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07-18 20:48:50标题: 印度对中国战略的今与昔:双方1962年及目前实力对比
新闻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438020
近百年来,印度与中国双方的思路好像无法相向而行,这也给今日冲突埋下了伏笔。
中国和印度的矛盾,并不简单源于两国对一些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的争夺,更深层次的问
题或许还包括两国对彼此之间的了解、对对方实力的估计和对全方位战略形式的判断。
2020年庚子年里,中国和印度在正式建交70周年这个两国关系重大的年份里,在边境线上
双方军队反复摩擦、对峙,并爆发了自1962年边境战争以来最严重的冲突。
印度的官员强调,印度已经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而中国的官员也回应说,中国也已经不
再是1962年的中国。
中印之间的上述对话给人鸡同鸭讲的印象,为何双方的思路差异如此之大?或许首先可以
从近代和现代历史中找到部分答案。
历史印象
近代史上统一的印度历史并不长,应该从1857年大英帝国殖民者统一印度次大陆算起。近
代印度与中国的大规模交往或斗争也伴随着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扩张中出现。
从历史记载和一些老照片中能看到,英帝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八国
联军侵华,其中英国军队中许多士兵来自英属印度,那里也是殖民者种植和贩卖鸦片的地
方。
即使到后来民国时期,不论是英国在香港的殖民地,还是在中国上海的租界,英国当局也
雇佣过很多很多印度警察。
在某种程度上,如同香港后来成为联接世界与中国的桥梁一般,近代史上最大的帝国大英
帝国与中国的联系多数也都经由印度,特别在国际长途航空不发达之际,印度曾经是亚洲
最发达的经济体,也是中国和欧洲来往必经的远洋之路。
到上个世纪中叶,中国给印度人留下的大多是积贫积弱的落后印象。而印度在英国影响下
的发展,给中国经此赴欧的知识精英留下的印象可能更为良好。
1962年前后中印对比
印度1947年独立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国。1950年4月,在美国和苏联之间保持
中立外交的印度成为第一个同北京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和当时世界其它大国的看法类似的是,当时印度的领导人尼赫鲁认为,印度就是亚洲的领
袖。这种自信来自于印度在独立之际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在亚洲国家里几乎所有都似乎无
法望其项背。
当年的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或者刚刚结束战争,或者仍在战火之中,或者尚未政治
独立。而北京建国不久即在朝鲜半岛陷入与世界最强大的军队的冲撞,印度当时则是调停
朝鲜半岛战争的国家之一。
当年的印度继承了大英帝国经过两百多年建设留下的巨量经济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港
口,大学,医院,是世界第6大工业国,亚洲第一大工业国,钢铁、黄麻、造纸、航运、
贸易、发电等各项产业和人均GDP等指标普遍高于中国大约一倍到10倍。
中国当时仅在食盐、卷烟、纯碱、烧碱4项工业产品产量上超过印度。
50年代,独立后不久的印度在外交和国际政治上的地位也非常辉煌: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
袖,印度和苏联美国欧洲中国各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关系都很好,特别是在南亚,除了巴基
斯坦外,各国都以印度为马首是瞻。
中国领导人也对印度高看一眼:1951年1月,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亲自出席印度驻华大
使潘尼迦举行的印度国庆招待会,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北京参加外交使团活动。
今日已非1962
1962年,中国和印度在争议边境全线爆发战争。中国军队开战后闪电击溃印军、向前迅速
推进,导致印度全国恐慌。但在开战一个月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
为了表现诚意,甚至从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
离接触。
英国报社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
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或许,他的言下之意是很多人对中国与印度的对比有
了颠覆性认识。
1962年战争后,印度下大力气投资国防建设,此后60到70年代每年军费增长GDP占比超过
3%,从苏联和美国西方购置最先进的武器。
印度虽然半个世纪以来经济保持增长,但在工业、经济和科技领域上个世纪被日本,韩国
,新加坡和台湾亚洲四小龙分别在诸多项目上超越。中国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
也开始全面超越印度。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上世纪后半页,大多有威权政治体制特色的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在二战后发展速度超过了
南亚号称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印度国内治理问题严重,曾经一度的亚洲经济老大的
地位逐渐丧失。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度虽然也实行计划生育,但其人口从1962年的约4.7亿增长到今天的
约接近14亿,估计数年内将超越中国。
印度在2019年的GDP超过了英国和法国,正式成为全球第5大经济体。印度总理莫迪同年表
示,要在2030年前将印度发展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
目前,印度服务业已经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同时印度希望能够将人口转化为经济红利,取
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能否达到后一个目标,一些经济学者存有疑问,主要理由是印度
仍有高达25%的文盲率,国内经济存有多种问题等等。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印度经济遭受重大冲击。目前,印度官方的新冠病毒确诊人数已经达
到百万级别,并仍在迅速增加,死亡超过2.5万人,世界排名第3,仅次于美国和巴西。
一些观察印度问题的专家指出,印度约20%的赤贫人口本来就缺医少药,官方的数字远远
没有反映出真实的疫情严重程度。新冠疫情对印度经济的真正影响难以逆料。
───────────────────────────────────────
王腾飞:中印关系须重新回归务实理性
https://bit.ly/399qAjm
今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双方原本计划举行70项庆祝活动,以促进双边关系发展。但近期
两国之间不断升级的边境紧张局势,以及最近在拉达克加勒万河谷发生的冲突,对双边关
系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动摇了两国关系的基础,给中印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
印度做好长期对抗的准备
尽管6月30日中印举行了第三轮军长级对话,并对外释放了“将逐步脱离对峙”的信息,
但印度在各方面依然动作频频,似乎准备进行持久“抗争”。一些智库学者还不负责任地
给出长期、全面对抗中国的具体建议。
第一,继续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准备,以在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纳拉
瓦尼6月30日表示,印度军队已经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做好充分准备,正在为长期活动坚守
。一方面,印度大量增兵边境,目前已向拉达克地区增派四个师,并配有坦克、火砲与机
械化步兵,并且授权军队“充分自由”,允许一线部队使用武器。
另一方面,印度加大军事采购,从法国、以色列、美国、俄国新进口一批武器装备,其中
包括法国“阵风”战斗机、以色列防空导弹系统、美制M982神剑制导砲弹等。另外,在当
前紧张局势下,6月29日印度政府评估了中印边境正在建设的道路项目,依然决定继续加
快32个项目的建设。并且有人建议,印度应开辟一条新的战线,即在中印边境东段向中国
施压,制造多点对峙,从而增强印度在迫使中国撤军方面的谈判地位。
第二,加快与印度洋邻国合作,阻止中国获得战略立足点。冲突发生后,印度智库学者建
议政府,可利用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弱点,寻求封锁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路线,特别是那
些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路线;在西太平洋部署和投射印度军事力量;继续提升与日本、印度
尼西亚、越南和澳大利亚的关系,并改变印度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中立地位;甚至包括利
用西藏问题制造麻烦。
目前,印度海军已经要求在安达曼群岛的舰艇提高戒备,尤其是“防备中国潜艇渗透”,
并与日本于6月27日在印度洋进行“象征性”联合演习,试图向中国传递信号。印度长期
对中国充满疑惧与防范,在当前不具备单独与中国抗衡实力的情况下,印度越来越倾向于
借助外力来实现平衡,并希望从多条战线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中国。
第二,以所谓的“全球外交运动”来引导国际舆论,破坏中国国际形象。有印度学者建议
,可定期向外国大使通报中国“入侵”的性质,以及对印度军队的“暴行”,包括炒作“
中国疫情追责论”,并对香港国安法表示关切,从而向中国施加外交压力,增加中国行动
的政治代价。印度通过加强所谓“国际合作”,对抗中国的意图愈加明显。
最近美国一些官员已经公开表示支持印度,指责中国“侵略”印度。另外,有人建议印度
政府可利用即将主办的2021年金砖国家峰会向中国施压,就像2017年“洞朗对峙”期间,
印度就曾利用中国主办的金砖国家峰会作为杠杆,威胁中国在危机未得到事先解决的情况
下将缺席峰会,迫使中国做出让步。
第四,拿经贸问题开刀,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中印军事冲突之后,印度国内爆发反
华浪潮,大肆抵制中国产品,印度政府部长呼吁对中国进行经济抵制。据印媒报导,印度
正在寻找能替代中国产品的清单,以准备长期战斗。
最近,印度又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由,封禁59款中国应用程序,接着宣布不再允许任何中国
公司,或与中国公司合资的企业,参与道路建设项目,并有意将这一政策扩展到所有关键
基础设施,如港口、能源、铁路、宽带、金融等领域,试图以此安抚其民族主义情绪。
印度已决定不考虑加入任何中国所主导的贸易协定,其中就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协定”(RCEP)。印度电力部日前也颁布命令,要求印度企业从中国进口电力设备和部件
前,须要得到政府许可。印度在这条损人不利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有这些准备工作清楚地表明,印度正在为长期与中国对抗做好准备。有人说“龙象之争
”未来将更加激烈,甚至可能发展为“龙象之战”,虽然有夸大之嫌,但从此次印度边防
部队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越界挑衅,以及近期全方位对华密集发难来看,这已不再是绝无可
能。未来中印关系的脆弱性将更加突出。这显然与中国期待构建的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背道而驰。
对抗并非出路
除了悬而未决的边界争议外,贸易竞争、达赖喇嘛、巴基斯坦问题等结构性矛盾,长期以
来一直加剧中印对抗。总体来说,两国关系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过去虽然存在诸多问题
,但两国仍在不同领域和场合具有许多重大合作,包括金砖国家集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AIIB)、上海合作组织等。
而且在2017年“洞朗对峙”后,双方领导人都曾试图通过“非正式首脑会谈”增加政治互
信,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但形势发展到今天,中印关系再次脱轨,走到“十字路口”。
目前印度所采取的一系列举动都是不明智的,不仅不利于双方走出现在的困境,反而会使
两国陷入长期对峙。在当前经济困难、冠状病毒疫情仍在肆虐的情况下,应采取谨慎而不
是情绪化的政策。正如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政府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苏达山(R. Sudars-
han)教授所言:“通过战争解决这场争端显然不是办法,双方要保持头脑清醒,任何战
争不会有永久的赢家,也不会有甘愿接受失败的失败者。”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7月5日同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进行电话交谈。双方同意把边界问题
置于双边关系的适当位置,避免分歧上升为争端,并尽快完成双方一线部队脱离接触进程
。这为缓解当下紧张局势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边境“脱离接触”进程顺利进行,未来中印
关系如何发展值得思考。
中印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对两国乃至世界和平非常重要。中印双方都须要认真审视和吸
取教训,回归务实和理性,努力寻找共同点,重新弥合两国关系创伤,而不是继续转向其
他领域的对抗。
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作者:
kpier2 (条汉子)
2020-07-18 22:00:00终有一战
作者:
anono (nono)
2020-07-18 23:53:00印度并非中国的战略核心地带。所以不会主动挑起战事这次也是印度要转移国内注意力。不过印度习惯切香肠﹐所以小规模战事可能难免。
海运跟陆运规模差多少 懂这个就不会说出上面那种结论 科科
作者:
anono (nono)
2020-07-19 08:58:00印度没能力控制印度洋。
作者:
werlight (Light)
2020-07-19 11:15:00怎么有贱畜在这里吠啊 人家有吠陀经你们只会吠 美国都直接垮领空了 你们呢别说跨美国,跨个台湾试试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