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网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0/6374572
2.新闻来源︰
联合报
3.完整新闻标题
独/603例新冠死亡排除不计 周志浩说明6大审查原则
4.完整新闻内容︰
去年新冠肺炎死亡采“全死因统计”,即不论死亡诊断书的死因怎么写,只要有确诊就会算
进去,今年则会仅计算经审查认定死因与新冠有关的人数。面对外界频频质疑公布死亡数,
昨晚间疾管署署长、指挥中心疫情监测组组长周志浩亲自说明六大审查原则,并首度公布今
年新冠死亡通报总数是3123例,其中2520例有列入公告,603例排除。
这603例包括“死亡诊断书将新冠列为其他死因且确信无关”271例、“有死亡通报但死亡诊
断书没写到新冠肺炎”227例、资料不完整50例、意外或自杀39例、“死亡时间与新冠病程
间隔已久且不属同一病程”16例。
周志浩表示,审查过程包括防疫医师的初审、专家复审,为了减少初审和复审的负担,防疫
医师和专家有讨论确立几个基本原则,审查原则可归纳为六种情况。只要死亡诊断书在死因
的甲或乙栏有新冠肺炎,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诊很快就死亡的,统统都会列入,没有
时间逐案“雕花”。
第一种情况是意外、自杀或他杀,这些很清楚,原则上先排除,目前排除39例。
第二种情况是根据死亡诊断书上“甲、乙、丙、丁”四个字段还有一个“其他”字段,只要
列于“甲、乙”,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一到急诊很快就走了,原则上就会统统列进来。
这是因为到院前死亡或一到急诊很快就死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点难说,这部分会有疑
虑。
第三种情况是,如果死亡诊断书把新冠肺炎写在“其他”,可能也需要审查。专家都同意,
一般来说如果被医师写在这边,代表并不认为是死因,只是附带补充说明。这种也是一样,
如果有相当确信就可以排除,如果没有,还是提到专家审查。防疫医师和专家会一起讨论,
确认大家所持的立场都没有差太远,这部分目前排除271例。
第四种情况是个案确诊、解隔离后过了一段时间才死亡的,这就要看病程是否有相关。如果
初审有相当的确信病程与死亡有相当的间隔,可以考虑排除,只要没办法确信无关,原则上
还是要提到专家会议去复审。复审时防疫医师也会一起,原则上还是尊重专家意见,这部分
目前排除16例。
第五种情况,是虽然该确诊个案被通报死亡,但经过身份比对、调出死亡诊断书之后,却发
现死亡诊断书完全没有写到新冠肺炎,这种也会排除,这部分目前排除227例。
最后第六种情况是资料可疑、不完整,甚至还需要搜集资料的,这部分目前也还未列入统计
,有50例。
今年累计251万2968名确诊案例,3123死亡通报,全死因致死率为千分之1.2。哈佛大学流行
病学博士、台大医院急诊部临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指挥中心应可自信公布全死因死亡数公
布,因为千分之1.2的致死率并未偏离周边国家太远,算是一个平均值,加上目前台湾超额
死亡还是负数,所以这份数据也可以支持新冠死亡并没有很多黑数。
今年累计251万2968名确诊案例,3123死亡通报,全死因致死率为千分之1.2。哈佛大学流行
病学博士、台大医院急诊部临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指挥中心应可自信公布全死因死亡数,
因为千分之1.2的致死率并未偏离周边国家太远,算是一个平均值,加上目前台湾超额死亡
还是负数,所以这份数据也可以支持新冠死亡并没有很多黑数。
再者是病程很远“确信”无关、列于其他死因所以“确信”无关,这并非科学用语,比较像
自由心证。李建璋提醒,当代医学是“条件式的判断”,建议把“可排除新冠不是主要死因
”的标准,清楚列出来,这样就更加严谨,而且可以接受检验。例如与创伤、中毒、呼吸系
统以外的器官衰竭、与感染症无关之心血管疾病等。
此外,一定有很多人的主要死因是写“癌症”。李建璋说,因为过去在写死亡诊断书的时候
,曾经收到中央卫生机关的公文,提醒要尽量以“慢性死因”为主要死因,所以很多医师可
能会习惯癌症写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写在间接死因,如果光看这样就排除,也会有点可
议,因为有可能是新冠确诊间接导致病情恶化。
李建璋建议可以把这些排除死亡个案的数字,加上时间轴的资讯,每隔一段时间去检视,会
得到更多有意义的资讯。例如当自杀意外的比例愈来愈高,超过了自然发生率或平行死亡趋
势,那就要去思考,可能新冠确诊也导致某些意外。
比方说,超高龄长者、巴金森、失智或曾经中风的长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发生急性脑功能
障碍,有谵妄或妄想症状;孱弱长者因全身性感染而更衰弱、跌倒,衍生外伤性脑出血。李
建璋说,许多长者确诊会有非典型症状,统计死亡人数时候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持续透
过趋势分析所产生的洞见回头去精进归类方式,数据便能更准确地反应出完整的死亡人数。
5.附注、心得、想法︰
原来之前是采全死因统计,连自杀或他杀甚至是车祸都算入新冠死因,难怪死亡数会那么高
,那确实是该做调整,这样数据才能更准确地反应出完整的死亡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