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大家论坛》大国视角:科技研发要想超越

楼主: connie1003 (connie)   2018-08-20 10:29:52
《大家论坛》大国视角:科技研发要想超越日韩 中国起码得努力15年
https://goo.gl/9kjHLH
中国作为经济成长最快的大国,科技进步速度也令人赞叹。着眼于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
2.2%的国民收入用于科技研发当然是个不小的数字。短期内,中国要把研发密度提高至
日本、韩国、以色列等科技创新强国的水准是不真实的,这起码需要15~20年的时间。
投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研发投入产出水准。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中国跟
世界前端的距离可能比大多数西方人想像的大得多。
西方错把中国当成科技强国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华为这样的极少数具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公司似乎不足为
奇。但在很多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似乎已经在科技领域已经站上世界的前端。美国前财政
部长、经济学家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2018年3月于北京举行的某高端会议上曾
经说,“一个人均收入还只有美国22%的国家,可以拥有全球最尖端的技术、科技公司,
历史上极为罕见。
萨默斯上述看法极具代表性,他们把中国已经想像成欧美主要科技强国面临最可怕的竞争
对手。不仅如此,他们相信中国在科技领域会遵循跟西方世界大相径庭的玩法,而且确信
中国政府有能力采用由上而下的产业政策,以确保科技创新成功。
我认为这些都是错觉。基于这些错觉,西方媒体神化中国的科技技术创新水准。来自网络
、数位科技的革命正在转型中国经济,这或许是真的。但是,应该说中国经济的数位化进
程是移动互联网驱动的新商业模式成功运用的结果,而非中国已拥有可与欧美比肩的尖端
科技的证明。
网络、大数据改变中国人消费模式
实际上,中国经济这些年的最大变化并不在制造领域,而是在消费领域。网络、大数据正
在改变的是中国人消费模式、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全球现象。中国不同之处在于
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金融监管的薄弱,恰巧使得行动支付和商业数位化在中国比世界其
他地区更快实现。
这种发生在B2C上的商业革命不仅跟中国硬科技领域的发展状况不吻合,而且商业模式的
这些变化也非国家产业政策成功的证明。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网络经济崛起是产业政策之
外的产物。阿里巴巴、腾讯不是国有企业,它们原本不在国家规划内。
即使在制造业领域,国家的产业政策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松弛。如果说产业政策
存在,那也只是在帮助降低企业进入新领域的成本方面做到了。政策性质、执行效果远远
不是西方想像的那么回事。
西方误解中国产业政策、神化其成效
西方不仅误解了中国政府产业政策的内容,而且严重高估了产业政策的作用。要知道,改
革开放以来,国家产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在中国一直受到质疑和批评。
中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政府产业规划政策──暂且认为这些政策确实在某一阶段
存在──在阻止企业进入方面几乎毫无作用,反而往往鼓励了过度的企业进入。这是它在
中国广受批评的原因之一,但令人惊讶的是,西方反而把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
的规划效果神化,尤其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
以上这两个错觉主导了西方媒体,也在西方的知识界和政府中形成认知。这是不幸的。虽
然中国在网络经济、分享经济方面的发展成就可喜可贺,但中国要全面拥有硬科技方面的
强大竞争力并不容易。
硬科技水准的提升需要在基础研究、研发周期比较长的领域(如医药)有足够的时间和人
力、财力的投入才行。这跟消费领域的商业模式的革新不同。中国科技目前的状况与其经
济发展水准,和其占已开发国家人均收入的相对比重未偏离太多。但做为一个大国,中国
肯定会进步更快。
中国是一个学习能力极强的国家。在商业领域,中国企业在过去30年借助于与跨国公司的
合作机会获得技术模仿、技术扩散的机会。但这还远远不够。商业领域的技术进步仅仅发
生在微笑曲线的底部,拥有核心技术者在产业链中获取来自中国企业多数附加值。
中国需把强大学习力转成原创力
我最近在中国的眼镜制造之都“江苏丹阳”的访问加深了这个判断。一家加工制造最先进
渐进片的眼镜工厂,需要为其生产的每副眼镜向美国某公司支付一个固定比例的专利费,
因为江苏这家企业不拥有生产渐进片的算法软件。
尽管这家工厂的生产技术非常先进,能制造出几乎任何国际品牌的眼镜,但它却依然要从
美国购买作为核心技术的制造软件。同样道理,30年来中国已经拥有生产汽车的先进能力
,但中国厂商的生产线却都来自欧美已开发国家。这些案例完美地展现了中国工业技术发
展的现状。
即使我们对其持续的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乐观,中国要在技术方面取得日本的成就,也还
是有较长的路要走,而在这方面,除了拥有充满创造性的人才、制度上确保对基础研究的
足够长期激励之外,捷径似乎并不多。在科技方面,中国的学习能力要进一步转化为原创
能力,对于保持技术领先,这是根本。
在这方面,大学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大学不仅培养科技人才,而且从事基础研究。在产
出的这两方面,中国的大学目前依然处在数量扩张的阶段,何时转入品质提升的新阶段,
对于中国成功进入科技强国之列非常重要。但这需要时间、耐心。基于历史教训,我相信
中国会避免采取大跃进的激进政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