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脱出:日本“紧急事态”前的民心防疫逃走中?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4/07/99/7700155.jpg
图中的歌舞伎名人市川海老藏,本来要在今年5月正式继承市川团十郎的名号,而有盛大的连续纪念演出,如今却因为疫情影响而使得行程充满变量。 图/法新社
“大家一起逃出东京?等等先不要!”日本因应疫情而争论许久的紧急事态宣言,终于要在7日晚间正式宣布;但就在防疫情势逐渐升温的同时,东京每天不断快速增长的确诊病例,截至7日中午已经突破到1,116人,严峻的疫情开始让部分民众担忧:是不是应该赶快逃离东京,免得坐以待毙?一时之间“#东京脱出”就成为网络热门关键字,但与此同时,却已经发生其他县市出现来自东京的感染病例、又传染给周遭亲友的情形,让防疫专家们极为紧张,深怕失控的“防疫逃走”,会再酿成下一波的病毒扩散危机。
东京是目前日本全国确诊病例人数最多、且每天都以二位数攀升的地区,目前东京的病例为1,116人,远超第二多的大阪428人。
尽管东京在半个多月来已经全力宣导“进入防疫关键时刻”,连日实施外出自肃政策,然而东京都的疫情却也正如同地方政府所忧心的,快速增长的病例让防疫越来越严峻。而近日以来,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多次向中央反映要求尽速发布“紧急事态宣言”,历经多次的折冲,首相安倍晋三终于要在7日傍晚对外发布,生效的地区包括东京在内,神奈川、埼玉、千叶、大阪、兵库以及福冈等共7个都道府县。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4/07/99/7700156.jpg
“东京好危险,赶快逃走吧...?”从6日晚间确定将要发布紧急事态后,日本的社群网络上又出现了大量的热门关键字“#东京脱出”(脱出即为中文的逃出之意),字面上是看似荒诞的逃出东京,但背后所指涉的现象却是忧虑感染扩散的真实恐慌。
从东京准备进行“不要不急、外出自肃”的劝导政策开始,日本社会就在议论首都圈有没有像国外的城市那样全城封锁的可能、或是东京若真的封城的话又该如何是好。眼看着东京病例与日俱增,有些来自其他县市的东京在住者们也跟着衡量下一步——是不是先离开东京,回老家避一避比较好?
然而厚劳省的疫情资料却显示,日本首都圈外的其他县市,已经出现了好几例“从东京来的感染者”,例如3月底时就有一名女性从东京返回佐贺县的老家,结果就在自宅中发病确诊,并传染给了自己的母亲和祖母两人。秋田县同样有从东京赶回老家的中学生,结果一家三口全都确诊感染。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4/07/99/7700158.jpg
“是不是先离开东京,回老家避一避比较好?”虽然有外出自肃,但东京许多公司行号依然正常上下班,图为6日在地铁站拥挤的人潮。 图/欧新社
在3月29日时,媒体声量颇高的日本高须医院院长——高须克弥——就在个人Twitter上警告,有注意到许多学生和年轻人搭乘高速巴士,真的开始执行东京脱出,“实在太危险!大家应该乖乖待着别动。”直到6日高须院长依然在苦心劝导:“大家真的别急着回老家...”
这个扩散现象,让日本防疫专家非常担忧,深怕“东京脱出”会让首都圈的防疫工作全数破功;“如果东京都住民跑回地方老家,有些区域的医疗资源、病床都不够充分,再演变成社区感染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一名医师向《朝日新闻》表示。
在“东京脱出”的关键字背后,分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疫情舆论。一者担心东京在中央宣告紧急事态后,真的进入封锁(但实际上,日本紧急事态并不会完全交通停摆,中央更多次强调与国外的封城不同),加上连续几周以来配合外出自肃、自宅待机或工作的时间大幅拉长,导致部分民众担忧,要是晚一步离开东京的话,会不会只能坐以待毙?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4/07/99/7700187.jpg
图为6日安倍宣布将会发表紧急事态宣言。 图/美联社
但另一方面,同样也发出 #东京脱出 关键字的舆论里,是反过来指责这些不顾感染扩散风险、只想着自己脱身的自私行为,“说什么东京脱出啊?根本是要把病毒带回老家吧!”、“请住在东京的人好好在家茧居,别干蠢事。”诸如此类的劝说醒世,也就跟着在社群网络上延烧。
对于这种“防疫逃走中”的问题,也有其他县市开砲,例如不在这次紧急事态范围的爱知县,害怕会有人冲到县内的名古屋来,而对外直接表示:“拜托大家赶快回去吧。名古屋很多店家都在自肃中,名古屋市并不欢迎诸君。”
不过就算是适用紧急事态的地区,政府也还是只能“强力劝导自肃”,而没有强制力与罚则。为了安抚民众的不安,厚劳省与经产省都相继出面,担保日本国内粮食物资都十分充足,“民众不要过分忧虑,也不要到处乱跑。”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4/07/99/7700159.jpg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47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