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 点教育》《听海涌》不是历史,而是带有

楼主: goetze (异教神)   2025-01-21 08:43:54
1.网址︰
https://www.storm.mg/article/5265829
2.来源︰
风传媒
3.完整转录标题
点教育》《听海涌》不是历史,而是带有杜撰编造的虚构作品
4.完整转录内容︰
《听海涌》是2024年8月上映的电视剧,由公共电视台制作与发行,以太平洋战争时期(1941
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军设立于婆罗洲的战俘营为背景,描述自1942年(昭和17
年)之后,日本从殖民地台湾征召台籍青年前往婆罗洲,替日军监看盟军战俘的故事。由
于战俘营发生虐待、屠杀战俘的情事,不少台籍战俘监视员在战后遂被盟军检察官指控、
起诉、判刑。
透过<Google新闻> 追踪风传媒
《听海涌》剧情创作灵感,来自于台籍战俘监视员柯景星(日文名:河村辉星)的事蹟。
日军在1942年攻占婆罗洲,俘获中华民国驻山打根领事卓还来一家人,柯景星发现卓还来
领事的夫人赵世平在战俘营恶劣环境中独自抚育两个幼童,心生不忍,于是省下自己的配
给,用香菸跟当地农民换取鸡蛋,暗自救济赵世平母子。不过,由于柯景星卷入屠杀战俘
案件,于战后被列为“战犯”,判处有期徒刑,监禁多年。这么一段幽微人性在残忍战争
中无畏展现,卑微人物在强权暴力中无奈忍受,而且已经尘封多年、几近遗忘的史实,当
然具有显赫的文明价值,也饱含戏剧张力。任何优秀的导演或影视公司,自然不会错过如
此难得的好题材。
然而,《听海涌》在播映后,却遭致许多批评。尤其来自于2005年出版《前进婆罗洲——
台籍战俘监视员》一书的李展平,该书是《听海涌》剧组编写剧本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尽管剧中角色甚多,但李展平指出,卓还来、赵世平夫妻和柯景星三者是贯穿《听海涌》
全剧的灵魂人物。剧组参考卓还来领事原型,重新进行人物设计,并改名为“罗进福”。
引发李展平批评的焦点在于,剧组将“罗进福”塑造为在战后诬告台籍战俘监视员,藉以
区分“台湾人”与“中国人”,即便是虚构改编但指涉性强,实际上已经扭曲污化了当时
早就牺牲的卓还来领事。
李展平指出,卓还来在27岁时已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和伦敦大学经济博士学位,是当时
日方积极招揽入南京汪精卫政府的菁英,但在遭到俘虏后,因坚持不投降,而关押于战俘
营。随着战事的逆转,溃败的日军于1945年7月枪杀卓还来,以及多名同遭监禁的英、美
等盟国人员。因此,史实中未曾发生“中华民国领事诬告台籍战俘监视员”的事情。
真实的历史还不止于此。(相关报导:张钧凯专栏:中华民国“被翻群”,别急着“颅内
高潮”|更多文章)
卓还来领事遭日军枪杀,妻儿则幸存下来。但《听海涌》剧情则铺陈因妻儿死于战俘营,
这才导致“罗进福”一心要复仇。实际上,赵世平后来任职于联合国,对于柯景星当年的
义举,深怀感谢,要求后代务必报恩。至于柯景星,在战后审判中,因屠杀战俘案件一度
被判死刑,直到战俘营军官杉田鹤雄向法庭坦承“台籍监视员枪杀战俘是奉自己命令”,
于是柯景星被改判有期徒刑,1953年获释,返回台湾定居。
50多年后,随着各方研究“台籍日本兵”历史的进展中,柯景星的故事开始由一些研究者
、作家传述,就连龙应台也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提及。卓还来的姪女在美国从这些
资讯中发现柯景星的身影,确认他是卓家恩人时,亲自到彰化拜访这位已经90岁高龄的长
者。此时是2010年1月,三个月后,柯景星逝世。
如果,《听海涌》后半段的剧情是依照如此史实加以编写,这个故事是否更加美丽动人呢

然而,无论编剧、导演,或是出资制作的电视台,并不打算依循真相,走温馨感人的路线
,而是另辟蹊径,延续战争所导致的对立和无奈,着重强调台籍战俘监视员从“为国征战
”的日本人,沦成“敌国共犯”的荒谬命运,引导观众思索当年台湾人深陷于“日本人”
或“中国人”认同中的纠葛。
诚如导演孙介珩所说,“战争就是不同国族立场的极致化”、“当时的审判也是战争的延
续,没有公平的、真正的面对真相,仇恨就不会结束。”根据如此的史观,我们因此该关
注的是,一部初衷在还原历史、厘清真相,重新校正历史认识路径的作品,在关键情节上
的杜撰,无意,甚或有意中,将会制造了什么样的现实效应出来?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放大,更可以发现,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配合《听海涌》的发行,规划
了“《听海涌》与它的时代:二战下的台籍战俘监视员特展”,展期从2024年9月至2025
年6月。这个特展是以扎实的历史研究为基础,加上鲜活的策展设计所完成,偏重于史实
的再现,而非《听海涌》一般的虚构创作。但正因有“台史博”的加持,搭配媒体的宣传
、政治人物的赞扬等,原本夹杂部分史实而改编、杜撰的戏剧,摇身一变成为“历史真相
”,甚至孙介珩导演还说“这是历史课本上无法读到的,几乎是被消失的一段历史”。直
到多位研究者拿出全盘史实加以比对后,公共电视台及导演遂坦言《听海涌》没有要假冒
为纪录片,它属于“半虚构”作品,这在剧情片制作中是常见手法。
平心而论,借由戏剧引导观众思索战争的荒谬、国族认同的复杂、平凡小人物的悲哀等,
确实重要,也属于创作者的自由,应予以尊重。而《听海涌》的制作及拍摄,从一开始就
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考证,显示导演及编剧等人都具有足够的历史研究能力,正因如此,
才让人不禁得追问,为何在最关键处须杜撰出“中华民国领事诬告台籍战俘监视员”的剧
情,并掩盖赵世平跨越半世纪才得以报恩的事实?而且,依循孙介珩导演的话来反问:若
能公平的、真正的面对真相,族群仇恨或冲突不就更有机会结束吗?
当我们在质疑《听海涌》的“伪历史”性质时,莫忘了《听海涌》实际上也具有相当程度
的“历史性”,足以显现此一戏剧创作及发行当下所要符应,乃至操弄的某种政治及社会
氛围。这才是最该辨明、洞察之处。
再者,《听海涌》是出意图给大家上一堂“学校没有教过的历史课”的戏剧,但仔细想想
,或许它最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应是促使我们反思何谓“历史”(history)?在历史
叙事中,所谓的“想像”,是因为史料不足,而不得不在有限史料之外进行拟情、推理。
然而《听海涌》的情况却非如此,因为它的想像并非史料不足,而是导演、编剧,乃至公
共电视台的特定史观或意识形态所遂行的编造。
任何想要宣称是“历史”的发表,都必须通过史料证据、史实真相的检核,绝不能掺伪假
冒、遗漏掩盖,或标示不实。这正是“历史”与“虚构作品”(fiction)之间的分野,
当我们在阅听、欣赏任何作品时,请让历史归历史、虚构归虚构吧!
5.附注、心得、想法︰
这篇报导是去年11月时的报导
时间在这次审公视的预算之前
总之
这部戏确实基于史实改编
但改编时也确实扭曲了人设
当初导演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难道真如文内所说
因为中国人台湾人的关系?
我只知道战争时面对生命问题会扭曲人性其实可以理解
但和平多时还要扭曲人性我就不知道是怎回事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