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萧CF《在路上》能够逼哭中国网友,
因为它和当代中国人的深层情感结构是一致的:
他们都希望有一批菁英持续执政、完全执政、以党领国,
唯有这批人在国际打压下任重道远,才能守护本国价值。
这是中国的政治套路,也是绿营惯用的语言。
经常使用中国的流行概念,在绿营履见不鲜,
三立、民视、绿营政治人物口中,“支语”出现频率很高。
这已有许多乡民进行整理,在此不需赘述。
CF导演说《在路上》是典型公路电影手法,没有抄袭谁。
这虽然没错,但片名却用了美国小说《On the Road》的中国译名《在路上》。
1957年出版的《On the Road》影响了西方众多公路电影,
而《On the Road》在台湾早期的译本其实叫《旅途上》,
赖萧CF用中国译名《在路上》,非《旅途上》,正暗示了某种中国价值。
什么样的中国价值呢?
小说《在路上》对中国青年的影响力,看看它有多少版本便知:
https://book.douban.com/works/1025466
书中人物在长程公路上开车追寻自我,唤起中国青年对远方的想像。
这种嬉皮式的想像,在官方鼓吹的意识形态中有其源头,
也就是中共1934年的“长征”以及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
西方公路故事和中国特色的长征,共同组成了“在路上”的语言内涵。
现实艰难的旅途,被浪漫化为祖国大好风光与人生向上升华的道路。
有趣的是,2006年央视节目《赢在中国》主题曲也叫《在路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c3HLbsh50
这是一档商场创业实境秀,呼应千禧年后的社会氛围,
让“在路上”变成中国崛起之路,也是个人创业奋斗之路。
因此,从被围剿下的长征,到改造社会的上山下乡,
到追寻自我的漫漫公路,到国际上扬眉吐气的事业征途。
面对艰困局势,为了国家,为了理想,永远在路上。
这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在路上”叙事,召唤了人们的爱国情感。
令人熟悉的励志故事对吧?
但它也是绿营长久以来教育台湾人的政治逻辑。
中共反抗西方围堵,绿营面对中国打压;
中共声称代表工农兵阶级,绿营自认代表台湾本土族群;
中共带领中国经济崛起,绿营开创台湾民主之光。
不只执政,还必须完全执政;不只完全执政,还必须一直执政。
一旦政党轮替,就会丧失进步价值,国家就完了。
共产党一倒,中国将如苏联解体;民进党一倒,台湾会被中国并吞,
仿佛我们还活在清末民初救亡图存的故事里。
它是中国之癌,却同时也是台湾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