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川普风险” 能让日本和中国拉近距离?

楼主: citi (citi)   2016-12-15 10:15:40
标题:“川普风险” 能让日本和中国拉近距离?
新闻来源:纽约时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61215/kato-shinzo-abe-trump/zh-hant/
“离开东京之前,安倍首相仍然相信自己跟候任总统川普见面亲自说明TPP(跨太平洋伙
伴关系协定)对日美同盟和亚太秩序的战略重要性,对方有可能改变主意,即使不情愿或
被迫,至少不放弃TPP,”12月初,一名负责对美关系的日本外交官在东京对我这样说。
他指的是11月17日日本首相专门在纽约停留,去川普大厦跟美国候任总统进行了私人交流
。“但现实并非如此,从结果看,那场会面是失败的”。
见了面没过几天,川普主张进入白宫的第一天就宣布退出TPP。我也同意上述外交官的评
估,同时认为,这次安倍首相针对川普的做法,及其背后外务省的安排工作是草率的,既
然去见面的首要目的是说服川普改变原来的主意,重视TPP,那么,除非自己有基本的把
握,就不应该这么做,否则只会向全世界证明日本在同盟框架内对美国是没什么说服力的
,甚至表明日本与美国不是平等关系,而是“从属关系”。
不过,现在回头看,也未必没有任何收获。安倍首相至少亲自确认了在自己低头拜访、传
达出作为盟国的意志和诚意后,川普这位下一任总统却依旧不为所动,坚持反对美国所加
入的国际贸易协议的立场,这对将来的对美政策来说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在一些领域,
不该抱有什么幻想。我想,这次安倍外交的失败也向中国等各国提供了参照。
其实,美国大选刚告一段落的时候,虽然川普时代给各国政策和亚太秩序均带来不可控的
变量,但舆论大致认为,它对日本可能造成的打击比对中国可能带来的变量会大一些。打
击主要体现在川普此前关于退出TPP以及同盟经费和责任分担问题的表述,而这两点恰恰
给中国未来的地区战略带来一些可扩大本国利益和深化本国战略的空间。
不过,如今,这一前提性假设似乎已经不具备什么实质的意义,甚至具有瓦解的态势。候
任总统川普的言论已经比较明显地刺激,甚至煽动到中国方面的利益和政策,在这里,我
依然不敢用“动摇”、“影响”等词汇,是因为中国当局的反应和立场保持着克制和淡定
。如果说川普关于“退出TPP”的言论严重影响日本的国家战略,那么,他关于“对中国
产品征税45%”、“把中国指定为汇率操作国”,以及不容忍中国在南海海域搞建设等均
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如果说川普关于“容忍日本核武装”的言论有可能触及日本
作为国民国家的底线,那么,他有关台湾政策的言行可能也触及了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底
线。
美国大选后,“川普风险”(Trump Risk)这个说法就笼罩着日本舆论。我在这里想强调的
一点是,在如何面对和评估“川普风险”的问题上,日本和中国之间不仅难以拿它展开零
和博弈或战略竞争,双方可能还具有一些共同语言,分享一些共同利益。该风险也有可能
促使日本和中国在亚洲的棘手问题,如朝核问题,以及在有待推进的地区合作问题,如《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问题等方面比以往更加积极、迫切地进行合作,
毕竟,即使美国变得消极而不参与,亚洲的议题还是会存在下去。
作为一个活在战后的日本人,台湾问题恐怕是跟随我一辈子的重大地区问题。近日看到了
两个重大消息:一个是川普接了蔡英文的祝贺电话,美国候任总统和台湾现任总统的通话
至少在公开的记录上是1979年1月美台断交以后第一次;另外一个是川普接受福克斯电视
台采访时表示,“我充分理解‘一个中国政策’,可除非我们与中国在包括贸易等其他方
面有利益交换,我不懂我们为什么非要被这个政策限制住。”坦率地讲,前者我确实完全
没有预料到,同时我也很好奇蔡英文阵营这样做的真实意图何在。至于后者,我11月下旬
到12月上旬在日本待了一周,跟外务省、经济产业省的政府官员、关注亚洲局势和市场的
投资家等进行了交流,话题必然涉及了“我们如何理解日本在川普时代如何经营对华关系
”。我分享了自己在最近比较核心的一个观察:我们不要以为只有日本在遭遇川普风险,
使得我们的战略和政策受挫,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更加焦虑。
原来很多舆论认为川普是一个孤立主义者,但这样理解和描绘会让我们容易误判形势。川
普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了谋求他所相信的利益,往往不择手段。比如,为了在对华贸
易、投资谈判上保证美方的利益,他似乎很有可能拿台湾、南海,甚至人权、西藏等问题
说事和施压。在他脑子里,拿台湾来换取经贸利益是可成立的、务实的、完全合理的谈判
。而且看起来,川普对于哪些话会让中国方面感到冒犯,哪些是属于中国自己认定的核心
利益等方面是缺乏认识的。比如,在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的采访中,川普谈到与蔡
英文通话时表示“不接对方电话是不礼貌的”。不过,我们也知道该通话是有预备的,川
普也参考了幕僚的建议,所以他很可能是刻意加强跟台湾的盟友关系来试探中国的反应。
我的交流对象,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投资家,均认同我关于川普做事风格的观察,同时,
我们也比较自然地把讨论延伸到作为日本如何应对“川普风险”给中美关系造成的波动,
及其对亚洲秩序可能带来的变量。从中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更多是从警惕和担忧的角度,
而非站在“幸灾乐祸”的立场,来观察川普时代的台海局势。
虽然近年来中国当局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公开表述趋于谨慎和温和——就像这次蔡英文和川
普通了电话后,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表示“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
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持续推进国家统一进程”,而不轻易提及令人联想“解放”、
“动武”等词汇。但日本人深知北京方面对蔡英文在“九二共识”问题上保持模糊态度是
不满意的,假如蔡英文利用美国内政的变更为台湾谋求更大的国际空间和战略利益,两岸
关系势必变得紧张起来,而这一过程必然动摇现有的亚洲地缘政治格局。
我设想一下,假如川普就任总统后真的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宣布重新考虑“一个中国
政策”,台湾当局趁机采取令人联想“独立”的言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此有所回应和反
击,中美之间发生武力冲突,那么,已经通过引发在野党和公众舆论巨大不满和抗议的《
新安保法案》、解禁了集体自卫权部分行使的日本,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
角色呢?可想而知,先不说到时安倍首相做出什么决定、自卫队采取什么动作,整个日本
舆论不仅被在台海展开的中美冲突卷进去,还要比以往更加迫切地面对如何处理所谓《和
平宪法》第九条,即涉及日本作为不使用武力解决国际纠纷的“和平国家”之国家定位和
国民活法的问题。
日本人愿意迎来这样一个变局吗?
我认为,大多数日本选民是不愿意的,我们的政府也远远没有做好准备。曾担任日本驻华
公使、现任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管的宫家邦彦上周给《产经新闻》撰稿,把川普和
蔡英文的电话会谈描述为“具有冲击性”。他写道:“美国加强对台关系本身值得欢迎,
但如果中方误解和误判这一行为,地区局势将一下子紧张起来。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
益’中的核心。在这个意义上,这次的电话会谈很危险,川普及其智囊应该好好反省”。
还有一个令人担忧、影响地区基本秩序的恐怕是朝核问题。从川普个人言行和行事风格来
看,的确他什么都可能说、什么都可能做。假设川普像当年的布什总统把朝鲜描述为“邪
恶国家”(axis of evil),并主张如果朝鲜不放弃核武器及其开发,美国要跟中国商量如
何用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并鼓励日本和韩国也开发核武器,来维护地区的核均衡——假如
这种言论真的从川普的嘴里说出来,不仅对日本、中国、韩国等利益攸关方来说有可能意
味着战略调整的需要,东亚各国还必然面对如何维护地区的基本和平,即不发生战争状态
的命题。
至于日本的TPP战略,安倍首相看来还是不会放弃的。至12月9日为止,日本参众两院已经
通过了TPP批准案,他也将照样实施约1.2万亿日元(约100亿美元)的TPP预算,“不管
TPP能否生效,这些是我国所必要的政策,我不打算停止执行,”安倍首相在9日TPP特别
委员会上表示。之所以如此固执,是因为安倍首相把TPP视为拯救日本未来国家战略的最
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站在中长远的立场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改革,还是在对外战略上通过
加强日美同盟提升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角度来说,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候任总
统川普的表态对安倍政权的打击确实很大。
总之,虽然川普在进入白宫之前,他个人的言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会变成现实仍是未知数
,但我们至少无法否定什么都有可能发生。面对着正处于政权过渡期的美国、日本和中国
的立场和处境截然不同,但如何面对川普时代可能带来的变量和风险,在直接涉及亚洲地
区的和平与稳定,尤其是台海局势和朝鲜半岛的问题上,日本和中国应该进行紧密的沟通
,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角度不断确认“红线”在哪里。当然,前提是,日本和中国也
应该同时发挥各自的渠道,跟川普阵营的核心团队,比如已确定担任国家安全顾问的迈克
尔·弗林(Michael Flynn)等展开对话,寻求共识。毕竟,维持亚太地区现有的秩序与繁
荣,美国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关于这一点,除了日本、韩国、东盟各国,中国应
该也很清楚。
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日本作家,曾在中国学习、生活十年,在美国访学三年。中
文专著有《中国的逻辑》、《爱国贼》、《日本镜子》等。“三国+1”是加藤嘉一在纽约
时报中文网的专栏,记录他对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及其互动的观察与思考。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作者: wxynod (虎纹猫)   2016-12-15 19:13:00
加籐嘉一最近在东北延边那里大学授课﹐在川普刚当选后就投书纽约时报写了一篇文章﹐这是又一篇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