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教育该服务国家或国民?从“历史课纲”争议思考台湾人文教育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gmQxy4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udn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近日有媒体报导,根据108课纲,“历史教育”变得面目全非。八年级的“中国史”被改
为“东亚史”,课本也不再提三国、魏晋南北朝。依照惯例,许多保守派的名嘴、艺人、
教师再次对此怒火填膺,他们认为这样的改动是“简化到令人发指”、“可悲的仇中课本
”、“到底在搞什么?”。
其实解严以来,每次国民教育随着时代一同进步,都会让大中国主义者不太开心。例如不
久前,部分教科书出版社替换国文课本中的苏东坡作品,就有国中老师抱怨这会让学生“
灵魂干涸”。而前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韩国瑜的妻子李佳芬,也公开攻击性平教育与母语教
育。还有蔡英文总统连任后,亲蓝“学者”更是不知道第几次抱怨“文史课纲继续沉沦”
。
不是不能理解,保守派支持者为何如此生气,毕竟,在威权统治下的70年光阴,义务教育
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从过度关注古典诗词的国文与历史学科、具
有强烈政战意味的军训与三民主义课程、充斥口号标语的学校空间、目的在培养领袖崇拜
与爱国情感的救国团青辅系统……国家主义的教条无处不在。难怪他们总是无法理解,教
育工作应该有自身的目标,而不只是国家用来灌输特定的信仰。
从“中国”到“东亚”的转向
实际上,整个108课纲的修订过程,始终保持公开透明。新课纲必须经过国教院提案、课
发会审查、线上网络论坛、多场全国公听会、数千人次的民众与专家参与,才会由教育部
公告实施。因此,如果反对者从来没有透过正式管道提出意见,却在实施以后才抱怨课本
没有三国、没有武则天,这样的批评在程序上站不住脚。更何况,只要稍微理解新课纲内
容,我们就能明白,这些改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各学科的自身专业。
以历史学门为例,在社会领域课纲中反复强调的是,课程目标必须培养“独立思考”、“
民主沟通”、“公民素养”、“全球意识”等等一般性能力。也因此,教学方针的变动,
背后是当代历史学界的重大思想转变。
在今日的历史学家看来,传统的“历史学”,太过于聚焦王朝兴革、帝皇将相、优势群体
的故事,以至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往往侷限于“胜利者”的单一角度。因此当代史学的趋
势,在于展开更多重的视点,去思考底层庶民、日常生活、无法书写自身经验的女性、被
农耕民族丑化的游牧族群、被大陆史观边缘化的海洋社会。换句话说,教育应该鼓励受教
育者去思考,所谓“历史”的确存在许多,被主流意识型态所过滤、忽略的不同面向。
另一方面,从更务实的角度,这几年台湾人口结构改变,越南、印尼、菲律宾等血统的新
住民子女,所占中小入学比例已高达8.45%,而且还会继续上升。显然,学生不该对于身
边“新台湾之子”的故乡一无所知。而随着台商因应国际情势退出中国市场,未来台湾民
间也将与东亚、南亚诸国发生更密切的经贸往来。因此,如何从历史教育培养国民的“国
际观”,更加尊重并了解亚洲邻国的社会与文化,是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108课纲的“东亚”转向,既是反映历史学当代思潮、增进国民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呼应
先进国家“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深具现实意义,而完全无关于反对者所忧虑的“去中
国化”、“文化台独”。
文言教育的侷限
除了总是引发辩论的历史教育,也许更待大刀阔斧改革的,是义务教育中的国文课程。即
使我们承认,对某些人而言,中国古典文学或许有其迷人之处;但是,认为所谓“国文教
育”等同于多读孔孟荀朱,背诵史记汉书,吟咏李白苏轼的陈旧观点,其实充满不少偏误
。
且让我们搁置“台湾是不是中国一部分”这一根本不该是争议的争议。作为使用白话中文
的“现代人”,我们对于“中文”应该有基本认识:战后台湾国文教育核心的“文言文”
,实为古代少数统治阶级的独特文化产物。早在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中国近代知识份子就
已经批判,文言文这一困难的菁英书面语言在历史中从未普及,与庶民生活、多数汉语使
用者有着极大断裂。
然而,国民政府领有台湾后,并未延续这种看法。长久以来,台湾的国文教育独尊四书五
经、诗词歌赋,甚至在中学课程中安排古典文学史。这当然是出于民族主义的考量,希望
透过潜移默化,来灌输国民“中国认同”。也因此,如果要批评国文教育存在“政治考量
”,那么过去以文言赏析为教学核心的方式,恐怕尤其难辞其咎。
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过度偏重审美与古典的“国文教育”,并没有办法帮助一般国民的
日常需要,这包括了独立思考、媒体识读、公共讨论,以及在劳动和商业领域表达需求及
陈述意见等实务应用的能力。这也难怪大中国主义者尽管有着强烈的政治立场,但每次讨
论“国文教育”,除了情绪发言,他们总是缺乏理性论述,同时也很少设身处地去从“受
教育者的实际语言需求”来作设想。
在108课纲中,国文科已经开始正视“沟通互动”、“社会参与”等教学目标。而逐渐减
少文言比重,自然也不是任何政治阴谋,而是因为教育当局慢慢理解到:语文教育不能作
为爱国主义的附属,而应该要被视作沟通表达、提炼思想,甚至是发明创新的重要工具。
教育应该为“国民”或“国家”服务?
加拿大国宝级作家爱特伍(Margaret Atwood),曾经在当代经典《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这本小说中,描述了一处由宗教神权严密掌控的法西斯国度。在故事
中,学校除了教授经过扭曲、断章取义后的圣经文本,禁止传授任何知识,并且对于其他
国家、其他文化讳莫如深。尽管这是小说家的反乌托邦寓言,但是那种“闭锁于上古经典
”的教育风格,确实与过去我们对于“古老中国”的迷恋没有实质上差异。
当然,这种一元主义的教育方针,也似乎很有“用处”。它能够帮住“国家”塑造思想单
一、忠党爱国的顺民,社会也因此极度“稳定”。好比我们那个性敏感的邻国,近年来就
正狂热地实践这类作法。
然而在民主社会,教育应该为了“国民”,而非为了“国家”提供服务。这就意味着,我
们必须考虑国民的需求、培养国民回应现实的能力,因此需要去开阔视野、接受不同思想
刺激,并且接触多元殊异的观点。在这种气氛下,人们才能学习与他人辩论、对话、合作
,甚至是“批判”当权者,而不是毫不质疑地服从国家指令。
就此而言,如果我们真的主张“政治归政治,教育归教育”,那么108课纲反而提供了一
个尝试摆脱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健康方向。而对于台湾社会中那些极度恐惧台独的文化
大中国主义者来说,中学历史课本不要谈太多诸葛亮,恐怕也并不是坏事——毕竟从统一
史观来说,这家伙显然是个从事巴蜀独立运动的政治工作者,这对学生的“天真心灵”可
能产生不太好的影响。
4.附注、心得、想法︰
事实上
会反对的
不是懒惰不想吸收新知
就是淡溺于威权往日已被洗脑成僵尸
甚至当僵尸当出某种利益
甚至以上两者兼具
应该丢入铲除费拉的大洪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