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香港争议:中国可否借鉴新加坡管治模式

楼主: ctw01 (0000)   2019-08-29 09:50:19
位于滨海湾旁的新加坡金融区
香港和新加坡是亚洲两大国际金融中心,多年来经常互为竞争对手。两座城市人口接近,同
样面对贫富悬殊以及地少人多引申出的房屋问题。两地在西方学者的角度里,均不是完全民
主自由的社会,选举制度倾向建制,而香港享有比新加坡更大的言论、集会等政治自由。
香港《逃犯条例》争议爆发之后,商界对香港前境充满忧虑,一方面担心中国的影响力削弱
香港的自由度和独特性,一方面担心香港示威升级令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早前已有声音传
出,部分企业考虑到香港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考虑迁往新加坡。
香港面对主权移来以来最大的管治危机,BBC中文采访香港和新加坡的观察人士,他们认为
香港难以实行新加坡的“家长式”统治,因为本身的自由、法治等均是香港的独有优势,而
中国如果谋求想香港变得稳定,需要在政策上更尊重香港的本土意识,而并非将其“污名化
”并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主权事关身份认同
新加坡是独立主权国家,香港是中国“一国两制”制度安排下的特别行政区,没有独立主权
。政治地位的差异令两个政府的问责对象不同。
邝健铭曾经出书《双城对倒:新加坡模式与香港未来》,在书中用新加坡的故事,去反思香
港的未来和管治方式。
他对BBC中文说,新加坡政府的服务对象很清晰,就是新加坡的国民。但香港政府的服务对
象则是中国政府和香港本土社会,港府被人诟病,其服务对象的天秤倾向中国政府。
邝健铭举了多个例子,例如港府把中环海滨用地划作军事用地,高铁实行“一地两检”,以
至近期《逃犯条例》争议也是想解决中国治外法权的问题。
这些考量亦会影响民生议题,在供水方面,新加坡为了避开受马来西亚的制衡,而发展海水
淡化技术,但香港迟迟未朝这个方向发展,原因不是成本或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在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问题上,新加坡2013年发布一份甚具争议性的人口白皮书,被批评可
能吸纳太多外来人口,但当时,新加坡的从政者可以再三强调,新加坡人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希望新移民建立新加坡的本土意识。
香港接收大量大陆来港新移民,据港府数据,2019年年中比去年同期增长7.3万人,当中4.4
万人是单程证持有人。和新加坡不同的是,港府没有打算让他们成为“香港人”,更不会强
调本土意识,反而是希望推行国民教育、国歌法及普通话教学等政策,希望香港人增加国家
认同感。
中港矛盾催生本土意识
逃犯条例:危机下的香港国际地位是否会丧失
新加坡真是全世界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吗?
2013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人口白皮书引发争议,当地爆发罕见的示威集会。
“本土意识”的尺度
香港多名立法会议员,因为政见而失去参选资格或是被褫夺议席。邝健铭表示,新加坡的选
举制度,同样是透过选举方法令反对党难以获胜,但“新加坡选民受到政权打压的力量,比
当下的香港为少”,而当执政党意识到自己支持度下降,例如2011年,执政党选举受压后,
就要更换大部分内阁成员,但相对地,香港行政长官以至官员任命,凖则是“哪个人可以得
到中央祝福”,无论行政长官或是建制派取得较少票数和议席,也不构成政治压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庄嘉颖对BBC中文表示,新加坡政务官员在程序上,必须
先选上国会议员,即是经历基本的选举,“这样在是比香港稍微多贴近民意一些”。
新加坡同样面对社会经济内部矛盾、贫富悬殊和青年人上升渠道的问题,庄嘉颖说,新加坡
在物质再分配上做得稍微多一些,但不代表该国国民对政府没有不满。新加坡的社会、政治
张力没有香港明显,一般民众已经接受了威权统治。
这与新加坡的历史脉络有关,庄嘉颖说,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新加坡从英殖民时期到
独立,前前后后花了二十几年,当中不少涉及劳工权益的反殖民运动,“整个过程包含了多
人被长期未审拘留、扩展包括鞭刑的国家暴力、政治镇压、收编、收买、再分配政策等手法
,才逐渐压下去。这类事件不算很快被解决。问题很快被解决的印象,来自管制社会和言论
后,所建立的叙述。”
庄嘉颖认为,新加坡所谓“家长式”统治,其实来自长期对公民社会的分化、施压,对社会
的控制、收编,以及去政治意识的“国民教育”。
“这样虽然建立一定的稳定,不过长期运作下,造成民间失去自主性和魄力,增加民间对权
利和国家机器的依赖。香港的特色,尤其是跟中国城市对比,是他的自由度、活力、魄力、
还有能监督行政权的法治。若香港要抄袭新加坡的政治制度,代价会相当高,那个香港也不
再会是现在的香港,”他说。
邝健铭认为,中国有意在香港推行类似新加坡的“家长式”统治,但近年的抗议事件突显这
很难成功。
2014年香港爆发占领运动时,有人在新加坡举行集会声援香港。
他认为,中港当权者要学习一个道理,“本土意识是发展很重要的根基”,但目前本土意识
“被污名化”,亦被执政者视为“社会动乱”。
如果香港政府在服务对象方面更顾及本土社会,情况会否好一点?邝健铭说,这并不容易,
“由2003年香港50万人上街反23条(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2012年反国民教育,2014雨伞
革命,到现在反送中。这些问题可以理解为,经过长时间英国人管治,香港对极权管治模式
不适,并作出了反应。”
他指出,香港在英殖时期并没有强势中央政治力量,香港的殖民地官员有一定的自主性,“
不一定永远听伦敦的指示”,但主权移交后,中国政府重视国家安全,这种意识成为一种威
权管治风格。
他说,香港的时局与国际关系有一定联系,中国会否遵守《中英联合声明》确保香港的不变
,将会成为西方国家评估与中国打交道的考量,香港也可能成为中美贸易谈判中,成为令中
国尴尬的障碍,因此香港的局势会如何发展很难预测。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419481
人在香港读这篇特别有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