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柏林围墙倒塌,种下普京对戈巴契夫的恨

楼主: laptic (无明)   2019-11-09 10:32:52
标题: “对西方释出善意,等于背弃东德政府!”柏林围墙倒塌,种下普京对戈巴契夫的
恨……
新闻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www.storm.mg/article/1900861
张玉馨 2019-11-09 09:50
https://i.imgur.com/i1v8SNG.jpg
柏林围墙倒塌:苏联时任最高领导人戈巴契夫(左)鼓励东德在内的苏联各国推行自由化
改革,图右为前东德领导人何内克。(AP)
在冷战时期身为美国盟友的台湾,对于柏林围墙倒塌一事,往往自然地从欧美阵营的角度
理解为“自由的胜利”,却对苏联一方的观点较为陌生。冷战末期的大事件,不仅对当时
二强对立的政局带来震荡,对于当今的俄罗斯与东欧诸国亦皆有深厚的后续影响。于是,
墙倒之时改革派总理戈巴契夫决定放手的善意,至今仍让现任总理普京恨得牙痒痒。
墙倒那天,戈巴契夫的决定
柏林围墙倒塌时,苏联决定放手让东德政权瓦解、随后任由两德统一。这个历史决定在现
任俄国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眼中,无异于放任北约(NATO)势力步步东进,而普
京并非目前俄国唯一这么想的人,有许多俄国民众都认为,围墙倒塌、两德统一是莫斯科
当局当年向西方国家示好的象征,期许此后能与西方国家共同迈向新的时代,但是这样的
善意却遭到背叛。当时,前苏联总理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 鼓励东欧的共产党
领袖跟随他一起实施自由改革,且不曾在东欧国家民主化时采取任何干预,也因此迎来了
1989年的苏联解体。
https://i.imgur.com/mW9TXaB.jpg
俄罗斯总统普京(AP)
历史前进得这样快,快得没有人料想到
尽管戈巴契夫对此结局并无牴触,但是就连他也没有料到一切会发生地如此迅速。戈巴契
夫近日对俄罗斯大报《消息报》(Izvestia)说:“不只我们这样想,西方的国家也未曾
料想到。”这位现年88岁、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关键人物向《路透社》透露“历史前进地
这样迅速,快得令人惊奇。在东德的城市里,大众群聚,表达观点,事情已经很清楚,这
一切正走向统一的方向,而且速度比谁想得都快。”
柏林围墙倒塌当天早晨,戈巴契夫在主政的共产党政治局(Politburo)召开一场会议,
讨论苏联对此该如何回应。戈巴契夫回忆:“政治局全体同意不该使用任何武力。尽管有
些人显然很想动用坦克‘恢复秩序’,但那些人不曾开口。”
https://i.imgur.com/PFh7l7G.jpg
1987年6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雷根在东西柏林交界的布兰登堡门前发表,呼吁苏联最高
领导人戈巴契夫“推倒这堵墙”。(AP)
戈巴契夫当年的口译员帕拉琴科(Pavel Palazhchenko)表示:“任何有别于此的决定都
可能带来严重至极的后果,成为不幸的开端。”帕拉琴科所言不假,当时苏联在东德握有
大量武力,除了30万部队,还掌握1万2000辆坦克和其他武装交通工具。
定局已成,苏联任两德统一
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苏联历史专家祖柏克(Vladislav
Zubok)对《美联社》表示:“实际上,苏联是可以用坦克封锁边界全境的,不过他们按
兵不动。……苏联当局深知定局已成,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时,苏联内部自身也正经历著风起云涌。议会中新到任的改革派主张结束共产党的一党
专政,东欧各地的独立运动也如火如荼展开,在戈巴契夫开放政策下转型的苏联媒体,对
于柏林围墙倒塌一事也毫不受限地进行报导。
当年在苏维埃国家电视台负责此新闻的记者莫斯托沃伊(Vyacheslav Mostovoi)说:“
因为戈巴契夫的政策保证,我确定军方不会采取什么基进行动。”
https://i.imgur.com/TcSBVp9.jpg
柏林围墙倒塌:苏联时任最高领导人戈巴契夫(左)鼓励东德在内的苏联各国推行自由化
改革,图右为前东德领导人何内克。(AP)
在墙倒之后,戈巴契夫同意与西方诸国加快讨论两德统一相关事宜,令西方更感讶异的是
,戈巴契夫也轻易允许东德加入北约。戈巴契夫向俄国报纸《消息报》表示,此举“会减
缓欧洲中心地带的张力”并对与德国营造良好的关系有根本上的助益。
对西方世界的善意,是对东德政府的背弃
不过,戈巴契夫这番作为在许多俄国人眼里不啻为背叛东德政府,更断送了莫斯科的利益
,现任俄国总统普京正抱持上述观点。
普京认为,苏维埃的领袖过于天真,竟然会在没有条约凭据的状况下,轻易相信西方国家
说北约不会对苏联国家出手的承诺。普京曾直言:“戈巴契夫犯了大错。搞政治必须白纸
黑字,但他就是去动动嘴,然后还以为事情就这样成了。”
戈巴契夫对此反击,指出要求西方国家将清楚写下华沙公约成员国不会加入北约,实在非
常荒谬,因为这相当于提早宣布苏联领导的军事同盟已经迈向终结。
不过,在普京看来,戈巴契夫的对德政策完全软弱到无法原谅的地步,当然,个人因素也
在此扮演了一定角色。原来,当年任职于苏联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KGB)的普京驻
守在东德大城德勒斯登(Dresden),尽管他再三向苏联军方求援,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于是这位探员只能在围墙倒塌的1个月后,眼睁睁看着抗争者试图闯入KGB的总部。
苏联退让后北约软土深掘,错失双赢机会
在苏联当局商讨德国统一的事项时,苏联其实身陷经济危机与政治动荡,也因此在谈判桌
上居于弱势,无法与西方各国平起平坐。这样的苦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依然持续,导致
俄罗斯在1990年代大幅依赖西方的金融支援,尽管如此,俄罗斯仍过得相当拮据。
在此之后,俄罗斯当局无力反对北约的扩张。1999年,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约,此
后其余前苏联国家也纷纷投入北约怀抱。这在俄罗斯看来无疑是北约侵门踏户,也使俄罗
斯反西方情绪高涨。
俄罗斯的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科萨切夫(Konstantin Kosachev)指出:“对西方的不信
任、对对面潜在盟友的不信任,仍然存在。”他认为,西方国家急于在冷战中取胜,但其
实是错失了打造和平世界的机会。科萨切夫说:“某程度上来说,这个损失已经难以挽回
。苏联和当时的俄罗斯确实选择了停止对抗、开始合作,如果当年西方国家够明智、够有
肚量的话,其实是有可能创造双赢的。”
───────────────────────────────────────
“围墙覆灭代表人民可以挣脱威权”德国驻台代表王子陶:共产政权没有看起来稳固,最
终会脆弱得不堪一击
https://www.storm.mg/article/1873041
蔡娪嫣 2019-11-09 09:00
https://i.imgur.com/KAPnKfc.jpg
德国驻台代表王子陶。(简必丞摄)
┌─────────────────────────────────────┐
│ “德国统一不是一鼓作气就能完全达成的状态,而是一种持续性的进程,影响所有 │
│ 德国人的长期使命。” │
│                            ──德国总理梅克尔 │
└─────────────────────────────────────┘
1989年11月9日午夜开始,德国近代命运的大门被铁锤撬开,在东德人跨过柏林围墙的历
史时刻,人人高举香槟与啤酒庆祝自由:“大门敞开!”今年适逢围墙倒下的30周年,德
国驻台代表王子陶告诉《风传媒》:“墙的覆灭代表着柏林终于统一团结、冷战终结,以
及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此外它也表示,东欧人民能够挣脱威权独裁往民主迈进,这是围墙
倒下带来最重要的影响。”
国际情势数十载间瞬息万变,东欧和苏联共产体制快速瓦解,然而中国改变路线,改革开
放、引进资本主义,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另一波东西新冷战似乎成形,而台湾
就位处中美冲突铁幕的最前线。王子陶(Thomas Prinz)表示:“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我想台湾可以从中柏林围墙倒下知道一件事──那些看起来坚固不摇的共产威权政府,
最终可能会脆弱得不堪一击。”
https://i.imgur.com/ab2eu4s.jpg
1989年11月4日,约有100万示威者在德国东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上游行,抗议审查和镇压
集会活动,横幅上要求换新领导人和自由选举。(AP)
东德人在那个无法用手机、社群媒体动员的时代展现强大的团结力量,由几百人的集会到
号召30多万人抵抗“史塔西”(Stasi,国家安全部)与武装警察,人民的意志最终导致
东德政权衰亡。王子陶指出,由德国的经验可知,“对待共产威权所需的要素是时间与耐
心,最后渴望自由的人民会越来越多,蔚为主流,而共产主义政权不能满足人民对自由的
需求。”
https://i.imgur.com/Deg4JjZ.jpg
1989年11月10日凌晨,柏林人站在柏林围墙上庆祝自由。(AP)
统一尚未完成,德国人尚须努力?
https://i.imgur.com/DDzdySO.jpg
德勒斯登街头一张将AfD(德国另类选择党)候选人丑化为希特勒的竞选海报。(林璟昕
摄)
不过今年10月3日两德统一29周年庆祝活动上,出身前东德地区的德国总理梅克尔(Ange-
la Merkel)强调两德统一尚未完成,德国人为该国的自由多元自豪,享受个人自由之余
,也应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民主长存。事实上,德东的经济大幅追赶上徳西的脚步,由
2018年的数据来看,德东经济实力达到德西发展程度的75%,已远比1990年代的43%惨况
要好上许多。
但人们的认同态度又是另外一回事。根据德国当局每年发布的“德国统一状态”报告,
2019年仍有57%的德东人认为自己活得像个“二等公民”(second-class citizens),
仅38%德东公民认为国家“统一得很成功”,报告解释称,这些不满来自于东部人经历了
痛苦与巨变,体现在民众的政党取向与选举结果上。
另一项权威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10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指
出,前西德出身的居民对德国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为61%,高于前东德人的50%;另外有24
%德东选民逐渐厌恶梅克尔带领的传统政党“基民盟”与社民党(SPD)联盟,转而偏向
极右党派“德国另类选择”(AfD),而西方选民对AfD的支持度则是12%。
https://i.imgur.com/rn6A6ur.jpg
1990年,柏林围墙上的涂鸦标语写着:“谢谢,戈比(Gorbi,戈巴契夫的暱称)!”(
RIA Novosti archive via Wikipedia / CC BY-SA 3.0)
右翼与排外情绪带来民主挑战
2015年,梅克尔下令接收百万中东难民,文化、价值观与宗教等因素交织之下,德国社会
排外情绪日渐高涨,极右翼海啸席卷,成为了社会隐忧。去年8月东部大城肯尼兹(
Chemnitz)移民杀人案,两位嫌犯分别来自伊拉克与叙利亚,移民背景立刻触发当地仇恨
伊斯兰的情绪,当地爆发德国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排外暴动。
肯尼兹是德国右翼的重要据点,挺移民与反移民两派对立延烧,全城陷入失控。“外国人
滚出去!”“这城市是我们的!”等口号此起彼落,亦有游行人士对“看起来不像德国人
的民众”投掷酒瓶攻击。肯尼兹凶杀案犹如一个破口,让极右派的意见得以借机宣泄,甚
至有新纳粹(Neo-Nazism)人士行纳粹军礼,因此整起事件受到德国举国关注。
https://i.imgur.com/808jPLt.jpg
德国社会排外情绪日渐高涨,极右翼海啸席卷,图为德国警方去年8月在肯尼兹当街逮捕
闹事群众。(美联社)
https://i.imgur.com/Mhs0TIE.jpg
图为去年8月德国另类选择党的霍克(Bjorn Hocke,前右一)在肯尼兹声援反移民的群众
。(美联社)
“大家都记得肯尼兹发生了什么场面与悲剧,但我们必须理解,肯尼兹的大部分民众都是
友善的,也欢迎移民。那些造成暴力情况的人们只占肯尼兹人口的少部分,甚至可能并非
肯尼兹当地人,不能反映肯尼兹人的主流看法,”王子陶指出。关于这些人的怒火从何而
来,王子陶解释:“这很难说,也许是觉得遭忽略的心理因素,可能是争取不到好的生活
机会等等。无疑地,大量难民涌入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失败者,认为必须为自己的生存与观
点而战。”
https://i.imgur.com/9zcGAr9.jpg
移民到欧洲的难民(美联社)
王子陶表示,肯尼兹事件激发更多自由派民众意识到民主的宝贵,“我们不能忽略社会上
存在暴力的事实,必须严肃看待此事,以民主社会与法治情报的各种手段去解决与对抗极
右暴力。”然而被问及德国人是否怀念过去两德分裂的时期,王子陶强调:“我不这么认
为,就我所见所闻,德国人很高兴能够统一,尽管国家仍有很多问题要面对。有人‘怀旧
’,怀念已经不存在的东德商品等等,但在政治层面上,没有人真想回到统一前、两德分
裂的状态。”
───────────────────────────────────────
行动代号“中国长城”!一夜建成、最难跨越的167公里边防工程──柏林围墙
https://www.storm.mg/article/1348671
张玉馨 2019-11-09 09:10
https://i.imgur.com/WsmzKD8.jpg
1961年,东德政府开始在西柏林边界修筑柏林围墙。(AP)
1961年8月12日的柏林,一切仍运作如常。柏林人在城内来来去去,东西之间畅行无阻。
然而,翌日早晨,一切都变了。8月1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DDR)政府以筑墙的
方式,将城市东西彻底相隔。从那天起,这座墙屹立了超过28年,即人们耳熟能详的“柏
林围墙”。究竟,这座墙当年为何而造?在它耸立于柏林的这28年间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在
此上演?
“没有人打算盖一座墙!”
这座墙的故事,必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讲起。1945年德国战败以后,被分为4大
块,分别由美、法、英、苏分区接管。首都柏林尽管位于苏联占领区中,也被分为4个占
领区,美英法掌控柏林西部,苏联则占领柏林东部。随着冷战阵营逐渐成形,由美英法占
领的3区逐渐在政经上整合,并在1949年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至于东侧的苏联占领区也不落人后,在同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形成了两个德国各自为政的局势,柏林也从“一分为四”变成“一分为二”,西柏林是
西德的领土,东柏林则是东德的首都。
尽管东西柏林在政治结构上分属不同政权,人们还是能够在整座城市内来去无阻,不过,
这样的自由在东德政府眼中逐渐成为问题。有些不愿生活在社会主义政权下的东德人,决
定投向西方世界的怀抱。而位在东德境内的西柏林,事实上却属于西德的领土,这样奇妙
的地理位置使西柏林成为前往西德其他城市的最佳跳板,在1950年代,每月约有1至2万人
取道西柏林离开东德,其中约有半数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这样的移民潮(或说难民潮)对东德政府而言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在冷战东西阵营彼此对
抗的情势下,这些毅然而然背弃社会主义投奔资本主义的人,无疑是狠狠地打了东德政府
一巴掌,毕竟东德政府总是宣称“东德很美好!我们需要什么就有什么!”。 因此,东
德第一位领导人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在与莫斯科当局数月的研议后,最终决定
筑一座墙。
尽管筑墙计画正在酝酿,乌布利希却不愿公开。在1961年6月一场记者会上,来自《法兰
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 Rundschau)记者向乌布利希提问,是否要在柏林市内加强
边界的控管?他给出了这个知名的回答:“您这问题,是说有些西柏林的人希望东德的首
都要盖一座墙,是吗?据我所知,可没有这种计画!……没有人打算盖一座墙!”
乌布利希此言过后的两个月,柏林围墙在8月13日正式动工──行动代号“中国长城”(
Operation Chinesische Mauer)。
全长167.8公里的“死亡边界”
在1961年8月13日后,筑墙计画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全长约167.8公里的柏林围墙,起初就
真的只是一堵墙,不过,后来结构却越发复杂,边界管控也愈发严密。1962年6月,东德
政府在边界向东推进约100公尺处,建造了与原先那堵墙平行的第二堵围墙,原先兴建于
此的房屋全被夷平,人民也被安置到他处,此后,这两堵墙间的100公尺空间,在西德被
称为“死亡边界”(Todesstreifen)。
东德政府在“死亡边界”上,陆续建筑层层防堵,包含186座暸望塔、有人碰触时会发送
警报讯号至瞭望塔的铁丝网、夜间照明的路灯、铁制拒马,某些区段更设有电网以及引导
警犬巡逻的缆线。“关卡”之间的空地上更铺有碎石或细沙,若有人妄图穿行,会不可避
免地留下相当明显的脚印;此举不仅增加东德人民逃亡的难度,也便于东德高层究责,当
有人成功逃亡时,到底是何处的边境警察怠忽职守。
https://i.imgur.com/0jaf3T1.jpg
1970年代的柏林围墙。(AP)
惊心动魄!纵身一跃全为自由
这座划开柏林的城墙,越盖越高、愈发坚固,也越来越难以跨越。幸好,有许多人把握最
初几天的最后机会,决定逃离东柏林。在柏林的贝瑙尔街(Bernauer Straße) ,上演
着惊心动魄的逃亡剧码。
贝瑙尔街位于东西德交界,街上的房子隶属东柏林,房屋正前方就是西德。因此,有许多
人尝试从这些建筑前侧的窗户跳下,直达西柏林。当年16岁的住户罗辛(Elke Rosin)在
一则由《柏林.布兰登堡广播》(Rundfunk Berlin Brandenburg)制作的纪录片中,回
忆当时的情形:“一开始我们是不太在意,因为乌布利希承诺过并不会盖墙。不过,过了
几天,我们开始察觉到贝瑙尔街上演了什么。甚至也有邻居从窗户跳下去,用绳子垂降…
…一切变得越来越戏剧化。”
在筑墙计画开始的4天后,罗辛一家也决定逃亡。当时,通向西柏林的最后通道——他们
家的窗户,尚未被围墙阻隔。罗辛跳窗来到西柏林,而罗辛的父亲则待在房子里,从窗口
一一扔下值钱的家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罗辛家在东柏林的邻居看见了这一切,赶
紧对他父亲大吼:“快点离开!越快越好!”因为边境警察已经从房子后面进屋了。所幸
,在最后一秒钟,罗辛的父亲也安全踏上西柏林的领土。
在第二天,罗辛家所有面朝西柏林的窗户与大门,都被围墙彻底封堵了起来。在筑墙开始
过后的第9天,席克曼(Ida Siekmann)成为第1名因围墙而死的柏林人。那一天,她不顾
一切从贝瑙尔街上3楼的窗户跃下,因此受了重伤,随后在送医途中伤重不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H40s3pHxo
席克曼女士是第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据官方统计,至少有140人因柏林墙而丧命,当
中包含100名尝试逃离社会主义政权的东德人民、30名毫无逃脱意图但在围墙附近被射杀
或死于意外的东西德民众,以及8名与逃亡民众或西德警方发生冲突的东德边境警察。至
于更确切的死伤数字则众说纷纭,不过,大家都同意的是,事实上柏林围墙夺走的人命恐
怕远不止这个官方数字,毕竟在这28年间尝试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的人,共有近5000人之
多。
直到1989年,随着苏联内部政治情势的变化,柏林围墙终于在众人之力下被推倒,东德政
府也随即垮台。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民主德国”走入历史,德国宣告统一。从现在
回顾,柏林围墙见证的不仅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分隔,更是20世纪整个世界在意识形
态上对立的历史。而柏林围墙的倒塌除了与共产阵营的垮台相互呼应以外,还具有什么更
深刻的历史意义?或许也值得全世界的人一起思索。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