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闲打混,简单回一下
前文使用的中性概念,其实可以从两面下去分析
a.从系统搭配来看
换线如换机,"忠实反映"前端变化
b.从个人经验来看
声音逼真,音质一定程度符合个人的经验体会
从a.的角度而言,有时候并不是"忠实反映" 这种从前端到后端直直往下渗透的逻辑
而是处于特定的不稳定情况,对环境变量相对敏感
举个例子,在电源状况差的时候,T1衰声的幅度明显比K812大
或者,直白的讲,要充分驱动 更受环境变量与系统搭配牵制,容错空间小
从这角度 可以说 "难推"
另一个极端是系统很稳定,在不会失控的大前提下
以把前端变化的影响稳稳地侷限在一个范围内
乍看之下是好事,"好推",实际上还是取决于听者能不能察觉出那个隐藏起来的边界
b.的例子而言
我想第一印象 就是 通透,或者声音干净清楚的程度
再来更深一层 是透明,是声音逼真无隐的程度
通透大抵上有一个比较宽泛的共识,也充分反映在器材的定位/订价上
但是透明或多或少有点神棍化
是一个立基于音质、音色、动态、结像等等,综合性的指标,也相当依赖
个人的经验与主观
a.和b.的状况往往会混在一起,变成一个较为宽泛的中性概念
这就是上面讨论会那么热烈的理由了
先厘清 "中性" 到底有哪些 可能的涵义,也有助于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