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回归“回鹘文”的背后
观察者
https://www.guancha.cn/wanghongjia/2020_03_23_543147_s.shtml
王宏嘉
近日,一则有关蒙古国将从2025年起全面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的新闻颇受关注,据新华
社3月18日报导,蒙古国政府18日正式通过《蒙古文字国家大纲》,决定从2025年起全面
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即俗称的传统蒙古文或老蒙文。
https://i.guancha.cn/news/hmt/2020/03/23/20200323074312931.jpg
图:由传统回鹘式蒙古文(左)、西里尔蒙古文(右上)以及拉丁式蒙古文(右下)书写
的“蒙古”
其实这并非是蒙古国近年来首次在变革语言文字上的行动,早在1990年,蒙古民主改革后
的首任总统奥其尔巴特,在其上任后曾发布第一号总统令,就是计画在1994年放弃西里尔
文字,全民改用传统蒙文;2003年,蒙古政府又出台《拉丁字母国家计画》草案,再次表
明决心废弃已经使用半个多世纪之久的西里尔蒙古文,但转而采用的却是拉丁化的蒙古文
;2008年,蒙古国政府颁布了“2008~2015年蒙古文字国家计画Ⅱ”,则要求科教文艺界
扩大传统蒙古文的使用;2010年,蒙古前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也下达了关于恢复
扩大使用传统蒙古文的命令,要求政府高层的公文和信函必须使用传统蒙古文,蒙古公民
的各类证件也必须在使用西里尔蒙古文的同时注明传统蒙古文;2014年,蒙古议会更是下
令至2020年正式废止西里尔蒙古文等等。
蒙古国在废除西里尔蒙古文上可谓立场坚定,决心十足,不过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改
换语言的进程中,传统蒙古文也存在着强力的竞争对手——拉丁蒙古文。那么究竟是哪些
因素在左右蒙古国的立场?而其近代以来一波三折的文字改换历程,又能在背后反映出哪
些深层次的潜流呢?这就要从蒙古国采用现行文字的历史源流说起。
蒙古国的官方文字曾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传统的回鹘式蒙古文(后文均以老
蒙文代称)据传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前后最初创立。元明易代后,蒙古高原的蒙古族群分
裂为瓦剌、鞑靼以及兀良哈三部。1578年,三部中最强大的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为了树立在
蒙古世界的权威,着手重建蒙藏之间的政治和宗教关系,此后藏文开始对蒙古文产生影响
,逐渐形成了今日老蒙古文的雏形。
此后无论是长城沿线的漠南蒙古(大致在今内蒙古活动),还是继续占据蒙古高原的漠北
蒙古(大致在今蒙古国活动),都使用老蒙文进行书写。
在这里我们必须说明,内外蒙古之间的差异并非完全由近代以来的政治因素决定,而是一
个较为长久的历史问题。1635年,后金汗皇太极西征打败漠南科尔沁部的林丹汗,此后漠
南便臣服后金,直接成为其版图的一部分;1691年,清康熙帝利用调解漠北喀尔喀蒙古内
部纠纷的契机,在多伦主持会盟并借此成为蒙古诸部的共主大汗,漠北蒙古从此“内属”
清朝。因此二者在地位上有所区别,内蒙六盟由清政府直接管理,相当于清王朝的一个行
省,而外蒙各部则由相当于“外交部”的理藩院和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比前者更具独
立性,内外蒙古之间的割裂也由此逐渐产生。
16世纪下半叶以后,沙皇俄国势力进入西伯利亚,开始与蒙古产生接触。19世纪后期,伴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和俄国新建成的西伯利亚铁路,沙俄开始向清王朝要求外蒙的“特殊权
益”。此时的外蒙王公们也希望能够借助沙俄吸收先进的西方文明,摆脱落后的经济社会
状况。由此,俄国极力推进和蒙古各部的交流,并受到了各部统治者的欢迎。面对这样的
局势,清政府虽然推行了一系列增强外蒙与中央联系的措施,但由于罔顾蒙汉差异而收效
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https://i.guancha.cn/news/social/2020/03/23/20200323074509501.jpg
图:二战后蒙古国中的军事学院里面的岗哨,右边是斯大林,左边是乔巴山
清朝覆灭后,随著作为“共主”的清朝皇帝不复存在,外蒙王公开始酝酿独立。1911年末
,外蒙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外蒙古独立,僭称“大蒙古国皇帝”
,取年号“共戴”。随后联合俄军驱逐清朝驻军及行政人员。次年,沙俄与日本签订了第
三次《日俄密约》,双方划分了各自在满蒙的势力范围,俄国势力彻底取得了外蒙的主导
权。
不过,这一时期的沙俄只醉心于在蒙古掠夺金钱和资源,对在语言文化上同化蒙古毫无兴
趣。同时,由于民国政府依然在积极筹划“收回外蒙”。沙俄自然也不会担心外蒙的王公
贵族们离心离德。
然而,“十月革命”的爆发却吹响了蒙古文字改革的前奏曲,红军在俄国的胜利改变了外
蒙的原有政治格局。1921年,蒙古人民党成立,并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夺取了政权,成立
了人民革命政府,完成了所谓的“蒙古人民革命”。1924年活佛去世,蒙古人民党中央通
过决议废除君主立宪制,实行共和政体,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开始按照列宁主义的原
则建设国家。
“十月革命”后,列宁本人曾在苏联主导了被他称为“东方伟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运
动,力图对其境内的各民族进行文字拉丁化改革。从20世纪20年代起,苏联开始逐步制定
少数民族新文字体系的工作,为那些没有文字的或虽有文字但其文字是建立在阿拉伯字母
基础上的民族创制新的文字体系。例如阿塞拜疆和中亚地区的加盟共和国都在此期间接受
了文字改革,其中对蒙古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便是对苏联境内布里亚特蒙古人进行的文字改
革运动,苏联也自然希望能够将其推行至蒙古国。
另外,这一时期不仅仅是苏联,全世界各个国家也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展开了文字拉丁化的
运动,例如我国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鲁迅和刘半农都先后倡导过汉字的拉丁化改造;中
南半岛诸国也在法国殖民者的主导下废除汉字和喃字,改用拉丁字母等等。当然,传统的
蒙文也固然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在表音上难以同俄语或其它西方语言转换,也是蒙古领导
人决定改革文字的一个因素。总而言之,1931年,蒙古成立了蒙古文拉丁化改革委员会,
并在同年做出了“关于使用拉丁文字书写公文”的决定,宣布废除传统蒙古文字,改用拉
丁字母书写蒙古语。
不过拉丁化的进程并不顺利,列宁死后,与其风格迥异的斯大林成为了苏联领导人,就对
待“革命伙伴国家”的态度来说,相较于“社会主义”,斯大林本人显然更倾向于“斯拉
夫主义”,用所谓的“共同革命理想“来控制人心,显然不如用“共同的文化”来的有效
。1935年,苏联掀起了 “泛斯拉夫化运动”,蒙古则首当其冲,沦为苏联的试验场。
政治上,苏联人以“肃反”为由,大肆屠杀反苏的蒙古高层领导、蒙古王公和黄教喇嘛,
余下者或被迫还俗,或被迫同俄罗斯族人“和亲”;经济上,苏联人完全控制了蒙古的经
济,并将其纳入苏联的国家计画中,阻止蒙古的工业化进程;文化上,苏联人在取缔宗教
的基础上,还进一步禁止了长久存在的成吉思汗崇拜。传统蒙文也被改为以俄语西里尔字
母拼写的新蒙文,1941年,蒙古人民党和蒙古政府通过“关于确定蒙古新文字”的决议,
正式废除了拉丁化蒙古文,并宣布国家很快将过渡到使用西里尔字母的新文字。
https://i.guancha.cn/news/social/2020/03/23/20200323074724226.jpg
图:蒙古人民共和国第二任主席、第九位总理根登
位于乌兰巴托的蒙古“政治迫害牺牲者纪念馆”。其原址为蒙古人民共和国第二任主席、
第九位总理根登的旧宅,1993年被改造成纪念馆。根登本人曾强烈反对苏联在蒙古境内的
“肃反”运动,据说他曾在蒙古驻苏大使馆的招待会上痛骂斯大林“你这个血腥的格鲁吉
亚人,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红色沙皇!”,并夺过斯大林的标志性烟斗摔碎在地。1937年
,根登被遣送至苏联,以“日本间谍”的名义枪决。
如果说蒙古国对于其文字拉丁化的尝试,仍旧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本国的自主性的伸张以及
同国际接轨的愿望的话,那么其将文字改为西里尔字母的行动,便可以说是完全迫于苏联
压力的被动行为。这种文字改革并非基于蒙古人民的普遍意志,昭然若揭地反映出苏联的
大国沙文主义和文化霸权。
当然,面对苏联的全方位控制,蒙古国人民是没有选择权的,而理论上作为人民意志代言
人的蒙古国高层们,则早已完全沦为苏联人的统治工具和发言人,自然唯莫斯科马首是瞻
。这一时刻的蒙古人民或许意识到,在彻底消除了来自南方强邻的威胁后,这个来自北方
的老大哥,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新的桎梏。1946年,蒙古国开始全面使用这种字母,直至
今日。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崩溃解体,停滞的时间再次开始转动,俄罗斯国力一
落千丈,再也没有国家能够像苏联一样重新控制蒙古。1990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通过新党
章,将指导思想由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转为社会民主主义,允许多党制;1992年初,蒙古
通过新《宪法》,规定改国名为“蒙古国”,实行议会制、禁止外国驻军和通行权、承认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切形式、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至此,蒙古拉
开了“去苏联化”的大幕。
在民族主义浪潮和西方自由思想的联合冲击下,获得新生的蒙古国“去苏联化”运动主要
在政治和文化两条轨道上并驾齐驱,而两种不同的渠道也恰恰引出了蒙古文字改革的两条
道路。
所谓政治层面的运动,主要体现在蒙古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上。冷战时期,蒙古作为苏联的
“属国”,在外交上奉行的是极端的一边倒政策,尤其是在中苏交恶后,蒙古也同中国断
绝大多数往来,充当苏联对华军事威慑的桥头堡和义务兵。不过在苏联解体后,在社会主
义铜墙铁壁包围中的蒙古终于得以呼吸到新世界的空气,以自己的意志同他国建立外交关
系,加之俄罗斯的大幅衰落,重新衡量两个邻国的外交地位成为其迫在眉睫的工作。
蒙古国家大呼拉尔在1994年通过了名为《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的决议,宣布蒙古奉行“
开放、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强调其在中俄两国之间的平衡。2011年,蒙古国又通过了新
的《对外政策构想》,宣布其奉行“爱好和平、开放、独立、多支点的外交政策”,同时
,还明确其对外政策首要任务是发展同中俄两大邻国友好关系的同时,还引入了全新的概
念——“第三邻国政策”。
何谓“第三邻国政策”,众所周知,蒙古的邻国只有中俄两国,而中俄两国在蒙古的近代
历史中则分别扮演者征服者和统治者角色,因此即便蒙古宣誓永久中立,也免不了两位强
邻的窥伺和觊觎。因此,在外部世界寻找其它大国或国际组织作为“第三邻国”, 以战
略动态的平衡来箝制中俄,从而维系蒙古国的国家安全与民族独立。可想而知,在蒙古计
画的“第三邻国”中,美国、欧盟以及北约便是其最主要的外交对象。当然,对于西方世
界而言,蒙古的召唤也绝非无关痛痒,任何人都知道,这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下埋藏着
的,却是货真价值、足以令任何国家垂涎的矿藏和油气。
蒙古民主改革后便积极向美国递出橄榄枝,1996年,双方便签订了《蒙美军事领域交流与
互访协定》和《蒙美安全保障合作协定》,互相赋予对方军事通行权。双方最高领导人也
在2004-2005年实现了互访。2011年,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访美时刻意强调“将美
国视作是我们(蒙古)首选的‘第三邻国’”。面对蒙古的投怀,美国领导人也投桃报李
,多次对外宣称蒙古为“亚洲各国实行民主的楷模”或“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https://i.guancha.cn/news/social/2020/03/23/20200323075131305.jpg
图:2009年6月18日,蒙古国当选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中)在首都乌兰巴托国
家宫宣誓就职。
除了美国以外,欧洲也是蒙古国开展外交的主战场。1989年,蒙古便与欧盟的前身欧共体
建立外交关系;2003年以来,蒙古先后派遣1300名士兵参加北约领导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
;2010年,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首次参加北约峰会;2012年,蒙古国正式与北约签署
合作伙伴协议作,同年,蒙古还正式加入欧安组织,成为该组织第57个成员国。
出兵伊拉克的蒙古军队,在旭烈兀告别美索不达米亚八百年以后,蒙古人再次回到了这里
。
可见,如果谁说蒙古国坚定奉行“永久中立”的原则,恐怕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蒙古自
颜色革命以来,其外交基本盘就是在中俄两国间一碗水端平的前提下,竭尽全力迎合西方
世界和西方价值观,而蒙古文字的拉丁化改革,也正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之下的。就如蒙古
著名作家图德布,曾经在《蒙古—拉丁‧拉丁—蒙古简明字典》的序言中写道:“拉丁语
是欧洲文明之父,掌握了拉丁字母,就等于打开了与世界沟通的大门。”
说完了政治层面的“去苏联化”运动,我们再来谈谈文化层面上的改革。苏联“统治”蒙
古时期,为了牢牢控制人心,为日后可能的兼并做准备,对蒙古的本土民族文化进行了彻
底的颠覆,完全按照斯拉夫式的生活方式改造蒙古社会。蒙古人吃的是西餐,穿的是西服
,说的是“俄语”,过的是西方的节日,而传统的宗教、节日、习俗和偶像崇拜,当然还
有传统老蒙文,统统成为禁忌。
苏联解体后,政治上的独立伴随着思想的觉醒,民族主义浪潮席卷蒙古,被扼杀了60余年
的传统文化开始逐渐被重新搬到了台前。最重要的是蒙古传统历法新年——白月节,在70
年后得以重新进入蒙古人民的生活中。蒙古长久以来的佛教信仰也回归人们的内心世界中
,1990年5月,蒙古信徒联合会成立,这是宗教组织在蒙古恢复活动的标志事件。
曾有一项有趣的统计显示,20世纪70-80年代,蒙古曾进行了全国第一次国民信仰状况普
查,结果显示80%-85%的受访者无宗教信仰;不过就在1994年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信仰
状况普查中,宣称有宗教信仰者竟一跃达到了73%,足以见其宗教复兴程度之大。还有就
是政府批准开始修复蒙古国境内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额尔德尼召,额尔德尼召坐落于旧蒙
古帝国的中心哈拉和林,是少数未被苏联和极左势力彻底破坏的寺庙之一(原因大概是保
留以供苏联学者进行历史研究),在蒙古乃至整个藏传佛教世界中占有着极高的地位。
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恢复过去被苏联禁止的成吉思汗崇拜。随着境内的列宁和斯大林
的雕像被纷纷拆除,一尊尊成吉思汗的雕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树立。以成吉思汗来命名的
地址也纷纷涌现。例如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中心,“苏赫巴托尔广场”在2013年被改名为
“成吉思汗广场”, 国家宫(大呼拉尔所在地)前的苏赫巴托尔墓和乔巴山墓也均被拆
除,替代者则是重新竖起的成吉思汗雕像雕像上的文字均为老蒙文。
位于乌兰巴托市郊巨大的成吉思汗骑马雕像也于2008年建成,至今仍旧是世界上最高的成
吉思汗骑马像,也是赴蒙古旅行者的标志性目的地。
成吉思汗骑马像,充当雕像基座的则是一个小型展览馆,其建筑由36跟圆柱支撑著,寓意
蒙古36个部落汗王。成吉思汗雕像则由250吨钢铁铸成,游客在参观展览馆的同时还可以
进入雕像内部,登上马头顶上的观光平台,放眼一望无际的草原。
在摆脱奴役,追求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恢复传统文化是蒙古国近30年不懈努力的目标,而
语言文字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势必成为整个民族主义改革浪潮中的重中之重。老蒙文作
为蒙古民族的历史创造,不仅在保留传承蒙古民族文化上有着现实作用,在重塑发扬蒙古
的草原民族精神上也占有着特殊的地位。
综上可见,蒙古自近代百余年以来,其官方书写文字经历了从老蒙文-拉丁式蒙文-西里尔
蒙文的嬗变,而在苏联解体后,多次宣布摒弃西里尔蒙文的同时,在新文字的采选上,也
经历且正在经历著拉丁式蒙文和老蒙文的反复拉锯,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历史因
素的操纵和影响,同时也是当下蒙古国的国家战略抉择和大国和超级大国之间的相互角力
。
https://i.guancha.cn/news/social/2020/03/23/20200323075348795.jpeg
图:2019年9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蒙古国。身着传统服饰的仪仗队,和人民蒙古时期
的苏式军装有较大差别
正如本文开篇列举的今年一些列新闻来看,在老蒙文回归之路上,仍然盘踞著两只拦路虎
,其一就是代表着“向往西方之心”的拉丁式蒙文,另一个当然就是语言的惯性,传承几
代人的西里尔蒙文注定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至于刚刚出台的政策能否保持一个长久
的时效性,或许我们还要持一个保守的观望态度。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苏联-俄
国势力在蒙古的彻底失势后,在政治和文化双重“去苏联化”浪潮中,最终废除官方使用
了近70年的俄式西里尔蒙文注定势在必行,在可见的未来,西里尔蒙文退出历史的舞台也
是盖棺定论之事。
如果说拉丁式蒙文代表着蒙古希望摆脱地缘政治的束缚,融入西方世界的心态,那么老蒙
文则代表着蒙古希望回归民族,回归传统,同历史“和解”的心态,两种心态的相互激荡
也侧面反映着蒙古在国际局势现状中的希冀和妥协。诚然,蒙古今年以来的外交活动带有
明显亲西方特性,但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大国,究竟能否真正做到“第三邻国”,还有
待观察。存在于中俄夹缝中的蒙古,有这么一句谚语,大意是“中俄两个邻居是老天给的
,想搬也搬不走”,也体现了蒙古人对于中俄的态度。
蒙古的大宗商品想要运送出国,都必须途径中俄两国的港口城市,而中国也早已接棒俄罗
斯,连续多年成为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家;而大陆彼端和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面对中
俄两国的军事实力,想随心所欲地展开越顶外交也并非易事,和蒙古互送秋波多年的美国
,也仅在去年才将蒙古升格为其战略伙伴关系。在这种情势下,暂时放弃“自由主义”,
转向“民族主义”,或许也是一条不错的前路。
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的蒙古面临着恢复传统和与西方接轨的双重“任务”,这两个任务
看似矛盾,却都服务于“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最高目的。而与之伴随的蒙古文传统化
还是拉丁化的争论,则反映出了文字在两个任务之间的摇摆。这不仅是民族主义在蒙古进
一步复兴的表现,也能够看出蒙古在经历过90年代的快速西化,领略过21世纪以来国际力
量的此消彼长之后对于自身前途与未来的新一轮思考。而老蒙文和拉丁式蒙文,以及其背
后囊括的民族情感、国家战略和国际大势,究竟哪一方能够赢得这场漫长的文字竞赛,让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