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ygogo (切泡菜当然爱用瑞士刀)
2023-04-20 20:44:04先说结论 中国赢麻了
开战台军孤军奋战
前置期: 共军不正常调动军队,台日美军情确知开战在即
台军完成海空军战力保存,机动飞弹车全面龟缩至不知名掩蔽处
空军大量战机转移至佳山基地与海外友军基地。
美国对台军开始大量军事运补
美英澳日军海军开始机动置预定位置,各国对于是否参战陷于国内之政治风暴。
开战初期:共军对大佛及台湾西岸飞弹洗地,各空军机场受损严重,共军军机大量
越过海峡中线,但受限空域,在台海上空尚不能与台军机达成数量上优
势,且因台军仍保有大量的地面防空飞弹部队,辅以台军之美械空对空打击能力
远优于解放军空军,台军以高交换比顶住解放军空军在初期之攻势。
开战中期:随共军凭靠优势之战机数量,在不计牺牲情况下,台空军在海峡渐居下风,
空军下令剩余战力往佳山保存,此时共军初步掌握空优,但仍忌于不断机动之
地面防空飞弹车,无法完全掌握空优。
此刻国际情势已全面沸然,已对中国实施各种制裁封锁,中共为避免夜梦多
在未全面掌握空优情况下,未全面消灭台湾反舰能力下,不顾少数解放军海军
将领之反对,仍决定将已集结船团派往台湾。
开战后期:解放军派遣大量船团渡海之际,同时也派出大量军机,伺机找出现迹之反舰有
生力量予以击毁,此刻台海陷入开战以来最血腥的一幕,台军开始对共军船团
施予饱合攻击,大量反舰飞弹落在共军船团,大量的共军军机在猎杀反舰飞弹
同时,也一方面应付来自倾巢而出的台军军机,台军军机此波不似开战初期存
有保存自身战力幻想,一波次又一波次的投入台海,共军军机凭靠数量优势一波
波的抵销,此时共军开始发觉,台军的反舰飞弹投入数量,已超出其库存数量,
但台军却仍能组织一波又一波的反舰饱合攻击。
此时、台湾西部有部份突防的解放军开始抢滩,但陷入台军的火力预定打击点
损失惨重、部份成功上岸的战车也被大量的地雷炸毁,在敌火下勉力除雷开出
一小条安全路径的努力,再送入小股军力后,又再次被台军派战机火山布雷,
送入的小股军力陷入绝望,前进项不住台军的预置火力,后路又被地雷堵死,
成建制的登陆军力就这样卡在摊头近海,在台军的预置火力下饱受催残。
战争末期:共军凭籍其数量优势,调集全国战机持续投入,台军维持本土空优的能力已见
颓势,共军已渐能对地面之反舰载具进行猎杀,台军组织之反舰攻击也渐趋保
守,不得以只能再次渐渐回到保存反舰能力之机动保存战力策略,台军在失去空优
优情况下,逐渐顶不住解放军在摊头成建制登陆.
此时共军得到情报,美国已下达备便之美军准备介入台海战,决定对美日军
发制人,大量导弹对美军日军空军基地投送之同时,中国对美宣战。
同一时间,美国对中国宣战回应,日本行使自卫权也派遣军机、军舰介入台海
稍后~ 英国与澳大利亚对中国宣战。
数小时后,由美日军空军基地及海军航母起飞之五代机大量攻击中国沿海之机场
及港口集结点,并在海峡上空与共军军机远距交战,共军在侦搜不到五代机的
情况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机场、军机、军舰尽毁,台军也挤出最后剩余
之战机投入战场,地面之反舰载具趁海峡上空大乱之时,再次组织大量的反舰饱合攻击
合攻击(谜之音~ 为什么飞弹射不完)
英军与澳军、美军伺机找出自开战始就龟缩在南海的三艘航母编队予以击沈,
并在英美澳联合编队情况下,对中国南海军事基地近行轰炸并完成夺岛。
至此,中共水面舰队或已沉入海中,或已失去作战能力、水面上已无可供作战
水面舰、水下艇已半数为日军击毁、半数为美军击毁、剩余空军1/5战机已全数
退缩至内陆机场。 台海战争实质上已结束,但美军依然不放弃的,对中国沿海
的军事基地进行轰炸,包含了尚未下水的各式军舰,力图澈底的抹去中国海军
的任何存在机会。
是役、台军损失超过九成的空军战力、6成的地面反鉴载具、7成的防空飞弹战力
,但完整保存了开战前即远至太平洋的海军主力舰。
美军与日军则在中国前几波的导弹攻击中,损失了数十架次的战机。
英军与澳军在南海则无任何损失。
国内情势:
台湾陷于政治风暴,在野党持续指责执政党未能与中国好好沟通
不懂中国在想什么,才会导致局势失控,大量台湾子弟死伤于战火
美国国内争论,如何在下一次的中国五十年发展后,仍能抑制中国
对岛链的军事威胁,下次是否仍能以科技代差之优势打赢战争。
日本:修宪派得到大量的民意支持。
中国: 本次惩台战役,我方几乎全歼台湾空军、大程度的击毁
其反舰战力,创下全球首次击毁多架五代机(导弹洗地杀
),虽我方海空军战力在多国联军下亦有所损失,但对比于
我14亿人口之体量,损失可谓微乎其微,在考量两岸人民血浓
于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情感下,且台湾已不具备台独之
叛乱战力,我方回应了台湾内部广大民众的请求,终止了这
次的惩台战役,望台方自重,日后勿再挟洋谋独,
伤害两岸中国人的情感。
五毛:十四亿人口体量下的微小损失,证明中国能打敢打
五代机也不敌我东风导弹洗地击杀。
中国又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