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马英九“胎内记忆”理应是台湾情愫 怎会

楼主: vikk33 (陈V)   2023-04-03 13:22:57
1.转录网址︰
※ 网址超过一行 请缩网址 ※
https://reurl.cc/n7y6A8
2.转录来源︰
※ FB公众人物、FB粉丝团名称、其他来源 ※
upmedia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
3月27日,72岁的马英九终于第一次双脚踩在他思思念念的中国土地上。“台湾民意基金
会”董事长游盈隆受访时表示,此行对马英九确实意义重大,仿佛想回到母亲子宫般的乡
愁,那感觉每个人都有,但马英九似乎更强烈。
的确,子宫是每个人的原乡,然而,马英九是1950年7月13日出生在香港,成长在台湾,
前者,当时还没归还中国,后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没管过一天半日,所以,他的原乡是提
供养分让他长大的台湾。如此,马英九的“胎内记忆”(fetal memory)理应是台湾情愫
,怎会是中国情怀?
根据研究“强迫移民”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移
民与离散研究中心”(Centre for Migrant and Diaspora Studies)副所长塔妮雅.凯
撒(ania Kaiser)受访时的说明,这种情怀是种“传承的记忆”。
凯撒博士说,她在乌干达西北部的一个难民营做研究时,与逃离南苏丹内战的家庭交谈之
过程中,发现他们谈论祖国是那么地充满热情和爱,叙说著一个又一个家乡土地如何肥沃
、山林资源如何丰富的故事,不是他们当下落脚的地方所能比拟,尽管他们被迫离开家乡
的原因是祖国的情况极其可怕。
忽然间,凯撒博士也意识到,说故事的一些人根本不可能记得他们所描述之流亡前的生活
与经历,因为当时他们的年纪还非常地小。她听到的,不是他们的回忆,而是从他们父母
和长辈那听到的故事和观点,这些回忆,已成为一种“传承的记忆”。他们之中,有五分
之一,已流离失所20多年,五分之四的人也至少超过5年,随着时间的过去,在难民营中
,产生了一种思乡的文化和语言。凯撒博士说,她最后理解到,他们的故事叙述比客观事
实还来得重要。乡愁,已成为他们的文化,塑造了那些故事。简言之,那些故事就是他们
的乡愁。
场景换到亚洲;因中国内战,迫迁至台湾者,中国当然就是他们的乡愁,他们对中国的记
忆与感情,不只马英九们,连所有住在台湾的人都一起在历史、文学、戏剧、音乐等方方
面面上,承接中国记忆。但,别人的记忆,绝对敌不过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与真实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本来就与中国毫无瓜葛的原住民,或者家族早已在台湾落地
生根好几世代的人,甚至连不少随着中华民国移居至台湾的人和其后代,都自自然然地,
与中国乡愁分道扬镳,中国是原乡的故事,逐渐只留在马英九们和他们部分的后代。而这
,应让马英九感到焦虑,最后,走上了“溯源+交流”之路,把过去对中国的批判、追悼
六四,都放在一旁,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换上“和平奋斗,振兴中华”。
这新的故事,新的乡愁,不只不迷人,还远不如旧乡愁动人,但马英九仍必须述说,因为
,台湾人岂止走自己的路而已,还有了自己的乡愁,中国只是他国,连梦土都不是,所以
,中国是原乡的故事必须再创造(溯源),而且最好建立起可以永续述说新故事的条件(
交流),带着30位台湾年轻学子踏上中国,就是马英九的力挽狂澜,欲创造更多中国乡愁
的序幕。
只是,尽管台湾人心胸再开放,有多愿意认识或接纳外来的文化,但对于反人权、不自由
之共产中国的故事,怎可能接受或欣赏,就算避谈这些,转移焦点至文化、经济、科技来
掩饰或忽视中共的暴行,但共产中国的真面貌早已深植人心,更别说,中国的“强”,也
其实空洞空虚,说服力弱,所以中国故事一直在台湾没有太大的市场。怪的是,马英九们
似乎都不这么认为,近来甚至还更积极美化或配合中共的谎言。终究,马英九一马当先,
在3月30日拍手称赞“中国防疫有成,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成了为中国背书与美化的
教主。
这就是将“身分认同”放在“是非”之上的悲哀与悲伤,才会在恶魔面前自愿交出灵魂,
却把它当成乡愁。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以牠为首的统派党国遗孽
就是一群无视周边实际生活
只知一个虚幻目标
一如数百年前
躲在ghetto中等待的犹太人或是流浪扒窃的吉卜赛一样
哪面不是人
只有灭顶的苦难在前方
※ “Live”、“新闻”、“转录”此类文章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
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