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退欧之后,英国能否抓住中国机遇?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8-08 20:12:22
退欧之后,英国能否抓住中国机遇?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8763?full=y
中国英国商会会长 毕欣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我在中国生活了12年,已经习惯了低调回国。今年有所不同。随着英国烧掉与欧洲的“桥
梁”,它不得不加强与北京的联系。在不确定的时期需要加强对中英双边关系的支持——
中英关系将在中国世纪成就或者葬送英国。作为中国英国商会(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会长,公众对我回国之行的反应一夜之间从漠不关心变得热情高涨。
如果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在一年前制定英中经济融合战略,他不会想到比下面
更好的政策了:在去年秋季精心接待习近平对英国国事访问之后,在今年夏季进行减价大
甩卖。如果说习近平主席访英使双边关系变为黄金级,英国退欧则使之变成白金级。关键
是我们能否抓住机遇与中国合作。
我最近与中国朋友王立伟在英国游览了两个星期。我们在伦敦市中心的Burger & Lobster
餐厅几乎找不到座位,而在塞尔福里奇(Selfridges)百货为我提供服务的导购员有两个说
中文的同事,她上月90%的收入是中国人贡献的。
尽管伦敦金融城因英国退欧感到沮丧,但中国人正利用英镑疲弱之际,大举投资于从房地
产到足球俱乐部和影院等诸多领域。
退欧让英国陷入动荡,但还有中国可以帮其稳固基础。为了了解英国商界受到的震颤,我
与最先感受到冲击波的商店导购员、出租车司机、发型师、投资者、中小企业主和建筑商
进行了交谈。为了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加强中英双边关系,我倾听了中国投资者、外交官、
英国上议院和上海银行家的声音。
1.退欧之后的英国
1.1 政治上的疑虑
7月14日,在筷子俱乐部(Chopsticks Club)于中国工商银行(ICBC)伦敦金融城办公室举办
的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金旭诙谐地说,“我今天早上离家
的时候,我的妻子不知道是递给我太阳镜还是雨伞”。
他的话很温和,直至他将这种比喻延伸至英国的政治气候。金旭非常幽默,他不是在批评
我们。他只是感到奇怪,在其他国家竞相走向全球之际,有国家却试图拉起吊桥,自我孤
立。
1.2 中国(更快地)走向全球
我对英国在全球事务上踩刹车感到尴尬,于是在研讨会的茶歇期间和一个显然是英国人的
宾客聊天以寻求安慰。令人意外的是,他似乎对英国退欧和世界经济的未来感到乐观;伦
敦金融城中的大多数英国人现在都感到沮丧。在聊天的最后,他给了我名片,我这才明白
他为何如此乐观;他是华为(Huawei)的公关经理。
你的老板离北京越近,你就越不可能因英国退欧而烦扰;中国不需要英国,而英国需要中
国。
对中国来说,英国退欧意味着英国现在非常便宜。华为、工行以及其他跨国企业将会加大
全球化的势头。我在伦敦的时候遇到好几家中资银行在英国夏季甩卖季中“采购”一切投
资回报率超过5%的资产。
1.3 英国(廉价)出售传家宝
在英国退欧的第二天,王立伟和我受邀在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的一个投资者俱
乐部发表演讲。他们给了王立伟一份从谢菲尔德星期三足球俱乐部(Sheffield
Wednesday)到莎士比亚环球剧院(Shakespeare's Globe)等各类他们感兴趣的资产购买清
单。我们与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副总裁马丁‧阿什(Martin Ash)聊天的时候,他列
出了许多文化资产供王立伟考虑。随着英国经济变得更加不稳定,中英关系的基础变得更
为广泛。
1.4 教育领域的乐观
我在从曼彻斯特到切斯特的火车上遇到了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管理学院教授翁
君奕和他的3位同事。他们正在英国考察大学。在曼彻斯特和剑桥,我们看到了同样的情
况。剑桥到处是中国游客,曼彻斯特到处是中国学生。
曼彻斯特是个中国人喜爱的城市,因为距曼彻斯特大学十分钟路程内就有一个规模庞大的
中国城,英国广播公司(BBC)创意中心坐落于此,并且海南航空(Hainan Airlines)新开辟
了北京直飞航线。再加上英镑贬值,空气清新以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的背书,你可
以看到这座城市越来越繁荣。
1.5 建设性合作
我不能说我很自豪将王立伟带上英国列车。中国列车天生就是方便你做生意或者在快速赶
往目的地的同时补觉。英国列车是赚钱的阻碍。中国真的需要教会英国如何创造一个四通
八达的交通体系,这是商业效率的生命线。
中国正在通过建设来摆脱经济放缓,而英国正在取消建设项目。我会晤了“新泰晤士河下
游交通隧道项目”(New Lower Thames Transport Tunnel,简称NLTTT)的约翰‧林奇
(John Lynch)和彼得‧麦克贝思(Peter McBeath),这两人与中国企业创建了一家合资企
业。他们计划在泰晤士河下游建造一个双孔隧道,以缓解达特福德的交通拥堵问题,并提
供集装箱GPS定位服务,让英国能够与鹿特丹竞争。
来自中国的财务和隧道专家是NLTTT财团的一部分。他们唯一需要的是英国政府的批准。
英国交通部回复了一个全新计划。该项目目前陷入停滞。英国合作伙伴感到沮丧。
2. 英国退欧后的出路是什么?
退欧的确使英国的商业活动放缓。除了搁置的隧道工程以外,我还和一家刚刚失去两笔订
单的创意公司谈过。一笔订单来自一位壁炉生产商,这个生产商无法继续与一家新公司的
合资关系,因为他依赖来自波兰的熟练工人。第二笔订单来自一家煮汤机经销商,该公司
取消了中国的订单,因为合同不是以英国退欧前的汇率签署的。
在英国退欧继续为英国“刹车”的同时,其他的大陆上正在出现新机会。本世纪欧洲最成
功的国家,将是能够建立起通往中国的最坚固和快捷的桥梁的国家。英国应该开始打造自
己通往中国的“一带一路”,或许能够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在半路上相会。
英国历史未来给2016年夏天的评价,要么是英国从“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的时点,要么
是中国从英国的泛泛之交转为亲密盟友并拯救我们疲弱的经济的转折点。
这是反向的马戛尔尼勋爵(Lord McCartney)中国之旅。现在中国是全球范围内的超级大国
,我们需要中国的产品。我们能够用英国文化产业的软件来交换中国基础设施的硬件,以
实现双赢。
前进的道路是:咨询、创新和创建。
2.1 咨询:“北京-伦敦对话”(Beijing -London Dialogue)
访华的马戛尔尼使团未能完成使命,原因并非是他不能提供一笔好交易,而是因为他过于
固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过于傲慢)地执行交易。
在和中国打交道的时候,英国需要收敛自己的傲慢自大,更加主动和灵活。我推荐一年进
行两次“北京-伦敦对话”。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路上学(或者更有可能是在高铁上学
)。大陆游学原本是在欧洲对英国很重要的时候,让英国绅士熟悉欧洲做事之道的途径。
既然现在中国成为了焦点,我推荐人们到中国进行一次游学。
“北京-伦敦对话”可以以在人民大学举行一次为期两天的投资研讨会开始。在研讨会上
,中国投资者会向英国人传授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的经验。然后应该安排一次为期10天到20
天,探索中国商业和文化“美丽新世界”的旅行。
在英国代表团参观了敦煌石窟、悬空寺、三峡大坝、重庆公路隧道、阿里巴巴(Alibaba)
杭州总部、浦东天际线以后,他们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中国。在他们乘坐高铁去往不同
地点的途中,应该由中国的专家对他们做讲座。
返回英国的旅行可以先在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举行为期两天的投资研讨
会,之后可以在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体味乡村闲情,参观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进行
一次中英商业之旅,在英国上议院喝下午茶,以及和曼联(Manchester United)进行一场
足球赛。
其实中英双方的代表团访问何处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参与者在活动之余进行的对话,双方
可以学会欣赏彼此的国家。
英国人在前往中国前往往都有预先想好的计划。当我来到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
的时候,他们对王立伟和我谈了中国十城之旅的构想。王立伟听了他们的话后提醒他们,
应该以建议者、而不是管理者的身份去中国。管理者的角色应该留给举办活动的当地市长
。这会提高活动的时机和气氛取得成功的机会,减少给人一种文化帝国主义印象的风险。
“北京-伦敦对话”能让人们在犯下代价高昂的错误前适应环境。
2.2 创新:大学创新中心
在“北京-伦敦对话”期间,会出现一些共同话题,比如如何建立一个包容的政府(未能
做到这一点正是英国退欧的主要原因),应对气候变化,或者管理移民。“北京-伦敦对
话”可以给“中国-英国创新中心”(China-UK Innovation hubs)提供一份报告。
“中国-英国创新中心”可以设立在大学的科技园中,承担三种职能。首先,中国的毕业
生可以聚集在这里孵化自己的企业。他们在英国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商业缺口,“中
国-英国创新中心”能够提供一个实践想法的启动平台。
第二,“中国-英国创新中心”可以作为研究中英政策的智库,向政府献策。告诉英国政
府中国需要什么的最佳人选是在英国的中国人。中国的变化如此迅速,你需要定期回国的
人来让你了解最新的时事。
为了让“中国-英国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英国政府应该重新引入研究生两年签证。中
国学生的确因为英国的语言、环境和开放而欣赏英国,但还有其他地方与英国竞争。去美
国留学在毕业后更容易留下来,德国和荷兰的知名大学也提供英语课程。
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希望在积累几年的国外工作经验后回国和家人团聚,但这几年对于构建
英国和中国的商业桥梁而言可能非常宝贵。这些中国人回国以后,会与曾经欢迎过他们的
人和地方做生意。最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受到友好的对待后,成都的刘先生(音译)在毕业后几年对谢菲尔德的基础
设施投资了10亿英镑。
“中国-英国创新中心”还可以提供将中英企业匹配起来的绝佳的双语环境。它们可以帮
助英国投资者调整对中国的预期。
比如,我会见了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RSC)的人,在最近成功地将《亨利五世》(
Henry V)译成中文并在中国演出以后,他们正在计划再一次访华。他们询问了一下王立
伟有关中国企业赞助的问题。王立伟解释,中国人愿意投资剧院的建设等,但文化赞助还
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如果要演一场悲剧,吸引投资很难。
中英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人们在商业的基本方面有分歧,而是对不同的法律框架和
文化细微差异存在误解。连接学术界和商界的“中国-英国创新中心”能帮助弥合这条鸿
沟。
2.3 创造:盈利的项目
在“伦敦-北京对话”中提出、并在“中国-英国创新中心”成形的想法,可以由在双边空
间中运作的企业创建项目。不管是道路、铁路,还是文化桥梁,他们都能受益于投入到学
习另一方文化中的时间。现在中国公司有很好的机会可以投资英国的艺术、体育和基础设
施,英国也有很好的机会为中国的教育、医疗和创意行业做出贡献。
我为何确信这种咨询、创新、创建的模式能够奏效?因为这就是我的兄弟过去10年在与中
国的双边业务中使用的变革性策略。2005年,他的品牌公司CIC(咨询、创新、创建的英
文首字母缩写)在斯托克城(Stoke-on-Trent)拥有5名员工。在咨询了中国客户后,2008
年他在杭州开设了第二个办事处。他们与一名中国设计师合作,通过创新在宁波赢得了业
务,从而壮大了公司。
现在,罗伯特(Robert)在英国和中国雇著55人,60%的收入都来自与中国的业务关系。以
小见大,他在小规模上所实现的东西,正是我们这个国家要拯救衰退的经济在大规模上需
要实现的东西。罗伯特建立起了一个取得了商业成功的和谐的中英生态系统——将英国的
创意与对中国市场的理解相结合。在今天取得这样的协同效应将会打造出明天的跨国公司
。如果英国不这样做,德国和美国会。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只需要再推进5年。
英国必须反思从全球化中撤退导致的孤立的危险,意识到在海外建立外交桥梁的迫切需要
。用1966年的英国内政大臣罗伊‧詹金斯(Roy Jenkins)的话来说,“……这不仅仅是一
个商业问题。在世界上,如果转为内向,只服务自己的腹地和种族群体,有哪一所大学能
够保住自己的名声,有哪一个文化中心能够保持显赫地位,有哪一个大都会能够维持吸引
力呢?离群索居,对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而言,就是过上一种智力刺激逐渐降低
的生活”。
世界上大约有20%的人是中国人,6%的人是欧洲人,4%的人是美国人。就算只有1%的中国
人能够进行国际投资,那也是1400万人。英国不要被退欧一叶障目,而必须看到更大的格
局。
译者/邹策、徐行
作者: YusaAoi (YusaAoi)   2016-08-08 22:09:00
中英合作共创黄金时代
作者: twosingli (不看来路不明的信)   2016-08-09 07:17:00
支那人崩溃吗? 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