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44806910
‧时间:2016年4月23日
‧年龄:3岁20天
如果你听到“淡水”这个地名,你会想到什么?很多人会想到淡水最有名的海景夕照
,还有人会说阿给、鱼丸、铁蛋和河波酸梅汤,但其实如果仔细看淡水区的地图,你会发
现除了长长的海岸线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直入山林,与阳明山国家公园为邻。
选择定居淡水,就是因其地理位置观海入山皆容易,淡水的古道不少,我们大多熟知
,只是要找时间和等到子台适合的年龄时去走上一遭,无意间在山友网志上看到一条位于
淡水山区的“中泰古道”,既非热门路线,亦未出现在任何介绍古道或健行步道的书籍中
,这条只有当地居民知晓的古道,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我在网络上做足了功课,发现中泰古道说长亦可长、说短亦可短。此话怎说?广义的
中泰古道是从淡水鄞山寺(当地人暱称邓公庙)到小中寮后,经由大屯溪再到三芝一带,
住在淡水邓公路上的我们,常常骑着摩拖车往山里跑,就是沿着邓公路一路上山,二月的
时候经过樱花开满开好的沪尾樱花大道,来到与小坪顶路交岔口后左转,沿着建在山腰的
蜿蜒小路来到北新路三段,这一带就是忠寮里。忠寮里在清光绪年间是汉移民和平埔族人
杂居之地,今日这一带水圳纵横、梯田亩亩,放眼放去皆是山中农村景致。而中泰古道的
后段便是沿着大屯溪中游的河床向下游行,便可抵达淡水区屯山里,而北边就是三芝区了
。
狭义的中泰古道非常短,中泰国小的后门一入口,就是中泰古道的登山口了,这条古
道又称“大崎古道”,“崎”作地名时多用于高低间的上下坡,如聚落建于坡路边者,常
用“崎”字做为地名,便说明了此地的地形。
要走中泰古道,就一定得找到中泰国小。中泰国小位于北12县道上,只要从淡金公路
(台2线)转入北12县道没多久就可以在左手边看到位于路边的中泰国小了。登山口就在中
泰国小的后门附近,非常明显。这条古道在清代光绪年间是汉人的垦植区,原本种植茶树
,农人为了预防泥土崩塌而在茶园边缘种植相思树,这些相思树还可以烧成木炭卖钱(现
在在一些古道还可以见到烧炭窑,不过中泰古道倒是看不见烧炭窑的遗迹)。茶树收成后
会捆成一包一包的,再以“滚动”的方式运送到山下,就这样滚啊滚的,加上行上走动,
这条小径就这样形成了!
进入中泰古道,你会发现两旁相思树依旧,至于茶园则是早已消失。淡水地区在清代
的茶业颇为兴盛,淡水本是多丘陵地区,引水排水皆容易,茶叶一度为淡水重要的经济作
物。根据《淡水镇志》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淡水便有种茶的记录,福建移民将茶
种(硬枝红心)带到淡水种植,开启淡水种茶的历史。清朝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后,
开放淡水为通商口岸,被称为“台湾乌龙茶之父”的英商约翰‧陶德(John Dodd)发现淡
水茶叶品质极佳,因此收购淡水茶业加工外销。《淡水镇志》中记载着当时茶业外销的盛
况:“同治八年,乌龙茶始由沪尾直输美国纽约,总额达二十一万三千斤,淡北地区茶叶
种植大盛。”,直至日治时期,茶叶和稻米还是淡水主要的作物。
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后,淡水茶业仍是兴盛。1970年代,淡水茶农仍有700多户,然
因就业结构改变为工商业,不仅是茶业,淡水农业渐渐减缩,各式作物产量大减,直到
2006年,淡水茶园仅存1.1公顷。
中泰古道两侧现今是否仍有茶园不得而知,带着孩子健行多半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安
全上,也就没有偏离主要道路一探究竟。
古道并没有想像中的长,没过几分钟,来到了一处木栅门,看来似乎是私有农地,右
方有一往下的石阶梯,顺着石阶向下走,不消几分钟就来到古道的终点了。
顺着柏油路往前走,这一带就是小中寮了,一座水泥桥横跨大屯溪,仔细一看,桥名
为“北势子桥”,桥旁有阶梯可下至河床,顺着河岸亦有一条小径,可往大屯溪的下游去
,顺游淡水区有名的景点“紫藤咖啡园”和著名古厝“德安居”。
刚刚走到有点累的子台,说什么也不愿再原路走一趟,于是我就留他们爷俩在原地等
候,妈妈一个人走回中泰国小校门口取车(不过也只是不到十分钟的路程而已),不巧的
是手机刚好在此时没了电,凭著直觉绕了好大一圈,问了好几个老人家才找到北势子桥,
终于找到老公和儿子,他们俩竟下水泡脚,玩得不亦乐乎,刚刚被吓出一身冷汗的妈妈,
看到此情此景,还真是欣慰,这两个人还真会找事做啊!
跟着老公和小孩也下水去泡泡脚,虽然溪水说不上清澈、河床也说不上干净,但至少
还不到臭味扑鼻,想必在盛夏时分,这里应该是附近儿童戏水之地吧!
骑着摩托车回家的路上,顺道拜访了邻近几座古厝,这一带的古厝十分密集,看得十
分过瘾,这趟结合人文与自然的小旅行,真令人回味无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