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龚克:徘徊在自由和秩序之间的法国“布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9-06 18:23:29
龚克:徘徊在自由和秩序之间的法国“布坚尼”之争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901-opinion-gongke-burkini/
八月下旬以来,多年未遇的酷暑袭击法国,为此前已经节节升温的布坚尼(Burkini,布
基尼)争议再加一把火。三十多个法国城市禁止这种穆斯林女性泳装,尤其是警察在尼斯
海滩执勤罚款的照片经媒体公之于世,让法国似乎成了一个专门和穆斯林妇女较劲、甚至
动用警力强迫女性脱衣的可笑国家。
8月26日,法国最高行政法院作出裁定,暂停南部小城卢贝新城(Villeneuve-Loubet)的
布坚尼禁令,为这一事件踩下刹车,但同时激发更多争议。
事实上,布坚尼之争由来有自,要理解这起社会事件背后的政治、司法和文化意义,我们
要回顾其多重维度,仔细揣摩法庭的论证理路。
布坚尼:“大愚若智”的产物
尽管布坚尼数周之内火遍全球,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名称似是而非。布坚尼这个合成词
来自波卡(Burka或Burqa,全身罩袍)和三点式泳衣比坚尼(Biniki,比基尼),但严格
地说来,几乎没有一款布坚尼真正遮挡面部,这和波卡所代表的对女性身体的严苛禁锢,
有本质差别。多数布坚尼的设计,其实更接近希贾布(Hijab),这种泳衣如果叫做
hijkini 之类,会更加符合其本意。
法国2010年正式立法禁止在公共场合穿着波卡和尼卡布(Niqāb),首开欧洲之先河。这
两者都属蒙面罩袍,区别是前者通过小块网纱看到外界,而后者在眼部位置留一条缝。相
比之下,希贾布让女性面容完整展示出来,虽然不乏明显的民族-宗教色彩,但看上去开
放得多。在2004年法律的限制之下,希贾布的头巾也不能出现在高中以下的公立学校,但
除此之外,后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已经算是常见服饰。
问题的吊诡在于,布坚尼不限制穆斯林女性袒露面容,却使用了极端保守的波卡命名,人
为播下了冲突和对立的种子。支持者认为这既能遵守教义、又能融入社会,而反对者却将
其视为“水中的波卡”──既然波卡是禁锢女性的产物,布坚尼也就是同一逻辑。
从另一方面来说,布坚尼的命名方式,显然是对比坚尼的效仿,甚至隐含着某种致敬──
希望穆斯林女性能通过这种方式走出家门、亲近自然、开拓生活空间。甚至不乏自我解放
的意象。
整个20世纪,女性泳衣覆蓋面积减少、身体逐步暴露。20世纪初,欧美社会的标准泳衣是
宽松连衣裙,其用料之多和今天的布坚尼不遑多让。随后泳装发展趋于紧身连体式,但露
脐仍是不可想象之举。
2016年正是比坚尼诞生70周年。1946年,法国设计师以试验过原子弹的比坚尼环礁(
Bikini Atoll)来命名新款紧身泳衣。这种两件式露脐泳衣的确有原子弹般的震撼力,不
仅在面世初期被控“伤风败俗”而在多国被禁(其中也包括法国),更遭到教廷的公开谴
责。1960年代后,随着影视作品的推广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展开,比坚尼才逐步为大众所接
受。
回看历史,今天的布坚尼不妨说就是20世纪初期欧美泳衣的复刻版,却难以再被接受。70
年前,比坚尼因为穿得太少、有伤风化而一度遭禁,而今天布坚尼则因为穿得太多、有悖
民情,在法国面对类似困境,颇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慨,也让人清晰意识
到世俗主义在数十年间间的显著推进。
在传播上,布坚尼是一个看似巧妙、其实笨拙的商业企划,它以一种简明而天真的命名方
式(布坚尼的确比Hijkini更易上口),聚合了两个极端,一端是原教旨主义的铁律,一
端是狂野的世俗意象,让自己附会了过多的社会和政治含义,承载了其实原本可以避免的
压力。然而错已铸成,相关争议并不会因为改个名字就销声匿迹,只能将错就错,成为未
来数年甚至十数年间,可能年年触响的地雷。
法官vs市长的战争
法国海滩上是否可以穿着布坚尼?不仅是社会话题,也必然成为司法问题。法国两个NGO
团体“人权联盟”和“反对伊斯兰恐惧症协会”针对卢贝新城向最高行政法院提出上诉。
万众瞩目之下,紧急程序合议庭在48小时内作出了裁定。
法庭认为,市长有权维护本地公共秩序,但必须在完成这一任务和尊重法定自由之间进行
协调。公共安全措施必须“适宜、必要、有度”。对自由的限制,必须以危害公共秩序、
存在现实风险为基础。但是没有任何因素可以说明,在当地海滩上穿这种服装,会危害公
共公共秩序。在缺乏现实风险的情况下,仅仅由于恐怖袭击而导致的不安,不足以在法律
上证明相关禁令的必要性。于是法庭的结论是:相关禁令对基本自由造成了明显违法的严
重侵害,须暂停适用。
虽然此次裁决仅针对卢贝新城,而且措辞是“暂停”而非“废止”禁令,但以其作为判例
的示范效果而言,全法三十多个市镇的类似禁令,可能都将归于无效。支持布坚尼的群体
,看上去取得了一场显著的法律胜利。
然而,最高行政法院的裁定远没有起到“定分止争”的效果,言简意赅的法庭判决并不能
为这场争论画上句号,相反激起了更大争议。
从程序角度来说,这次裁定仅仅直接涉及卢贝新城,并不直接、自动地推翻其他地方的禁
令,后一种情况必须通过单独行政诉讼分别实现。就目前而言,各地禁令仍然有效。
裁定作出之后,卢贝新城的右派市长非常不情愿地表示将予以遵守(他强调不会主动撤回
禁令),其他很多市镇更是公然“犯上”,表示仍将维持禁令。人权组织要想获得全胜,
必须针对这些市镇一一起诉,且不一定还能获得适用紧急程序、48小时内速出结果的待遇
。因此,他们的胜利毋宁说是象征性的,而这些地区仍将针对穿布坚尼的女性开出罚单。
基本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冲突
和上述 “钻程序空子”相比,更加复杂的问题在于法理证成。最高行政法院试图在个人
自由和公共秩序之间寻找平衡点,但仅限于提出抽象原则,具体问题却因时因地而不同。
本质而言,“信仰自由”和“行动自由”是一种内在标准,而“公共秩序”则是外在标准
,二者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之上,因此合理界限是变动不居的。
如果说在卢贝新城的海滩上穿着布坚尼还不足以扰乱治安,那么在一个民风保守、天主教
居民占绝对多数的地区穿着布坚尼而引发冲突,是否会构成“扰乱公共秩序”?例如在科
西嘉的西斯科(Sisco),这种冲突已经成为现实。又如,此前有人试图在公共场合举办
“布坚尼日”,即穿着此类泳装进行聚会,以此作为示威形式,是否会对公共秩序造成额
外侵扰?如果造成来秩序混乱,这种“基本自由”是否就应该加以缩减?
“公共秩序”之不可捉摸,在于它必须考虑民情因素。这次颁布禁令的三十多个市镇中,
绝大部分集中在南法“蔚蓝海岸”地区,这里一直是法国富人和中产阶级夏季度假的最爱
,而这一群体又和天主教徒及“法式价值观”有很高重合度。在发出禁令的城市中,多数
是右派共和党执政。今年7月14日,中心城市尼斯发生恐怖袭击,86人死亡。作为受创伤
最严重的地区,反弹的力度自然最大。
和全球范围内政经变局引发民情波动的背景下,欧美社会日益精密化的“基本自由”法则
和面临挑战的“公共秩序”之间,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没有标准化解
决之道,锁定在任何一端、衍生出绝对政治正确的话语,都是危险的。
今日欧洲面临危机的一个内在肇因,与“基本自由”在欧陆福利国家的扩张解释不无干系
。例如部分地区人口比例的改变甚至逆转,一定程度上是少数族裔从纯粹个人自由延伸到
“家庭团聚的自由”和“免于匮乏的自由”的结果。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一旦这种“
基本自由”的扩张解释得以确立,其内部的调整和限缩,将非常困难。以法国为例,无论
是当年的初次雇佣合同法案,还是今年引发“黑夜站立”的新劳动法案,无不遭到底层强
烈抗议。福利改革和自由削减,成为左右两党的共同泥淖。
但反过来说,单纯的“公共秩序”同样不能获得唯我独尊的地位。典型事例便是1957年美
国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事件”(Little Rock Nine),在种族隔离主义者的鼓譟下,州长
派遣国民警衞队封锁学校阻止黑人学生入学,总统则动用军队为后者保驾,这种权利扩张
对当时公共秩序的冲击,不可谓不强烈,但半世纪后最终的答案不言自明:基本自由战胜
公共秩序的事件,成为无可争议的民权进步标志。
争议由来和执行困境
布坚尼之争,也不是凭空而起,事实上是此前两个社会争议问题合流的结果:一是从2004
年公立学校禁戴头巾,到2010年立法禁止在公共场合穿着波卡和尼卡布,法国试图通过立
法方式维护政教分离原则和女性尊严、权利;二是法国游泳馆的开放和管理问题。前一方
面,近十余年来已经有不少评论;而后一方面,尽管从技术角度却无法回避,却不太为外
界所知。
伊斯兰教义规定,成年穆斯林女性不能在丈夫之外的男人面前展露身体,然而法国绝大部
分游泳馆出于卫生和安全原因,只允许穿常规泳衣游泳,因此穆斯林女性如何游泳就成了
难题。在相关团体的请愿下,一些地方的游泳池曾试图根据性别分时段开放。这引发了不
小的社会争论、尤其是右派和极右派政治人物对此强烈抗议,认为严重损害了法国社会的
世俗原则,把游泳馆变成了公共浴室。
此次的布坚尼争议中,一些颁布禁令的市镇除政治考量,也提出技术上的质疑,认为和常
规泳衣相比,宽袍大袖的布坚尼入水后显著变重,在户外水域容易勾挂海藻礁石,增加溺
水风险以及救援难度。
反对者往往容易把上述理由斥为托辞。但虽然政治考量的确优先于技术问题,后者却并非
全然无中生有。多年以来,法国游泳馆已形成了一套相对专业、固定的技术规范,例如衞
生措施(下池前淋浴,必须戴泳帽等)、安全措施(泳衣要求、脚蹼专用道等)。笔者的
一位女性朋友。就曾经因为穿了一件带有裙褶的、更适合沙滩度假的休闲泳衣而被救生员
委婉劝告。
布坚尼禁令如果真的全面实施,会面临严重的执行困境。如果布坚尼出现在游泳馆,管理
员会即时阻止,虽然没有罚款权力,但冲突烈度也小得多。而在海滩上依靠警察执法的情
形却全然不同。最典型的就是最近举世譁然的尼斯海滩罚款事件,按照当事人说法,她根
本没有穿布坚尼,只不过是紧身上衣、紧身长裤再加上头巾。同样,有人权组织收集了十
数个相关罚款案例,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布坚尼,而是和尼斯事件类似的混合服饰。
因此,如果根据布坚尼狭义定性来严格执法,当事人很容易规避,让禁令失去效果;而如
果采取广义定性手段,那么这个界限几乎难以确定,赋予警察极大的自由裁量余地,越发
激发穆斯林的“受害者情结”。对于不满司法裁决的右派市长们来说,即便议会立法禁止
布坚尼,这种微观层面上的执行困境,也不会因此缓解。
域外视角: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英国《每日邮报》披露尼斯海滩罚款事件后,法国应对布坚尼的举动几乎演变成了国际丑
闻。很多国际媒体都将布坚尼同潜水服、甚至是中国特色的“脸基尼”相提并论,嘲笑法
国人在数次恐袭之后成为惊弓之鸟。来访巴黎的伦敦市长 Sadiq Khan 更用不容置疑的语
气说,“没人可以命令女性应该穿什么,事情就这么简单!”。
虽然这位穆斯林市长的话义正词严,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如果真的没人可以命令女性该
穿什么,那么她应该可以在全裸和波卡之间任意选择。但是在天体海滩和公共浴室之外,
裸体示众毫无疑问违背公序良俗,这也正是激进女权主义组织 Femen 以裸胸进行政治抗
议的出发点──无论是否赞同其政治观点,这种裸露方式本身就是对现有秩序的冲击。
女性从宗教教义出发,选择最大程度包裹甚至封闭自己,这在政治与文化光谱上,其实和
裸体分别居于两个极端。特别是相比同属基督教传统的其他国家,法国在涉及到身体和性
的问题上,本身就倾向于放纵、强调世俗享乐。经历1968年“五月风暴”的涤荡之后,这
种封闭方式甚至比裸体还要令人难以接受。不妨设想,一位女性身着比基尼(更不要提裸
体)走在利雅得或者喀布尔的大街上,恐怕很快就会被乱石砸死,我们对此未必接受,却
可以想象。同样,波卡或者布坚尼在法国这样的世俗社会中引起的争论,其实也是同一逻
辑使然。
此外,布坚尼和潜水服、脸基尼之间,事实上只有最表面、最肤浅的相似之处,因为讨论
焦点往往被引导到“露”还是“不露”的方向上,但实际上无论是潜水服还是“脸基尼”
,都很难被布坚尼的拥趸所接受。遵循极端保守的遮盖逻辑,身体曲线同样是诱发邪念的
重要因素,这正是波卡或者尼卡布宽袍大袖的原因。无法设想,一个穆斯林妇女穿着曲线
玲珑的潜水服、或者露身而不露脸的“脸基尼”在海滩上走来走去,就会满足原教旨主义
者的严苛标准。
从轻薄嘲笑的水平超越出来,如果一定要在中国语境中找到布坚尼之争的对应参照,恐怕
是17世纪满清入关之后的“薙发令”,即为保证汉人臣服,而强迫其剃发留辫。今天的争
论固然没有这种血腥杀伐之气,然而其中一点是相通的:无论是明清之际的剃发易服,还
是今天法国的布坚尼之争,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是意识形态上
的诸神之战。两者区别,不过是背后究竟是赤裸裸的军事暴力、还是被文明规训过的行政
与司法权力。吊诡之处在于,表面上掌握警察权力、迫使个人服从的强大世俗国家,却对
波卡所象征的政教合一“洪荒之力”深感恐惧。
随着法国度假季节结束,这波争论热潮也会逐渐降温,但问题本身却并不随之消失。它可
能随着每年的盛夏来临反复出现。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一个经典命题
:“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这场争议最重要的,或许在于其凸显:前述禁令折射出来的 “迫使自由”是否真的可
行,又如何可行 ?这将是横亘在法国和欧洲面前的一个持久问题。
在极端主义和反恐战争成为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如何保持身份认同
,免于被极端思潮所蚕食,找到基本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均衡点,是这场布坚尼之争背后的
真正意义所在。
(龚克:旅法学者、媒体人,巴黎第二大学法学博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