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壮阔台湾FB【不要让八位军人白白牺牲】

楼主: aaaba (小强)   2020-03-31 14:13:46
【不要让八位军人白白牺牲】
 
1月2日的早上,机号933的空军黑鹰直升机在山区飞行、前往苏澳;8点06分48秒,获得塔
台许可,爬升至4,000呎。同时,直升机逐渐进入云层,失去能见度。接着在机舱内的对
话,从头到尾不到十秒钟:
 
副驾驶跟正驾驶说:“教官高度”。
三秒后,塔台向直升机呼叫:“请问预计抵达苏澳时间”。
过了不到一秒,副驾驶:“教官现在高度”。
一秒后,正驾驶:“知道”。
过了两秒半,正驾驶向塔台呼叫:“阿 预计抵达苏澳”。
再一秒,不明声响。
再一秒,录音终止。
 
根据国防部公布的数据,在这十秒,直升机离地面的距离从381呎掉到87呎,丧失了294呎
(约90公尺的高度)。十秒之后,在上午8点07分01秒,黑鹰撞山。十三人在机上、其中
八人殉职。
 
随着总统大选的结束、疫情的延烧,三个月前的这场意外已被逐渐淡忘。过去三个月,受
难人员获追赠勋章,国防部召开“初步调查报告”记者会,相关人员的惩处确定,纪念碑
也在昨日落成。黑鹰事件看似落幕。
 
许多人希望放下过去。但是,我们必须记取教训。
 
2014年阿帕契直升机在雾中直撞民宅;2018年2月另一架黑鹰直升机在兰屿坠海,六人丧
生;2018年6月F-16战机撞山,飞行员殉职;这次的黑鹰失事造成八人罹难。飞安事件频
繁发生,几乎每一次都付出重大的代价:军人的牺牲、家庭的破碎。现在是政府严肃面对
系统性问题的时候——深入检讨人员训练以及组织文化。
 
【感谢自由时报刊载评论:https://tinyurl.com/unjjxv4 】
 
▋必须面对的问题
 
2月15日公布的初步调查报告中,国防部将失事归因于“环境及人因复合因素”。空军司
令部督察长在记者会上表示:飞行员以合格的方式操作飞机,在“发生地形以及天候的因
素”后,操作“不及应变而发生遗憾的意外”。
 
但这样的检讨报告并没有回应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姑且不论事后的应变与搜救,这一场意
外突显了哪些制度上的缺陷?我们该如何降低意外再度发生的机率?
 
许多疑问,必然有纪录可以回答。国防部虽然没有法律义务对外公开,但若以开放和透明
的态度来说明,将提升社会对国军的信任、回应对国军的期许。我们也希望立法院尽早要
求国防部针对黑鹰事件进行专案报告。全社会——包括每一位军人——都应该得到更完整
的交代。
 
1 成军过程中的训练标准
 
台湾的UH-60M黑鹰直升机分属三个不同单位。陆军航特部(陆航)采购的六十架黑鹰里,
其中十五架在2016年移拨给内政部空中勤务总队(空总);另有十五架在2017年起,分批
移交给空军救护队,取代服勤三十多年的S-70C蓝海鸥直升机(黑鹰的前身)。而这次失
事的直升机是在空军救护队的编制下。
 
陆航与空总在成军阶段都有派学员到美国;也分别聘请由美国退役飞行员组成的“技协小
组”来台,协助“飞行”与“后勤维持”的训练,为期两年。
 
空总飞行员的赴美《完训心得报告》指出:“美方对于系统认识、试讲、试教之能力要求
甚高...对于每一步骤之进行与处置,均要求机组员须正确并提前告知,前后舱之任何行
动均在互相掌握与知悉下绵密进行,由其机内外空域视察...系统监控与安全视线交叉互
补...等飞行中潜在危机的掌握,每次飞行后之归询检讨由美籍教官讲评飞行状况,并分
析缺点或改进建议...”。
 
空军救护队为何没有比照办理相关训练?空军救护队接装时的受训课程,跟陆军与空总在
美国的受训内容,有什么不同?接机的两年多来,空军救护队有没有参考美国“技协小组
”给陆航与空总的结案报告?若有,参考了哪些训练内容、又做了哪些改进?
 
国防部官员在2月的记者会解释:空军救护队“已经成军,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我们都
会恢复到常态的训练”。之前的训练与“常态训练”有何不同呢?
 
2 模拟机的训练
 
模拟机是飞行员训练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地面上安全地演练各种紧急状况的应变处置,例
如直升机进入云层或能见度下降而无法目视地面时,从“目视飞行”转换为“仪器飞行”
的标准程序与操作。
 
空总受训人员《完训心得报告》的第一项建议便是“持续模拟机训练之必要性”。他们的
报告说明:“对黑鹰机种之认知,咸知模拟机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紧急程序发现的征候
与处置,与仪器训练及自动化飞行操作,许多情况无法使用实体机训练,除安全考量外,
仍需高额成本与风险顾虑。唯有建立模拟机定期精进课程,获得专业师资与硬件方能提升
人员素质且增进信心与能力”。
 
在2月的记者会上,国防部官员表示,失事的两位驾驶去年分别操作了四次模拟机,而最
后一次则是在意外发生前的一个月。不过,在民视记者叶郁甫的追问之下,国防部也坦言
:两位飞行官先前所操作的是蓝海鸥模拟机;而最近一次到新社营区操作黑鹰模拟机,是
在去年三月,距离失事已达十个月之久。
 
据了解,陆航在新社建置了两套黑鹰模拟机,每周分配固定时间给空总以及空军救护队的
飞行员。按照陆航的内部规定,黑鹰模拟机的训练必须达到每季三架次的标准,每架次约
莫两小时。空军救护队应该说明:空军飞行员的标准是多少架次与时数?在事件发生之前
,飞行员接受模拟机的训练频率为何?蓝海鸥跟黑鹰模拟机的训练内容和操作系统是否有
所不同?这次的意外之后,空军救护队又做了什么调整?
 
3 国军的组织文化
 
最难以克服的挑战,或许是国军严明的阶级制度与管理文化。
 
一位现役直升机飞行员和我们表达:“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 。过于僵化的阶级制度
,或许才是这次事件的主因。训练面向的问题绝对比文化层面容易解决,但是文化不去改
变,再严谨的训练都没有用。”
 
根据联合报记者程嘉文的报导分析,直升机即使进入云层,只要将高度拉升,并及时转为
“仪器飞行”,也许就不致于撞山。然而,选择爬升高度后再下降所要耗费的时间,就有
可能延误参谋总长的行程——为了如期达成长官交付的任务,时间压力或许是驾驶决定维
持目视飞行的原因之一。
 
另外,当驾驶发生空间迷向或判断失准的状况,另一位驾驶理应可以要求接杆协助处置。
在失事前的最后十秒,云雾极有可能已覆蓋下来、影响能见度,导致无法掌握离地情况。
国防部在记者会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时直升机非常接近地面,副驾驶两度提醒高度,正
驾驶虽回答“知道”,飞机高度不但没有爬升,反倒持续下降。军中的飞行员提出一个疑
问:“是否代表当时正驾驶已经产生空间迷向?副驾驶在此时是否应适时接手操作?”正
副驾驶之间的阶级落差是否也影响当时应处方式?
 
实情是否如此,目前的公开资讯(并不包括机舱内的完整录音档)无法证实,但也提醒了
我们,阶级文化也是事件的潜在因素。
 
我们一直强调,应受检讨的是制度,不是个人;无论驾驶、空军或国防部,都不该是被责
难的对象。我们必须协助国军改善组织文化,容许下属做决策的空间——正确的判断,不
应该受到官阶高低的影响。
 
▋纪念碑的意义
 
昨日,八位殉职军人的纪念碑正式落成。
 
也许,面对悲剧,“不追究”被视为一种宽容、或对受难者家属的体贴。但既有的问题不
容搁置,因为各个环节所牵涉的,可能是国军弟兄姊妹的生命安全。我们必须严肃思考所
有可能因决策而造成的遗憾,并诚实检讨体制内长期习惯的形式主义。
 
我们认为,记取沉痛的经验,勇于改变现状,才是展现对国军英烈的尊重。
 
我们期待,政府向每一位持续为国家效力卖命的飞行员以及军士官兵承诺:国军从此时此
刻,一切将有所不同。
 
(图片来源:军闻社)
https://www.facebook.com/thrivetw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