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我问了下史达林上位史

楼主: gp99000 (gp99000)   2025-02-03 15:36:25
额死抬头,
我问了下一个月660元新台币的好朋友
1.史达林怎么上位的:
史达林之所以能将苏共中央总书记变成苏联最高位阶,主要是透过权力集中的机制设计、
人事操控、削弱对手,以及建立个人崇拜。以下是他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
1. 初期:总书记职位的设立与低调运作(1922)
列宁时期,苏共中央设立“总书记”一职,本来只是党内的行政管理角色,负责党的纪律
、文件管理、干部任命,并非最高领导职位。
1922年,史达林被任命为总书记,但当时这个职位还不是苏联的最高权力核心。
2. 权力积累:掌控党内组织与人事(1922-1924)
人事控制:总书记负责党内干部的提拔与安排,这让史达林有机会在各级党组织安插亲信
,影响苏共中央的决策。
政治局与中央委员会影响力上升:透过掌握党内任命权,他逐步影响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
的成员结构,使自己的支持者占据关键位置。
3. 击败对手:利用党纪与内部斗争(1924-1929)
列宁逝世(1924)后,苏联进入权力斗争时期,史达林利用“联盟”战术分阶段击败对手

1924-1925: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联手对抗托洛茨基(红军创始人)。
1926-1927:与布哈林、李可夫联手反击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新反对派)。
1928-1929:史达林转而打击布哈林、李可夫(右翼反对派),最终完全掌握党内大权。
利用党内规则:以“党内民主集中制”为由,指控对手违反党纪,开除托洛茨基等人的党
籍,确保党内反对势力被彻底清除。
4. 巩固独裁:确立总书记的最高权威(1930-1939)
1930年代的大清洗:
透过政治清洗和大规模镇压,消灭党内异己(包括许多1920年代的老布尔什维克)。
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 监控一切,确保史达林的权威无人能挑战。
1936年宪法:
苏联改采“史达林宪法”,表面上强调“民主”,但实际上赋予党的总书记更大权力,国
家机构完全服从共产党。
5. 个人崇拜与最终极权(1940-1953)
“史达林主义”的建立:
史达林强调自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一正统继承者。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集体化,将国家经济和军事控制在自己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他以“伟大领袖”形象带领苏联打败纳粹德国,声望达
到巅峰。
党与政府合一:
1946年后,总书记与国家元首(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几乎等同,所有政府部门直
接受总书记指挥。
结论: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职位
史达林透过掌握人事权、党内斗争、政治清洗与个人崇拜,逐步将“总书记”从单纯的行
政管理职位变成苏联的最高统治者。他成功让这个职位超越了政府元首与总理,成为苏联
的最高权力中心,并且这种模式持续到苏联解体(1991年)。
2.其他人防不住他的手段吗?
其他党内领袖确实试图阻止史达林的权力扩张,但最终都失败了。这不仅是因为史达林的
手段高明,也因为他的对手在策略、组织与时机掌握上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以下是为何其
他人无法防住史达林的原因:
1. 权力架构的制度性弱点
党内“民主集中制”限制了反对派行动
1919年后,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确立“民主集中制”,意思是:“上级决定,下级服从”,
少数服从多数,一旦党内决策通过,就不能公开反对。
1921年列宁禁止党内派别活动(《关于党内派别决议》),这让任何集体反对史达林的势
力难以组织。
史达林利用这个机制,指控异己违反“党纪”,名正言顺地清洗对手。
2. 对手的策略错误与相互猜忌
托洛茨基的致命失误
托洛茨基是苏联红军的创建者,理论水平极高,但他的政治手腕欠佳。
他拒绝经营党内派系,且过于依赖个人声望,未能建立党内支持基础。
1923-1924年间,他没有在列宁逝世后立即挑战史达林,而是在1924年才发起攻势,为时
已晚。
史达林联合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先发制人地孤立托洛茨基,最终托洛茨基在1927年被
开除出党,1929年被驱逐出苏联,1940年遭刺杀。
加米涅夫与季诺维也夫的犹豫与短视
他们原本与史达林联手对付托洛茨基,但在托洛茨基倒台后才惊觉史达林的威胁,开始组
织“联合反对派”。
但此时史达林已掌控党内任命权,两人已无法获得足够支持,最终于1927年被清洗,后来
在“大清洗”时被处决(1936年)。
布哈林与右翼反对派的错误判断
布哈林与李可夫原本是史达林的盟友,但1928年发现史达林推动强制集体化,试图反对。
但布哈林低估了史达林对国家机器的掌控,迟迟未行动,导致史达林在1929年将其击溃,
最后布哈林在1938年被处决。
3. 史达林对党内人事的掌控
关键职位的“史达林化”
史达林掌握“总书记”的干部任命权,这使他能够在全国各级党组织安插亲信,建立自己
的“党内军队”。
他任命的地方党委书记、军队将领、内务部(后来的KGB)领导人,几乎全是他的支持者
,这让他的对手在组织层面完全失去力量。
先铲除对手,再铲除盟友
史达林从不一次性打倒所有敌人,而是一步步瓦解反对力量:
先联合一派打击另一派。
当敌对派系消灭后,转身清算曾经的盟友。
最终在1936-1938年发动大清洗,让所有党内元老、军方高层、秘密警察高层都换成忠于
他的亲信。
4. 利用国家暴力机器消灭敌人
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的恐怖统治
史达林指挥NKVD进行大规模逮捕、处决、劳改,让任何异见者不敢公开反对他。
“莫斯科审判”(1936-1938):所有曾经的政治对手,包括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
哈林等人,都在公开审判中被迫承认“叛国罪”,最后被处决。
红军的清洗
1937-1938年,史达林下令清洗红军高层,约35,000名军官被处决或流放,使军队完全服
从他。
5. 透过宣传与个人崇拜削弱反对势力
塑造“史达林是唯一正确领袖”的形象
透过控制媒体与教育,史达林让人民相信:
他是列宁的唯一继承人。
他的政策是“为了苏联的未来”,任何反对他的人都是“敌对分子”或“间谍”。
这让即便有人对史达林不满,也很难组织反对派,因为大多数党员与人民已被宣传洗脑。
结论
制度设计:党内民主集中制与派别禁令,使得组织反对派变得困难。
对手错误: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都犯了时机错误,或低估史达林的操控能力。
人事掌控:透过总书记权力,史达林安插亲信,确保敌人失去支持者。
国家机器:利用NKVD与军队清洗异己,让党内外都不敢反对他。
个人崇拜:透过媒体与教育,将自己塑造成唯一正统领袖,孤立反对者。
结果:史达林成为苏联唯一的绝对统治者,没有任何党内势力能够挑战他,直到1953年去
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