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带着孩子去健行-芝山岩

楼主: toiletmei (傲笑年)   2017-11-09 16:48:29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39733088
‧时间:2017年3月6日
‧年龄:3岁11个月
  搭捷运的时候常常在芝山站下车,为的就是去家乐福采买来自老公家乡的滋味,那时
候淡海的家乐福还没开张,我们夫妻俩常常在芝山站附近吃晚餐,吃完就去家乐福采买。
从来不知道芝山站名称的由来,直到有天无意间翻到了Tony的书,介绍一处“老者安之,
少者爱之,不曾亲近郊山者能欢喜拥抱,不喜爱爬山运动者能欣然接受,而爱好自然者
能惊艳喜悦, 喜好文史者能沉吟感动”的地方,才知道原来在台北市内,有这么一处绝
妙之地。
  虽然大学念的是理工科系,但仍不减我对自然的爱好、对文史的迷恋。喜爱历史地理
的种子并非于学生时期萌芽,反倒是在毕业后独自一人走遍世界,才发觉史地的精彩。后
来决定与外子定居台湾,才带领着这个异乡人,一步一步探索在地。蜗居淡水,是因其位
置近山亦近海,外子爱看海,我迷恋着山,常常假日不是在海边观浪,就是在山里寻仙。
芝山岩是这么一处近得不得了的地方,却以为仅是一颗大石头,亲自访寻,才发觉此地如
此迷人!
  我们并没有从士林惠济宫牌楼的主要入口上山,反而是走木栈道来到至诚停车场旁的
芝山岩探坑展示馆,虽然早在1896年日本学者栗野传之丞就于此地附近发现距今3000年前
至 3600年前,生活在此的史前人类所使用的石斧,但展示馆原址的内容物却晚至于2000
年年底,因生态池挖掘工程才被发现。而后在挖掘原址建造一玻璃屋作为展示馆,虽面积
仅有6平方公尺,却涵盖了六个文化层(十三行文化层、植物园文化层、圆山文化层、芝
山岩文化层、讯塘埔文化层和大坌坑文化层),文化内容的年代从7000 年前到2000 年前
,全台仅此一处。周末有两场免费导览,分别是11点到12点和下午3点半到4点半。
  我们到的时候刚好是导览尾声,子台隔着栅栏观察考古坑洞里的岩层,问了许多问题
。最近我们陪他观赏一部法国卡通《环游世界探险趣》(我们是看法文版的,在YouTube
搜寻“Mouk Mouk”就可以找到很多影片了),里头有一集是与考古有关的,子台马上就
跟我说“考古”是不是我们在芝山岩看到的东西啊!吓了我一大跳!孩子的记忆力实在惊
人!
  因为当天带着推车,所以我们决定沿着太阳石步道上到雨农阅览室,再从上头往下看
百二崁。沿着太阳石步道一路上坡,两边林木蓊郁,虽处都市之中,却有入山林之感。
  太阳石步道上有一蝙蝠洞,蝙蝠洞里已无蝙蝠栖息,倒是关于此洞的乡野传说倒仍在
民间流传着,洞穴的上方是一块倾倒的岩块,往上走几阶仔细观察,会发现倾倒的岩块上
有一圈一圈的痕迹,像是太阳放射状的光芒,所以称为“太阳石”。太阳石对面的岩壁,
有着吻合的圈状痕迹,推断出这是一块大石头因不明原因(有学者推论可能是植物的根部
撑开)而裂开形成“贝口状裂面”(类似玻璃或瓷器边缘破裂的情形)。
  太阳石步道的尽头便是雨农阅览室。雨农阅览室的原址是芝山岩神社,为了纪念六位
惨遭杀害的日籍教师(六氏先生)而立。1896年,日本领台次年元月一日,庆祝元旦之际
,六位从日本招募来台教授台人国语(即日语)的教师在参加完庆祝活动,中途遇台北城
内动乱,欲返回山上学校之际,遭乡勇斩首杀害。此次遇害教师年纪最小的仅有十七岁,
史称“芝山岩事件”或“六氏先生事件”。此事震撼日本政府,台湾总督于同年2月1日将
六人的骨灰厚葬于芝山岩山顶的大樟树下,并举行盛大的追思典礼。7月,台湾总督府立
“学务官僚遭难之碑”,并由当时的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亲拟碑文及篆字;1929年,芝
山岩神社落成,并规定每年2月1日为例祭日,除了总督府代表和教育界人士参与祭祀典礼
以外,士林公学校全体师生都要到神社参拜并唱颂六氏先生之歌以颂扬“芝山岩精神”(
台湾的日本教育者精神)。
  当然,芝山岩神社已不复在,神社主殿成了纪念国民党情报机关将领戴笠的雨农阅览
室,拜殿则变成供游人休憩的中国式凉亭。芝山岩神社于二战过后被捣毁损坏,连同骨灰
、坟墓和碑文等相关文物皆被破坏,直到1980年代,芝山岩的历史文物才开始受到重视,
相关文物陆续修复。雨农阅览室的前方,那棵据说是台北盆地最古老的大樟树旁,屹立著
百余年前设立的“学务官僚遭难之碑”,一旁还有1958年国民政府立的“芝山岩事件碑记
”,记载着六氏先生事件发生后,被日军迁怒而杀害的当地农民之姓名,提供了另一种角
度来看待此事。
  对我而言,无论是怀着满腔热血来台教书却受无端受害的日本教师,或是被日军迁怒
而杀害的台湾农民,都是历史洪流下的牺牲者。台湾这块土地上的冲突和矛盾教会我许多
事,看待历史事件绝不能听信单一方的说辞,因为所谓的历史也不过仅是执政者用自己的
角度说故事。
  那间关闭已久、布满灰尘的雨农阅览室前方是一条笔直的石阶路,人们称作“百二崁
”,意指“一百个阶梯”,旧时是芝山岩神社的参道,许多日本政要、教育人士和莘莘学
子走着这条气氛穆肃的阶梯,到神社祭拜那些为了教育理念来到台湾而丧失生命的教育家
。如今,百二崁两旁的树木依旧苍绿,只是景物依旧,人事全非。有趣的是,百二崁其实
有两百二十余阶,因此应为“百廿崁”才是!
  在更久远之前,这里也是中国漳州移民的据守之地。曾经,漳州人和泉州人为了灌溉
水权、争取垦地、建屋盖庙等诸多利益在这块宝岛上打得你死我活,“芝山岩”地名的由
来,就是清朝漳州移民认为这座小山丘像极了故乡那座“芝山”,因此以“芝山岩”命名
之。乾隆16年(1751年),该地漳州人决定在芝山兴建两座庙宇,分别主祀开漳圣王与观
音菩萨。次年,两庙完工,东侧为观音佛寺,寺名为“芝山岩”,西侧为开漳圣王庙,庙
名为“惠济宫”。
  乾隆51年年底(1787年)爆发台湾清治时期三大民变之一的林爽文事件,当地举人吴
维仁(漳州人)率领民众抵抗政府,死伤无数。事件过后,民众募资将这些参与战役或无
辜波皮的无名尸骨合葬在芝山岩上,称作“大墓公”。咸丰三年(1853年)至咸丰九年(
1859年)间发生数起激烈的漳泉械斗,其中以丰咸九年发生的芝山岩一役最烈,漳州人所
建的八芝兰(士林)村庄全毁,只好退居芝山岩避难却被泉州人包围,只要一下山便遭泉
州人杀害。而后居民又将这些被杀害的尸体合葬于大墓公中,碑上刻有“万善同归”四个
字。民国18年(1929年)重修,改名为“同归所”,墓茔两侧对联写着“同归原有数,一
所岂无缘”。
  在同归所步道前方有一座小小的石砌土地公庙,为清代建墓时所建,其年代已不可考

  六氏先生墓附近还有“洋葱石”,层层剥落的岩石,像切开的洋葱一般,一圈一圈的
,非常有趣!惠济宫后方步道旁或化石步道旁都可以找到,有的是椭圆形的、有的是长形
的,让人看得目不转睛呢!
  除了“洋葱石”,附近还有一座“石象”!石象的位置比较隐密,约莫在芝山岩惠济
宫后方的边坡下,过去通往东隘门的步道即从此下,不过东隘门已倒塌拆除,因此将此步
道封闭。石象是一块酷似大象的大岩石,虽然鼻子被土部掩埋一大半,但还是可以隐约看
出它的象形。
  芝山岩的植物也纪录了这座小山丘的“沧海桑田”,山顶有许多滨海的植物林相,像
是搭肉刺、血桐和虫屎等滨海植物,竟然可以在山上见到,怎不令人啧啧称奇呢?
  除此之外,这一段路上还有人为的遗迹呢!岩块上一个一个的小洞,经考古确认是史
前人类的柱洞遗迹,史前人类在石头上挖出一个一个20至30公分不等的小洞,作为建筑的
基础,根据统计,小小的芝山岩上就有380个柱洞,为台湾史前遗迹的少见的建筑遗迹之
一!
  好不容易来到芝山岩惠济宫,子台早就饥肠辘辘了,找个地方坐下,拿出饼干吃没几
口,就看着他跟着其他小孩在庙口前跑来跑去了!
  芝山岩惠济宫前的广场腹地广大,从广场看出去瞭望极佳,孩子也有足够的空间可以
奔跑,一阵微风吹来,真想在这里打个盹,睡个舒服的午觉!
  芝山岩惠济宫为直辖市定古蹟,是三间庙合而为一的特殊例子。主祀观音菩萨的芝山
岩和主祀开漳圣王的惠济宫由八芝兰举人施赞隆等人发起,于同治十年(1871年)合而为
一,当时建筑为两层楼,一楼供奉观音佛祖,二楼供奉开漳圣王。光绪14年(1888年)该
庙惨遭祝融之灾,多处焚毁,隔年改建成二进式的庙宇建筑,并将大墓公附近的文昌祠合
并,形成“三庙合一”的特殊景观。往后历经多次修建,今日所见的芝山岩惠济宫已无古
意,仅是一座外表华丽的钢筋水泥建筑,正殿祭祀主神开漳圣王,后殿楼下主祀观音佛祖
,后殿楼上则祭祀文昌帝君。逛遍整座寺庙,发现可看之处寥寥无几。
  真正可看之处,在庙旁的“怀古园”里。怀古园里有一座立于1999年的敬字亭,年代
如此近的东西虽称不上古蹟,但却道出过去读书人对于文字的尊重,只要是上头有字的纸
,便会拾捡至敬字亭焚化,再将灰烬撒入河中放流。小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再告诫我,书籍
和课本不能随意丢弃,我总以为母亲是要收集纸类拿去回收处称重卖钱,后来才知道她是
拿去敬字亭焚化,小时候认为这样的做法太不环保,长大后却渐渐可以理解母亲受到儒家
教育,因此对于文字有种特别的尊重。
  而让人眼睛一亮的是两块年代久的石碑,一块是立于道光25年(1845年)的“惠济宫
碑志”,上头记载着惠济宫建庙的由来;另一块石碑是立于道光29年(1849年)的“芝山
合约碑记”,上头记载着捐地给庙宇一事之始末,主要功能是为让捐地者的后代子孙明白
祖先已经把此地捐给庙方,让庙方有所根据可以使用这块土地。
  除此之外,怀古园立有碑林,这些碑林为建庙200多年来改建或整建时拆除的石柱碑
联,清代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到日治时期的大正等年号都可在此见到。
  子台不小心瞥见玄奘法师的白马石雕,开心的要我们抱他“上马”,骑完白马后又跑
去鱼池里看鱼,只见子台将手指头伸入水中,里头的锦鲤便立刻跃上咬了一口,吓得子台
迅速的把手抽回!没想多几次之后,子台胆子变大了,开始玩起钓鱼游戏了!
  绕到芝山岩惠济宫的后方,有条陡下的阶梯通往北隘门,虽然北隘门仍存在,但已经
不是原本的“真货”了!北隘门约于1986年拆除,后来台北市公园路灯管理处才又以安山
岩石材重建,非常可惜。这条步道一直往下,可通到芝山文化生态绿园。我们是在耶诞节
隔天拜访这座腹地不大但十分有料的生态园区,门票才50元,非常值得一访。由于委托台
北市野鸟学会芝山岩管理处经营,所以里头还收留着许多受伤的猛禽,亲自一看才知道这
些鸟类十分巨大!
  回到寺庙后方,顺着木栈道来到时间广场。
  时间广场是一方小小的空间,地上有许多字牌,以时间为轴介绍地球的转变,也让民
众借由文字认识芝山岩不同时期的史前文化。而时间广场上用砖头排出的“钥匙孔”状的
图案,原来是芝山岩驻军营舍的遗迹。国民政府来台后,军统局(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调查统计局”,现称国防部保密局)在总统官邸(也就是附近的士林官邸)建造了许多
军事设施,芝山岩因为地形突出,成为防守兼佳的军事要地,以致于目前仍可在芝山岩见
到许多闲置的碉堡、警哨站和机枪阵地等军事设施。由于军统局早期的领导人是戴笠,在
芝山岩周边也有许多荣民军眷定居,因此为了纪念这位将军,便出现许多以戴将军的“字
”为名的地名,像是雨农国小、雨声国小、雨农路、雨声街、雨农阅览室、雨声新村等。
  经过时间广场,顺着木栈道走到底就是西砲台旧址,砲台不复见,只剩基座,现已改
建为瞭望台,是芝山岩上展望最佳的地点之一。
  从西砲台旧址走回芝山岩惠济宫的路上,由于子台的脚步放慢了,发现芝山岩的草木
之间有许多闲置的军事设施。本来觉得这些东西很碍眼,不过也多亏了芝山岩曾是军事管
制区,使得此区的生态环境未被破坏,因此可在芝山岩见到丰富的物种和百年老树。
  过了芝山岩惠济宫山门下行不久,就是今天的“压轴”了!闻名已久的芝山岩西隘门
年代久远、古色古香,被列为直辖市市定古蹟。十八世纪的台湾,自中国东南沿岸迁移来
台的漳泉二州移民仍在宝岛上演着“分类械斗”全武行,原本住在八芝兰(今士林区)的
漳洲人经泉州人数度侵扰后,决定将芝山岩当成紧急避难所,在泉州人来袭之时,可以躲
到此处避难。于是便在道光5年(1825年)于芝山岩上兴建东、西、南、北四座隘门,除
了保护附近的漳州人,也具有保护山顶上崇奉漳州圣王的惠济宫的功能。不过这四座隘门
只剩下西隘门保有原貌,东、南隘门已不复见。
  西隘门的墙垣系由出产自唭哩岸的木山层石英砂岩和出产于观音山的安山岩混合铺砌
而成,城桓上方可见由三堆巨石堆成的雉堞(古代城墙的内侧称宇墙或是女墙,而外侧则
称垛墙或雉堞),敌人来袭时可供躲避,而雉堞中间留有外窄内宽的铳孔,可将长枪架于
其上,隐密不易被发现。雉堞后方有三尺宽的马道(建于城墙内侧的漫坡道),城桓中央
开有一门,城楣题有“芝山岩”并落款“乙酉年”,仔细观察门楣下方,还留有承接门轴
的门臼呢!
  时值三月樱花季,西隘门步道两侧的樱花盛开,非常漂亮。我们沿着阶梯缓缓走下坡
,步道一侧有座“仙泉圣蹟”小型牌楼,上头有题字“民国十七年元月九日此处忽涌灵泉
乙口,俗称‘仙泉’能至万病,救人无数,流传全省。咸为谓神灵显化,所以使然耳。何
益圭敬志 芝山林正峰拜书”。据说以前此数会涌出泉水,饮用后可治百病,被士林人称
作“仙水”。传说中涌泉的洞口虽小,但泉水却能源源不绝的涌出,直到民国22年,有个
自作聪明的人,心想洞口如此之小,怎么不凿大一点,就能用水桶来接水了,没想到这一
凿,泉水反而不再涌出来了!
  仙泉圣蹟上方是一块题有“洞天福地”的巨石,为士林乡绅潘永清所题,“福”与“
蝠”同音,因此“洞天福地”意指“蝙蝠洞上一片天,所罩之处皆福地”。题字的潘永清
先生是清代同治年间兴建八芝兰新街的开基者,潘永清之子潘光松在六氏先生事件之后被
日人所杀,眼尖的人会发现“潘光松”先生的名字在芝山岩事件碑记上有提到。
  子台在步道尽头的牌楼下方找到了儿童游乐区,忍不住跑过去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我和老公则是坐在一旁看着跑来跑去的子台还是一副精力旺盛的样子,心中好生羡慕,也
感叹自己体力大不如前了。芝山岩的面积说不上广阔,但这座小小的山丘上却有无数的宝
藏等着我们一再探寻,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我和老公瞥见一旁有家披萨店,便拎着还活力
十足的子台进去大饱口福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