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新地缘政治的大国外交
http://www.zaobao.com.sg/zopinions/editorial/story20160901-661318
印度和美国在8月29日正式签署协议,让两军能利用彼此的海陆空军事基地进行补给与维
修。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说,这份协议将允许印度和美国的海军更便于在联合行动、军事
演习和人道救援行动中互相支援。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强调,协议并不允许美国在印度驻军
。印度独立以来悠久的不结盟外交传统,让这份军事协议意义特殊,也反映了新德里越来
越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
自2001年九一一恐袭,促使美国展开全球反恐战争以来,世界各大国的关系进入了新的互
动阶段。冷战时东西对峙的稳定格局,苏东集团瓦解所带来的短暂后冷战和平红利,由于
美国深陷伊拉克与阿富汗战场,加上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国家崛起,开启了当今以中美为代
表的大国外交博弈时代。
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半岛,作为对北约东扩的还击;美国从中东撤退、重返亚洲,动摇了
阿拉伯世界的区域秩序,引发百万逃离战火的中东难民涌入欧洲,间接促使英国脱欧。中
国经济崛起紧接着的战略扩张,为周边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同时形成外交压力,且为以强
化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军事合作为基调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提供了支点。
这些剧烈的地缘政治变化,促使印度必须调整其保守的外交方针。作为南亚的大国,加上
独立后所奉行的不结盟理念,以及经济上的自主政策所导致的半闭关状态,使得印度不但
没能完全主导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更因为错过了冷战后的新一波经济全球化大势,被改革
开放的中国抢到发展先机,而被远远地抛在背后。
印美防务合作协议,折射的是印度全新的外交政策理念。这在现任总理莫迪于2014年上台
后,表现得尤其进取。为了巩固印度的大国地位,新德里在外交上全方位出击,展现了新
兴大国的自信。其最显眼的战略举措,莫过于积极参与亚太事务,分享该地区蓬勃的经贸
发展动力。印度在1995年成为亚细安的全面对话伙伴,次年成为着重安全事务的亚细安区
域论坛对话伙伴。
此外,尽管与中国存在战略关系上的张力,印度在2005年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
,成为观察员,并在今年签署加入该组织的意向书,估计能在明年成为正式会员。上合组
织关注的是中亚的安全秩序——这是印度传统的“势力范围”。同时,面对中国和日本扩
大与非洲合作的竞争,印度也加快脚步,在2008年成立三年一度的印度-非洲论坛峰会。
新德里在去年举办了规模最大的第三届峰会,共有54个非洲国家,包括40多位国家领导人
与会。莫迪刚在7月出访了南非、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肯尼亚。
最能反映印度大国外交的举措,则是新德里争取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的努力。其会
员资格将像征印度成为名副其实的核武大国。美国已经表示支持,中国则持保留立场,然
而印度仍然利用总统慕克吉在今年5月访华的机会,当面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争取支持
。莫迪本人也为此致电俄国总统普京。
对于区域国家而言,地缘政治格局的重新调整,必然带来相当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相对于
冷战两大集团长期对峙所培养的默契,或者后冷战初期美国独大的国际秩序,如今群雄并
起的局面,都让小国感觉更多的外交压力。在这个过渡时期,相对有多个大国参与新秩序
的构建,或许能为小国带来较大的腾挪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印度的新外交姿态,无疑是
值得重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