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段纪录]
[日期]:2023/03/07-12
[人员]:4
[行程]
D1:东埔-观高-八通关营盘
D2:八通关营盘-清八荖浓溪段-大水窟-米雅桑溪
D3:米雅桑溪-马霍拉斯溪-2090峰
D4:2090峰-qaqatu-马戞次托溪-h1870溪谷-h2040宽棱
D5:h2040宽棱-h2330峰-阿布朗山-塔洛木溪-h1400古道岔
D6:h1400古道岔-玉里山岔-玉里山登山口(咖啡园)
[勘查目标]
大水窟营盘至米雅桑溪:
在2012年的报告中,调查队于h2600的坡道后沿棱下行,直到下溪前100m才又见明显坡道
,推测古道为1987年的调查路线。参考杨南郡老师撰写的勘查调查纪录,古道在该路段的
保存状况应该不差,去补上航迹即可。
马霍拉斯溪两岸:
经过玉管处2012及2014的勘查,古道在西岸的可能位置已限缩至Nunusun家屋平台南侧溪
谷北岸,东岸则可能位于巨木水池西北棱,此路段为本次行程的勘查重点,期望能找出古
道的正确路线。
Sipsip水源西侧棱线至2330峰:
在2012年的报告中,调查队直接走猎路去Sipsip水源取水,并未随古道沿棱直上,虽然之
后在棱线上又有跟到古道,然而并未对此段的古道进行勘查,也未尝试找出古道如何绕过
2330峰北坡,这或许会是找到塔洛木溪两岸路段的关键。
塔洛木溪两岸:
虽然玉管处在2014已找出阿桑来戞西棱岔口至Kukus北侧石阶的古道,然而该次调查并未
确认古道是如何下至塔洛木溪;在塔洛木溪西岸的勘查中,虽推测出古道可能从
Tungangan西北侧的缓棱上行,但完全未发现古道遗构这件事实在是相当不合理,古道可
能是另由他处上切。
[说明]
整体来说这条路线风险不算低,虽然是在跟古道且部分路段有绑路条,但许多时候还是当
探勘在走,且溪谷附近的路段地形较为破碎,欲前往务必三思,并确保队伍中的老手够强
,路没选好真的会出事。
由于我们队伍中有两个百岳大概十座、无勘查经验的新手,在通过陡坡、崩塌地时都需耐
心的指导与等待,因此本份纪录的时间应该具有参考性,没有快得太离谱。
[纪录]
天气:每天都很好
D1
1030 爱玉站出发,这次路况有点差。传统路省略不写
1700 八通关营盘
D2
0615 出发
0642 清八荖浓溪下切点,古道大致算好跟
0800 溪谷,看溪谷很漂亮决定沿溪上溯,不跟古道高绕。此段溪谷应该是枯水期限定
0840 前方大瀑布,退回古道第二下溪点跟古道高绕。古道是由棱尾沿山腰上行,非纪录中
的宽谷
0920 平台
0938 溪谷上切,路况大致如2016报告所述
1049 杜鹃鞍部
1320 大水窟四岔,一路有明显开凿痕迹
1355 东向棱线,古道时常被灌丛吃掉
1424 通过h3020后陡坡,建议跟布条直下,之后古道大致明显好跟,若遇陡峭的棱线,古
道会提前开之字坡从上腰下行,不必沿棱直下
1530 h2600古道最后坡道,尝试往东找寻古道
1606 h2450明显东向棱线,在大红桧左下方有古道坡脚,后宽棱未见明显古道,在 h1350
朝东偏南下切至东北向小棱,至h2220再往东偏南下行
1715 h1080 下到谷线附近,开始出现许多被剥皮的巨木,不知道跟古道有没有关系
1730 接上明显坡道
1745 沿古道续行至崩塌地,评估不可通行后,回头跟路条下切
1800 下至溪底
D3
0610 出发,沿溪下行到崩壁上切点,爬上棱线才发现,好像再往下游走一段可以避开崩壁
,但崩壁好走,古道应该也有通过崩壁
0654 h1980见旋转楼梯,后尽可能跟古道。一路走到西偏南的棱线,后沿棱上行,古道都
还算明显
0729 h2150古道在棱线附近陡上,有一段崩塌,建议直接朝东上切,古道在陡坡上方
0753 h2200 六十米大崩塌,考量队友经验不足,决定高绕(事后查证,地图产生器的航
迹为2012的调查资料,并非阿国等人2020年底实际走的路线,而当时这只是个小崩塌。同
样在伊波克山南方的几个崩塌也有类似的情形,个人认为这段古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宜
挑战)
0824 h2250 通过崩壁顶。在评估路况及时间后,决定改走伊波克、公山路线,直接朝东
南向缓棱上切
0924 伊波克山
0956 公山,朝南下行
1015 见砍痕后右绕,然后下碎石坡
1030 鞍部前接上清古道,后朝谷线下行
1110 h2180支流旁见古道驳坎,后有一段古道开在右岸上方15m处,续行四十公尺后有一
段不明显楼梯。之后沿谷线下行,直到h2080才朝北上切Nunusun家屋平台
1220 Nunusun平台午餐10,下方崩的很严重,是一片赤杨林。尝试去走玉管处的推测路线
1240 朝东下切,棱线变缓后转东南
1308 h1880转东下切,遇到一层不明驳坎,无法确认是耕地砌石还是古道遗构。后在
h1800遇断棱,东北下绕后朝东下行
1345 耕地遗迹,后朝南修正至东南向棱线。可以看到溪东岸崩的乱七八糟,即便古道从
该处通过也不太有保存下来的可能
1430 h1590遇断棱,选择从北侧崩沟直下(也可以走棱尾的瘦棱水鹿路,但因无法帮队友
确保而作罢)。可以确认Banhilan家屋西棱的缓坡也是一片老旧崩塌地,决定放弃东岸的
勘查计画
1457 崩沟下方为干瀑,朝北绕行
1505 评估下方为峡谷地形,持续绕行至南北向河道
1518 小崩沟,走碎石坡直下溪底
1531 总算下到溪底了,真的靠北
1543 出发,朝东北上切
1625 上棱
1737 2090山头扎营
D4
0603 出发,沿棱上行
0639 巨木水池北方发现坡道,水池无水。在棱线附近跟一段古道后,在缓坡处跟丢,直
接往东切,直到h2470附近再度跟到古道,之后都尽可能跟古道走。巨木水池附近巨木很
多、很美。
0745 h2600壮观石阶群
0825 Qaqatu池,水质非常清澈,唯一的问题是池边有只没有头的腐败水鹿
0840 取水出发,一时没忍住跑去跟兽径
0920 h2800古道网咖,下切的路上也都有网络。陡坡处大多有古道可跟,缓坡可能路较不
明显,就直接朝南切
0941 朝东南向棱线前行,有古道可跟,经过多处很陡的棱线
1020 h2450下切帮朋友捡装备
1120 出发
1200 古道下绕陡峭岩壁
1250 通过东南向瘦棱,古道转正东,这段二叶松陡下要小心走
1315 朝南下切,路上很多石阶,不难走
1410 溪底
1430 出发朝东偏南上切
1515 上棱,见古道,之后沿古道走到有水大溪沟,途经数个老旧崩塌
1634 取水后于h1870发现石阶,后跟丢古道,在棱线南边h1950处才再度跟到陡急之字坡
1714 h2090跟丢古道,沿棱上切
1731 h2150扎营
D5
0618 出发,一路沿棱上到h2250猎寮遗址都未见古道
0646 在猎寮东方凹谷的北侧山坡接上古道,跟了大约五分钟又消失
0720 决定下背去找古道,发现古道大致在h2250至60间腰绕,古到最后往北延伸到
(268546,2589231),之后可能因坡度太缓而不再开挖边坡
0735 决定再沿棱北探看看能不能发现古道,或在鞍部看到下切路线
0750 h2230鞍,至此都未见古道,决定折返。回程尝试去2330峰西北侧的缓棱看看,但因
该处曾发生崩塌而未进一部探寻(时间不够下切去找)
0821 上背出发,朝南上切h2330宽平山头,后续行至阿布朗山
0905 阿布朗山 4G
0915 出发,h2130下切点榜有一路条,之后一路跟水鹿路下行至Badulai猎寮附近
0955 h1870水鹿路陡下,之后跟着腰绕至崩塌地
1014 崩塌地,朝南下切一小段后再度跟上兽径,一路在棱右下至h1580的山猪泥池
1100 朝东下切,在h1440附近遇到断棱,往北绕过。下溪前经过多个家屋
1155 陡峭崩沟,先从北侧下绕再沿崩沟直下,后腰绕至h1280宽棱再朝东偏南下行
1337 h820朝东下切,路迹明显好走
1410 下至溪底
1445 出发
1454 大崩壁旁上切,一路上蕨类颇多,地形也不是很好走
1730 h1400扎营
D6
0720 出发,基本上沿古道前行,没古道也有密路条,过阿桑来嘎岔后几乎都有网络,一
路有在古道上,溪谷路段多已崩毁
0840 小活水,之后还会经过好几个
0948 玉里山岔路,前后都有活水
1205 咖啡园登山口
[西段记录]
说明:
本纪录为2021年底至2022年初,利用协助生态调查之于多次访查而成,目的在于提供有兴
趣的较新的路况资讯。另外由于此路段距离大众路线相当近,为避免不了解文史的游客意
外造成破坏,还请前往踏查的山友低调进行。6-7次交会的资料则为本趟勘查所补上
数字先后代表行进方向
1次交会:下行的斜坡相当不清楚,上坡道应该再更靠近关高的位置,整体来说还要再找
找(点位在日古道开凿山壁的路段,似乎不太合理)
2-1次交会:下行的斜坡隐约可见,但路径已相当破碎,有多处崩塌。上行的路径一开始
是条兽径,上行约五米后即可见古道的开挖痕迹,之后会与八通关高绕路相交,之后有一
貌似隘寮的夯土构造,位于登山路径的东侧。清古道疑似就在关高营地附近的日古道下方
,隐约可见开凿痕迹和下驳坎
3-2次交会:此路段已崩毁
4-3次交会:第四次交会在八通关驻在所岔路前约20m,往上的斜坡明显可见,途中会被高
绕路的步道切过,之后越岭下切与日古道交会,下切处有数包水泥(第三次交会似乎在日
八转折处,灌丛密,路基不明)
5-4次交会:坡脚开挖的痕迹很明显,一路顺顺的往下走,过溪后三石灶平台很明显,之
后植被开始变杂,但古道的路基都还算清楚,大背包可过(比起杜鹃之后的路段,非常好
走),通过文献提及的石头桥墩后,上行至草原段,路基变得不明显,直接抓方向切往八
通关营盘,可见明显的夯土遗构,之后一样路基不明,过八通关停机坪后,清古道约略在
日古道东方,近岔路口处,可见清古道在日古道上方,有山坡开凿的痕迹
6-5次交会:坡脚已被日古道破坏,上爬一小段后可见很漂亮石阶,后通过一崩塌地,沿
兽径走到对面后,可继续接上清古道,之后的路基都还算明显,下到第五次交会前路基变
得不明
6-7次交会:下行可见明显的排水沟遗构,除了通过溪谷的路段多已崩毁外,其余保存状
况大多相当良好,有许多坡道、石阶。下至荖浓溪后因为溪谷很美而沿溪上行没跟古道,
是峡谷地形,直到溪谷变缓后才跟古道上行,其中高绕至h2800的路段古道应该是由棱尾
沿山腰绕行,非报告中的谷线,该路段路基不是很明显且地势陡峭,要注意安全。又下降
到主流后,上切到第七次交会的路况大致如调查报告所述,因时间有限而未进一步踏查
7-8次交会:文献记载为现行登山步道,应该差不多
8-9次交会:转折处结构明显,但易与日古道未利用的路段混淆,之后稳定位于日古道上
方,明显好走
第9次交会:似乎有一段在日古道上方,并非重叠
9-10次交会:下行的坡道明显,上至第十次交会前路基稍有流失,路径较为破碎
10-11次交会:明显可见下行坡道。于杜鹃营地直接下切,接上东侧棱线后,一路下行至
古道(危险,建议从第十次交会开始走)。下到U型谷地的之字路前,会先碰到两个结构
完整的木碳窑,古道从上方通过,等高的路基在谷线的对岸。下到溪底即可见对岸完好的
旋转楼梯石阶,之后路径变得不明朗,路基时有时无,要到极陡石阶之后才又见明显的古
道路幅。出森林后,到11次交会前的草坡路基都不太明显
11次交会之后都长满刺柏及各种讨厌的灌木,千万不要想不开重装去走
11-12次交会:过11次交会一小段以后就跟丢古道,直到从第二处干溪沟后才上切到古道
,沿古道回头往11次交会找遗构,文献中的两座桥都还安好,第二处往第一处干溪沟需经
过一崩塌,有兽径可跟。之后朝12次交会的方向前行,上到古道最高点后,路基变得相当
不明朗,需依赖调查队的砍痕找路,随后又跟丢古道,从开凿岩壁路段的下方岩壁攀爬上
至古道,跟了一小段之后,路径一样不明显,由于已接近日落时间,直接下切回日古道,
没有继续往前探
12-13次交会:此段路径不明。没看到明显的第12次交会,只在有水溪沟的下方隐约可见
挖开的坡脚,上方的日古道也已崩塌,需拉绳从岩壁上通过,从一崩塌地上的兽径接上日
古道
14-15次交会:14次交会处的下行坡道明显可见,日古道边缘的杜鹃灌丛有如护栏般的密
集,溪沟石砌桥墩附近植被稍微杂乱,之后上到15次交会的路基都很明显
15-16次交会:之后随即以两个之字型上爬约10m,本段爬升路基不是很明显,隐约可见开
凿的痕迹,之后可在山腰上看见六尺路幅的古道,火炉也在明显可见处,但比想像中的小
。抵达南营地前古道变得不明显
16-17次交会:从绕行南营地的日古道下切,至第一处溪沟前都可见调查队的砍痕,过溪
后后路基不明显,沿兽径钻行,过棱线后可见古道路基,有明显的下驳坎,到第二溪沟处
古道又变得不明显,且溪沟处植被杂乱不可通行,但此时已可见对面的四方形驳坎,需自
行切至四方型驳坎,之后路从驳坎上方通过,到溪谷处不见对岸古道路基,从杜鹃边坡陡
切回日八,前进约5m后,见古道由边坡缓上至17次交会处
17-18次交会:往上的斜坡不明显,但沿日八前进一小段后,可见清古道的路基在上方2m
处,在到达溪沟前见到一条电线,之后的路基都还算明显,只是有时路幅较窄,且易与兽
径混淆
18-19次交会:隐约可见下行的斜坡,但灌丛密生,前进一小段后再下切清古道。到石砌
桥墩的溪沟前,因谷侧密生杜鹃灌丛且找不到古道路基,放弃,直接上切日八。搞了半天
,什么都没看到(也可能是我没跟到路)
19次交会:清古道变明显冲蚀沟
[勘查结果]
这部分还需要花一些时间整理,之后会陆续放在FB粉专,还请有兴趣的山友前往关注,要
进行讨论也比较方便,相片的部分也会陆续上传。
https://m.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0435790172&mibextid=LQQJ4d
[参考资料]
1987,杨南郡,玉山国家公园八通关古道东段调查研究报告
1987,杨南郡,玉山国家公园八通关越岭古道西段调查研究报告
2012,宋秉明,玉山国家公园八通关清古道东段勘查
2014,宋秉明,玉山国家公园八通关清古道东段复勘调查
2016,张嘉荣,玉山国家公园八通关清古道西段之八通关至大水窟现况勘查
2018 ,张嘉荣,玉山国家公园八通关清古道成果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