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台湾超低生育率的迷思与现实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s.yam.com/UFsmB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巷仔口社会学 Streetcorner Sociology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台湾超低生育率的迷思与现实
发布日期: 2019/03/31 作者: 巷仔口社会学
郑雁馨、许宸豪/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低生育率这个已经在台湾发生多年且持续探底的人口问题,在近日因为一个来自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所发布的一则报告,指出台湾生育率在全球两百国敬陪末座,又引发
台湾各大媒体争相报导。本文就这个多年来不断被讨论,却经常缺乏实证资料与充斥各种
迷思的社会议题提出一些分析与讨论。
迷思一:时期总生育率=妇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数?
一般媒体在讨论低生育率时,经常使用的人口指标是“时期总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且认为其代表妇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数。但实际的人口计量操作
上,它是由某年 15-49 岁女性的年龄别生育率所加总而成,背后包含 35 个不同出生世
代女性的生育率,例如 2000 年的总生育率就由 1951-1985 年次女性在各年龄的生育率
所组成。该指标合成 35 个出生世代的生育行为来加总,背后假定了所有女性一生若经历
这样的年龄别生育率,就会得到当年的生育率。但是这只适用生育行为在每个年龄没有逐
年大幅延迟或下降的状况。当社会变动迅速,女性越来越晚婚,第一胎也越生越晚,这指
标就失去准确性。当然,比起严格定义的世代总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时期总生育率的确有其便利性与意义,但学界在讨论低生育率时,一般会
很谨慎地避免只考量时期指标,而忽略世代指标。
由于世代生育率(即严格定义的某年次妇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数)要等到某个出生世代女性
年满 49 岁才能计算(或最至少要满 45 岁才可计算相对可靠之数值),因此在实用性上
有其时间限制。但重点来了,当一个社会因为其人口(尤其是女性)教育程度提升与就业
扩张,而经历大规模的婚育延迟,时期总生育率经常会低估真正的生育样貌,参考价值打
折扣。以图一来看,目前 1973 年次女性是我们能计算世代生育率的最年轻一代(2017
年时约 44 岁),一般在拿世代生育率对照时期生育率的年份时,会将后者前推三十年(
也就是平均生育年龄)。如此一来,常用的时期总生育率,果真普遍低估了世代的完成生
育率。虽说与媒体常报导的超低(时期)生育率相比,世代生育率的图像相对乐观,但是
台湾生育率直直降是不争的事实,而世代生育率下降是更根本的问题,可预见的未来恐怕
也将是如此(预估 1985 年次世代生育率仅剩 1.35 人)。
迷思二:超低生育率都是因为年轻夫妻不敢生二胎?
从图一的 2003 年时期总生育率 1.23 人来看,其相对的 1973 年次女性的世代总生育率
是 1.61 人,这便凸显了步调效应对实际世代总生育率的低估效果。然而一般媒体在讨论
近年台湾 1.1-1.2 人的(时期)总出生率时,经常说这是因为年轻夫妻不敢生第二胎,
甚至夸张的说台湾有一半学龄小孩是独生子女?!这又是另一个谬误,首先 1.1-1.2 人
是因步调效应被压缩的生育率,再者就算没有步调效应,也不能直指因为所有人都不生二
孩。
这其实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假设总育龄女性人口一百人,会造成平均生育数只有一人的
情况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每个人确实都只生一个;另一种可能性是 50 人生两个,50 人
完全不生。比起前者,台湾的总生育率背后的组成成分更像是第二种。在台湾,会有人主
张“超低生育率都是因为年轻夫妻不敢生二胎”这种说法,某种程度反映出了传统社会对
于人生轨迹的想像,即默认多数人终究都有(会)结婚,只是生得少。所以一般舆论认为
:台湾的生育率剩下 1.1 人,代表多数夫妻都不敢生二孩!这是个误导性的诠释,但很
多媒体甚至学者在没有分析人口数据的状况下,自我幻想与解读为年轻夫妻不敢生二孩,
然后开始一系列偏颇的报导与政策建言。
以图一中较准确的 1973 年次世代总生育率来说,1.61 人更可能反映有近两成这世代出
生的女性在 45 岁时仍旧未婚,其余八成平均生两个孩子。而实际分析妇女婚育就业调
查 2013 与 2016 的资料发现,已婚的 1973 年次妇女(分别为 40 岁与 43 岁时)其世
代生育率达 1.93 人,以目前 40 岁以上生育率逐步上升的现象,可预估在他们满 49 岁
时此数值极有可能接近两人。而查阅 2017 年内政部人口统计的婚姻状态资料,证实的确
有近两成 40-44 岁(约 1973-1977 年出生)的女性尚未结婚,而这年龄层在四十年前
的 1977 年仅有 2.3% 仍未婚。
承上,台湾生育率超低的关键点,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实情是从替代水准的时期总
生育率 2.1 人 [1] 到目前不到 1.1 人的过程,几乎全由结婚率下降驱动 [2] 。图二左
半显示在生育率陡降的头十年,有偶率与已婚妇女生育率下降,同时对总生育率产生减少
约一人的效果。第二阶段(1986-2000)近十五年,台湾生育率持平在约 1.7-1.8 人之间
;但接下来的十年可说是雪崩期,总生育率一下落到 2010 年的超低点 0.9 人!很可能
由于 2009 孤鸾年而 2010 适逢虎年,生育率因而降至历史新低点。尔后五年总生育率回
升至约 1.2 人,主要来自已婚者的贡献,尤其是 30 岁以上已婚女性,其生育率之回升
贡献了约 0.29 人的时期总生育率,即便结婚率降低的负面效果仍在。这四十年间,有偶
率下降可说是持续存在的重要生育率压制因素。
图二右半则呈现总生育率从 1975 年的 2.8 人降至 2015 的 1.2 人,主要来自适婚年龄
女性有偶率的大幅下降,尤其以 20-29 岁区间为主,30-34 岁区间次要。因此,晚婚以
至于终身未婚且未育,才是促成台湾在后工业化时期生育率持续探底的主要原因。以世代
观点来看,基本上只要有结婚,已婚夫妻的生育率直到 1974 年次这世代仍接近两人(见
图三灰色线)。另外,已婚女性的理想子女数也在 2004 年以后就大致维持在替代生育率
之 2.1 人的水准(图三中蓝色线),显见已婚夫妇一般还是有很高意愿生二孩,而并非
如媒体所渲染的“多数人都不敢生二胎”。
至于为什么结婚率下降?背后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没打算生小孩或是养不起小孩,所以
不结婚。但事实上更多人应该是找不到合适对象,所以一直延后结婚,等到一定年龄后就
逐渐不考虑结婚了。图四呈现了 2013 年 15-49 岁未婚女性的结婚意愿以及目前不结婚
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在 30 岁以前,有超过九成的未婚女性表示将来某个时间点有意愿
结婚,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到了40-44 岁时,仅剩 40% 的未婚女性仍期待婚姻。同时,
与一般舆论相反地,教育程度越高结婚意愿越强。至于为何现在仍未结婚?可以看出:不
分年龄或教育程度差异,大多数女性均认为“尚未遇到适婚对象”是导致他们持续观望而
未马上结婚的主因;且有可观的 40 岁以上女性认为年龄是问题之一,某种程度反应传统
价值对适婚年龄区间的保守态度,以及大龄女性遭遇的潜在歧视。至于媒体报导常援引的
经济及就业因素,对多数未婚女性来说只是次要的考虑条件。
总而言之,无论是跟经济环境与就业情况有关的“因为养不起小孩而不结婚”,或者是受
性别角色变动所影响,导致两性对理想关系期待有落差而“难以寻觅适婚对象”,两者都
不是发几万块生育津贴可以解决,而后者更是棘手。比起着眼于追求短期成效(且不一定
有效)的生育补贴,更根本之道应是从小落实性别平等教育、提升男性的性别意识,并建
构更加友善、平等的就业与社会环境,使年轻世代能安心地兼顾家庭与个人发展。目前各
县市的跟风生育津贴政策相当程度是下错药,至于部分论者表示政策补贴力道不足,应该
提高津贴或是增加对二胎三胎奖励,更有划错重点之嫌。事实上,真的觉得生养不起的年
轻人不会因为两三万元去结婚生子,而没对象或遍寻不著对象的更是用不到生育津贴。
说到这里,如果是欧美人士一般一定会很直觉地问,那婚外生育率呢?这对东亚社会乃至
台湾是很难想像的问题(没结婚怎么可以有小孩?!)[3] ,但现实是目前诸多已开发国
家,婚外生育率从高达六成以上的北欧和法国,到德国的 35%,已经是无法忽视的事实
,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也有高比例婚外生育 [4] 。在女性因为接受教育而有职业与稳定收
入后,选择在婚外生育的单身女性或是同居伴侣,已成为许多西方社会中普遍的现象。这
种行为其反映的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婚姻规范的反动。因此,如果我们的社会还是认为婚姻
是唯一合适生养小孩的环境,生育率降到这么低几乎是命定的了。
举例来说,法国自 1960 年代起也经历结婚率大幅下降,但是半世纪多以来,法国的时期
总生育率一直贴著替代水准 2 人边缘徘徊,从未崩盘。这个社会与台湾不同之处在于:
它对女性生命与理想生育环境的看法开放自由许多,所以法国当今被人称羡的 1.9 人生
育率,其中来自已婚父母的只有 0.8 人,也就是有六成的法国新生儿,出生当时父母没
有婚姻关系,而是稳定的同居关系,并且他们的同居关系受到政府法令(PACS)保护,而
国家也担起照顾教育小孩的责任到成年。这样的新生儿结构在高生育率的北欧也是一样的
,也就是过半新生儿的父母亲在生育时都没有婚姻关系。虽然不少这样的父母最终也步入
婚姻,但是在育儿之初仅有注册同居关系。目前全世界高所得且女性平均教育水准极高的
国家,几乎没有例外地都出现婚外生育普遍的现象,其中生育率接近替代水准者更是个中
翘楚。少数的例外是生育率近三人的高所得国以色列,婚外生育率极低。除此之外,高所
得、女性教育程度高且有低生育率困境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当传统的社会氛围与极低的婚
外生育率。
这样一说卫道人士恐怕开始担心:难道要鼓励大家未婚生子吗?Yes and no. 高比例未婚
生子在高所得又高生育率的国家恐怕只是个表象,反映的是年轻世代对传统意义婚姻与其
牵扯的权利义务更深层的反弹,而社会也够开放、多元、自由,允许这样的松动:对女性
、家庭与人类,在各种面向上都更开放。换言之,非婚生育率极低(东亚诸国)的社会,
其传统婚姻家庭规范是相对根深蒂固的,而进一步导致婚育停滞。这些规范对女性的生命
与发展充满箝制与束缚,使女性对进入婚姻变得更加谨慎,花费更多时间寻找伴侣而间接
影响生育行为。另一方面,传统价值对男性在婚姻与育儿过程中所该承担的角色过于死板
,也导致人口政策失灵,例如男性分担过低比重的家务、请领育婴假的父亲比例太少等,
诸此种种都反映出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在现代台湾社会逐渐不合时宜。有趣的是,非婚生育
率偏高的国家通常男女权力关系更均等,男性分摊家务与育儿工作是稀松平常的情形。换
言之,突破传统的未婚生子行为背后,是一系列观念和行为的松动,进一步改变男女性别
角色与权力关系,使更多年轻一代男男女女可以组成家庭、享受育儿并发展事业。法国与
北欧并不是一开始就民风开放自由,一百年前它们同样封建父权且传统。然而开放自由后
的法国与北欧没有崩坏,仍旧是欧陆强国。在东亚社会,可能因为经济发展过速,伴随生
育率急速崩落,在时间向度上没有欧陆来得从容,社会氛围反应不及之下,目前极可能是
处于过渡阵痛期,所以一般大众对女性角色、何谓“正常”生涯规划、“正常”婚姻或理
想生养条件等,依旧抱持传统价值。若观念改变迟缓,政策方向又未切中要害,生育率持
续探底似乎是无可避免,轻者有德奥南欧诸国前车之鉴(下探超低生育率后回升),重者
有东亚诸国的今日与未来。
[1] 所谓人口替代水准的生育率 2.1 人,主要是因为每对夫妻应生育两名子女来替代父
母辈,以维持整体人口长期不致萎缩。多出的 0.1 人是考量并非所有出生的小孩都能存
活到生育年纪,故在开发中婴幼儿或青年人口死亡率偏高的国家,替代水准生育率将高
于 2.1 人。
[2] 在台湾特殊的社会脉络下,是否已结婚几乎是判断个人能否正当生育的标准,因此我
们有必要细究整体社会的总生育率下降背后究竟是由结婚率变动或是婚内生育行为变动所
驱动。关于这个议题,过去已有骆明庆做过相关分析,指出 1985-2005 年台湾的时期总
生育率下降,其实大多由女性在各年龄层之有偶比例下降所驱动;细究其年龄层变化趋势
,女性在 20-29 岁之有偶比例降幅尤其明显。骆明庆的研究可参考其于 2007 年发表的
〈台湾总生育率下降的表象与实际〉《研究台湾》3: 37-40)。
[3] 根据户政司最新的统计数据,直至 2017 年非婚生子女占出生总数的比例仍仅有
3.78%。
[4] 在 2012 年,每 100 名新生儿中非婚生子女在以下国家所占比例分别是:冰岛 67%
;爱沙尼亚与斯洛伐尼亚 58%;法国 56%;挪威 55%;瑞典 54%;比利时 52%;丹麦 51%
;英国 48%;葡萄牙 46%;捷克 43%;奥地利与芬兰 42%;美国 41%;德国 35%。截至
2014 年,OECD 的统计显示全球有超过 35 国婚外生育率超过 20%(最高者为智利 70%
),其中有 33 国为欧美纽澳等高所得国家。
Cover Image: Photo by Andreas Wohlfahrt from Pexels.
4.附注、心得、想法︰
讲白了
就是一群没有经历过社会启蒙的散沙老人
把持保守封建伦理不放
才会搞到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