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usaAoi (YusaAoi)
2016-06-08 20:37:26中国科技雄心给世界带来“黄金机会”
“未来,中国将依赖创新而非制造。”德国《每日镜报》如是说。不久前,全国科技
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对“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又一次高调重申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路透社报导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此
次会议上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
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
择。BBC则援引专家的观点称,这表明中国强调科学影响力,决心继续向科技领域投入,
未来十年内将把科学放在非常显著的地位。
“从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和社会认知角度看,分阶段完成科技强国的'中国梦'目标,
措施切实可行,现在中国拥有'黄金机会'。”BBC称。
角色转变
【“中国将成21世纪世界核心”】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是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硬实力。而中国对此的准确把脉和强势
发力令世界赞叹。
香港《明报》报导,习近平在会上确定了“到本世纪中期将中国变成世界科技强国”
的目标,并强调“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
进。” 台湾《联合报》则称,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也提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主战场、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等五项要求。
中国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也令世界改变了看待中国产业能力的态度。“人们需要首先把
中国视为创新伙伴,而不是销售市场或者是生产者。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核心。”瑞
士《新苏黎世报》网站刊文称。
“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将成世界科技强
国。”俄罗斯卫星网报导称,2010年以来,中国对研发的投入已增长一倍多。分析人士称
,中国拥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科学家数量和素质不落后于全世界任何研发强国。只要经
济继续增长,肯定能实现目标。
“中国已经率先在亚洲推行智能绿色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范式的转换。”美国
《赫芬顿邮报》援引欧盟顾问杰里米·里夫金的观点称。
更多的数据也在佐证中国向着全球研发引擎角色的转变。英国科学出版物《自然》杂
志刊登文章表示,如今中国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已位居世界第二且仍在迅速增多。显然
,这有悖于西方人对所谓“缺乏创造力的亚洲苦役”的成见。而据俄罗斯卫星网的报导,
《自然》杂志新的排行数据显示,中国在化学、物理领域排名世界第二,在环保领域科学
发展方面排名第三;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增加了一倍,其他排名前
十的国家都没有这样的增速。
“数百年来,科技一直是西方征服地球的钥匙。但如今,中国的科技进步意味着这种
状况即将改变。”美国“联合新闻”网称。
中国的研发发展也是显示其经济模式转变的一种标志。俄罗斯科学院战略和科技分析
师卡申表示,“市场将成为衡量中国(科技)成就的标尺。虽然就(科技)环境而言,(
中国)仍有许多缺点。但与此同时,这个国家在诸多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已得到举世公认
,且在超级计算机和生物科技等领域已处于公认领先地位。”
模式更新
【“智能数字时代全球领军者”】
技术通常是个宝,尤其是对于处在“新常态”下的中国而言。
“中国强调科技的背后有两个主因:国家安全与未来出口潜力。” 美国《福布斯》
杂志刊文称,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结构的巨大挑战期,北京将不得不找到一条可持续、在
价值链上攀升的道路。该战略的关键就是科技进步。
这种进步表现最集中的领域恐怕还是数字经济。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指出,
全球商品和资本贸易的增长停滞与数据流通的激增是一致的,这表明21世纪的数字经济已
开始瓦解旧的经济秩序。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包括3D打印在内的制造业新技术的增加
可能又加速了这种趋势。
法国《费加罗报》文章称,“互联网+”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升级、转向服务驱动战略
的先锋,“中国正成为唯一有能力在技术上挑战美国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方兴未艾的智能数字时代已是全球市场的领军者。中国社交媒
体巨头腾讯与脸书网站竞争,中国的电子商务大鳄阿里巴巴与亚马逊竞争,标志着中国在
此次工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美国《赫芬顿邮报》报导称。
一方面,这种智能数字化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升级引起外媒的关注。法国《回声报》题
为《当中国成为数字大国》的文章说,由“互联网+”支持的中国“工业4.0”已经走在
路上。“中国在领导全球经济数字化方面拥有与美国一较高低的重要王牌,并已进入美国
、德国、日本、韩国所在的工业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俱乐部。”该文称。
俄罗斯第一频道则报导称,中国不再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世界工厂,而是正寻求成为
高科技制造强国,打破“中国制造”的传统印象——中国出口的将不光是商品,最主要的
是出口技术。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在中国的消费领域诞生了不少领先于发达国家的成绩,这些“新
鲜”事物也令国际舆论感到“新奇”。
“互联网、智能设备和社交媒体已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这为创新者
和企业家都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美国《福布斯》双周刊文章称,中国正在出现一批“全
渠道消费者”,他们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并将驱动今后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
“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助力下,中国的移动购物产业已领先美国。”美国
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简单总结道。美国《华尔街日报》则报导称,中国的互联网公
司正将触角伸向零售、金融和制造等行业。科技公司在中国百强品牌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
大,市值占比从两年前的16%上升到去年的27%,许多公司的海外业务也越做越大。
“中国希望将经济模式变得更具创新性。” 加拿大《环球邮报》发表的《中国希望
科学家和科技创业者重振中国经济》一文称,在这种模式下,科学家和创业者们寻找创造
利益的新方法、新途径;消费者发现购买车辆、电子产品、度假的新动力。
“虽然改变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实现基于人力资源、人力成本和科技创新的发展的过
程是痛苦的,但这也是一个升级的过程,大有可为。”该文章说道。
利好全球
“升级换代”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刊文称,“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迅速,但若没有政府扶持,
这一领域的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日本《读卖新闻》则刊文总结称:中国产学研合作紧密。该文指出,“中国科技水平
和研究水平之所以急速提高,是因为中国经常以世界第一为目标大胆地提出国家计划,将
振兴科技作为最重要政策,鼓励研究领域创新,激发研究者热情。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
推动下,产学研合作发展迅速。”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创新的战略能毫无风险地实现目标。“鉴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
泡沫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失败经验,西方科技企业开始重视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模式。而大多数中国科技企业都太年轻。”美国《财富》杂志提醒称,很多企业都未曾经
历过失败。这样的情况极度有利于创新,但也有可能导致经济上的鲁莽。
此外,提升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也是中国当前亟须解决的发展关键之一。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中国发展新的高价值产业以及建设关键的基础设施所需的
核心知识和技术却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外国的跨国企业仍主宰著中国的高级资本货物市场,中国对西方企业的依赖仍然是
广泛的。中国企业在21世纪最重要的领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外交》双月刊刊文
称。
按照经合组织的统计,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研发经费最多的国家。就所发表的英
文科研论文而言,中国仅次于美国,其论文产量年增长20%。
但是,中国科研的质量仍未能完全“令人放心”。“学术欺诈、官僚主义以及对于数
量重于质量的痴迷,仍阻碍著中国科学前进。”英国《经济学人》称。
不过,在世界经济疲弱不振的大环境下,中国重视科技创新的导向也给它的全球“伙
伴们”带来了十分有价值的利好。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科技创新产品也能够惠及美国民众,就像以前他们享受
美国产品的便利一样。”《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科技发展正在逐步成熟,他们
渴望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在移动应用程序、信息传送以及电子支付等领域,中
国可能已经走在了美国前面。
美国《赫芬顿邮报》援引杰里米·里夫金的观点称:比如近来中国领导人呼吁建立新
的高科技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欧亚大陆连接起来、打造覆蓋欧亚大陆的数字化
物联网设施的做法,有可能开启深度合作的新时代,让人类之间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6/08/c_129046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