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一路向南》印度退出RCEP的决断:逆袭或转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9-12-08 21:52:55
一路向南》印度退出RCEP的决断:逆袭或转进?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000786
方天赐/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
在今年11月4日的东协高峰会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突然抛出震撼弹,宣布印度在历经长达7年28轮的艰辛谈判后,决定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的签署。RCEP谈判涉及东协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和印度等6国。一旦签署成功,将涵盖36亿人口,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及全球GDP的35%,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
在上述东协峰会举办的前几天,印度还针对RCEP谈判临时提出设置贸易防卫机制等新的要求,但最终无法达成共识,成为印度决定离去的导火线。莫迪总理以略带感性的语调说道:
“当我根据全印度人的利益来衡量RCEP协议时,没有办法获得正面的答案。因此,无论是圣雄甘地的护身符(Talisman) 或者我自己的良心,都不允许我加入RCEP。”
虽然事出突然,但若进一步分析,印度的退出仍有一定脉络可循。
首先是经济的考量
印度与RCEP成员中的日本、韩国及东协都已经签署相关自由贸易协定。理论上,已有相当的谈判经验和交流基础。但印度官方所属的国家转型研究院(NITI Aayog)日前发布评估报告认为,印度与东协、韩国及日本缔结贸易协定后,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都为之扩大。换言之,印度并未觉得从无中受益。因此,印方对于是否缔结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态度非常保守,除了中断与欧盟的谈判之外,也要求跟东协重新协商货物贸易协定的内容。
印度工业界和农业利益团也对RCEP表达反对意见,担心一旦放弃关税壁垒,来自其它国家的廉价产品,包括乳制品等,将大举占领印度市场。因此,在RCEP谈判过程中,印度承诺的关税调降幅度落后于其它国家的期待值。为了避免印度的保守态度影响到整体谈判进程,早在2014年8月于缅甸举行的部长级会谈时,便传出要先排除印度的说法。在东协峰会举办前一周,印度农业团体再度发动大规模的示威抗议,反对政府加入RCEP,使莫迪政府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印度退出RCEP的第二个考量则是中国因素
中印在2018-2019会计年度的贸易额已逼近900亿美元,约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10.31%。但印度对中贸易的赤字仍居高不下,2018-2019会计年度逆差高达535亿美元,若与2008-2009会计年度的231亿美元逆差相比,于十年间大幅增加1.3倍。反对团体担心,一旦签署RCEP,便需要进一步对中国开放市场及降低关税。考量中国对企业常给予隐藏式补贴,并以不公平贸易方式促进出口,恐怕进一步恶化中印贸易逆差。另外也有部分人士分析认为,中国正陷于美中贸易战的冲击,急需借由RCEP来缓解其压力,并累积与美国进行贸易长久战的资本。以当前中印关系的互动性质来看,ꘊL度无需促成RCEP而帮中国解套。
为化解双边歧异,中印领导人于今年十月在印度清奈(Chennai)举行的双边高峰会上,同意设置“高级别经贸对话机制”来讨论相关议题。料想不及的是,还未等到会议举办,印度已经先行决定退出RCEP。另外值得观察的是,印度退出RCEP的决定是否会影响到中印间的经贸约定和交流,包括先前已经洽谈的中国市场准入与发展制造业伙伴关系等。原定11月13-14日于新德里举办的第8届中国印度商业论坛(INDIA-CHINA business forum),因为“不可预见的情况”而临时展延,便引起许多揣测。
事实上,对印度而言,退出RCEP并非是万无一失的安全牌,背后隐藏极大的风险。
首先,此举将伤害印度的经济改革形象。莫迪总理执政以来,陆续推动“来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等大型计画,并统一商品服务税(GST),塑造改革及友善外资的形象。根据世界银行的《2020经商环境便利度》(Ease of Doing Business
2020)调查,从莫迪总理2014年主政以来,印度的排名已从142名提升至63位,大幅成长79个席次,显示印度政府的改革开放成效。为刺激经济发展及吸引外资,印度政府甫于今年9月宣布调降公司税税率,从原本30%降为22%;若是今年10月1日后新设的制造业公司,甚至可适用更优惠的15%税率。印度原本可以利用参与RCEP的机会,将印度的生产进一步融入区域和全球价值链中,藉以提振印度偏低的参与率。印度也想趁中美贸易战的机会,吸引从中国撤离的产业。
但莫迪政府决定退出RCEP,显示其施政上仍受到国内保守利益团体的制约。这种经济民族主义的作风,与先前大刀阔斧的改革形象大异其趣,不利吸引外资,对莫迪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印度整体经济发展也将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统计,印度在2019年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68位,比前一年下滑10个席次。显示印度仍有许多面向需要强化与改革,包括基础设施、税制及劳工法令等。印度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而不是完全仰赖关税作为调节手段。
其次,印度不应该只从经贸角度来审视RCEP的参与,而需要将其置入印度对外战略中进行评估。莫迪总理就任后不久,便宣告以“向东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取代行之有年的“东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以强化与东南亚及东亚国家的交往。在川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后,印度更被视为是要角之一,在此区域的重要性也大幅提升。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RCEP可以作为印度“向东行动政策”的实质内涵,提升印度与区域内国家的经贸交流,进而辅助印太战略构想。反之,一旦缺乏相关的经贸机制,印度虽然不至于就此疏离,但在此区域的角色和影响力不免有所减损。特别是,一旦RCEP成型并成为中国主导的区域建制,终将对印度造成排挤效益。
目前还不确定印度的下一步,但其拥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市场,若决定退出RCEP,难免使这个经贸区块失色不少。日本等国因此表态希望印度回心转意。印度或许可以利用此契机,将退出声明当成“逆袭”的谈判策略,争取更有利的条件。但即便印度决定放弃RCEP,也需要另辟渠道“转进”区域经贸体系。印度需要与区域及世界经济融合,才能加速引进相关技术与资金,进而从中受益。立足印太是印度成为全球强权的基础,印度需要以宏观的政经角度来检视RCEP对印度追求大国梦的影响。除了感性及经济民粹的语言,印度需要务实平衡上述考量,重新审视退出RCEP的影响与
代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