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华为之战:中国科技企业的滑铁卢还是世界秩序的新起点
新闻来源: https://is.gd/r57D8A
“@华为 5G,安息吧,谢谢参与游戏。”美国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在特朗普
针对通讯行业发布行政禁令后发出这样一条推特。
美国商务部随后透露,将把华为及70家关联企业列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与
此相关的禁令一旦生效,就意味着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批准,华为将无法向美国企业购买
元器件。
对于一家全球化时代的科技企业,不能采购美国的元器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华为的前
车之鉴是中兴——在被列入“实体清单”后,这家巨头一时间“主要经营活动无法进行”
。
因此,科顿认定华为要失败退场,不是没有理由。但也有专家认为,华为不同于中兴,其
“备胎”计画、5G技术的专利护城河给它留下了博弈的筹码。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接受BBC中文采访时称,华为不同于中兴,华为
在科研和供应链的安排上比中兴做得好。
华为供应链和美国企业
禁令对华为将产生多大影响,取决于华为供应链对美国企业的依赖程度。
2018年华为召开供应商大会,数以千计的供应商中,有150家主要供应商参加。华为为其
中92家颁奖,这些企业中有33家来自美国,包括英特尔、高通、博通等芯片企业,占比超
过三分之一。
这一比例与中兴相似,后者约有20%至30%元器件,包括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等从美
国采购,而这些核心元器件不易找到替代品,从而导致中兴在禁令生效后陷入停滞。
与中兴不同的是,华为早就建立了自己的芯片企业——海思(Hisilicon)。但海思生产
的芯片还不能完全覆蓋自己的产品线,华为依然需要直接采购美国芯片厂商的产品。赛迪
智库报告显示,2015年华为的芯片采购总额140亿美元左右,其中,采购高通芯片18亿美
元、英特尔芯片6.8亿美元、镁光芯片5.8亿美元,博通芯片6亿美元等,涉及多家美国公
司。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向BBC中文表示,禁令对华为中短期生产肯定有
影响,对已经设计好但未完成器件采购的产品,影响最大。
为了让美国撤除禁令,中兴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14亿美元民事罚款,还必须在30天内更
换董事会和管理层,并允许由美国选择的合规小组入驻检查,成本由中兴承担。
“备胎”计画
“根据我们的研究,华为不同于中兴,华为在科研和供应链的安排上比中兴做得好。”黄
锦辉称。
此前,任正非对媒体强调,华为绝不会遭遇中兴通讯那样的情况,“我们多年来在研发上
大量投入……中兴遭遇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华为身上。”
5月17日凌晨,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发表了一封致员工的信称,“公司多年前做出了极限
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为了这个
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缓冲区已经消失,每一
个新产品一出生,将必须同步 ‘科技自立’的方案。”
原本“担心许多芯片永远不会被启用,成为一直压在保密柜里的备胎。” “今天,是历
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华为的提前凖备和技术积累,被认为是其不会像中兴那样陷入停滞的理由。
黄锦辉分析,长期来看,华为依然有筹码,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华为握有数量可观的专
利,能够与美国等企业分庭抗争。
比如,华为正在与高通进行专利谈判,路透社透露,双方的和解方案中就包括在5G技术领
域进行交叉专利授权。如果完全撕破脸,中美在5G时代是“双输”的结局。
专利数据统计公司IPlytics发布报告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球5G标凖必要专利总量约6万
多件,中国企业申请的5G标凖必要专利数约占35%,华为以15%的占比名列第一。
此外,华为可借已储备的元器件完成短期的生产。海通证券分析称,华为对此有预期凖备
,储备大量短期需从美国进口的关键元器件。
“如果美国商务部在150天内确实出台进一步的管制方案并限制对华为出口,我们判断短
期影响华为可以克服,超过一年时间则需观察华为打造自主可控供应链的进展。”
华为还有一个筹码,即与美国企业的利益捆绑。华为并未上市,但华为在美的供应商“应
声而跌”。5月16日,美国芯片供应商高通与博通的股价分别下跌4%和2.33%。华为的光学
元件供应商NeoPhotonic暴跌20.63%,创下近4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华为的回应称,(出口禁令)会对与华为合作的美国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美国
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分析人士认为, 美国高科技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利益巨大,很多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利益不
仅仅是中国市场本身,而是借助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产品进入全球,如果真正“脱钩”,会
损伤美国整体产业竞争力。
中美科技自起炉灶
相比于贸易领域的"边打边谈",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上的碰撞更加激烈。
伦敦政经学院教授金刻羽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分析,中美之间在贸易领域并不是竞争关
系而是互补关系,却依然还在打贸易战。但科技领域,则是完全另一番光景,比如人工智
能等,如果拉到了更多的数据和市场,就会有更大的机遇,因此中美在这个具体领域就会
进行真正头顶头的竞争。
“我想像一个世界,一分为二,一半用中国的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另一半用美国的信息
系统和基础设施,这样做明显会有巨大的效率减损。”
黄锦辉也同意中美间在科技上“分野”的可能性。但他认为这并不是新闻,以前无论是3G
时代、4G时代,甚至是电视技术、高清视频等,新技术的出现都伴随着剧烈的标凖之争,
长期来看,依然是商业力量的推动力来决定最终谁会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