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vikk33 (陈V)
2018-10-18 19:21:44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卢斯达:让“华人”走出原朝代中心的桎梏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9582?=fb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upmedia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台湾教育部进行历史课纲改革,取消王朝道统的编年史叙事,改以台湾史、东亚史和世界
史分域。有不少团体出来反对。包括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批评民进党“去中媚日”;一些
学者也召开“反去中国化历史课纲记者会”,痛骂新课纲“去中国化”。连中国国台办也
发表评论,称这种改动是“数典忘祖”。
中国史所谓的编年史意识是什么呢?就是朝代史观,将历史与权力当局捆绑在一起—这从
中国的“年号”传统就可以看到。皇帝通过定制“年号”,而将历史包揽于皇权之中。这
在以前来说并不是霸道,而是正常做法。
第一个定制年号的皇帝是汉武帝,他上追的传统来自《春秋公羊传》,那里有一句:“何
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皇帝要“正月”,就是定了哪一个月是岁首,这也是皇权透过
干预历法和时间,取得形而上的权威。
而欧洲文化作为比照的,是神台上的耶稣。因为欧洲人在公元五世纪,就使用基督降世作
为元年,以示人间的一切都在基督之中,以基督作为尘世的经纬。中国的大一统观念并非
只是土地和物质世界,还包括超越的形而上领域。因此这也影响到历史学的发展,朝代史
观是其中一个产品。
朝代史观是说,将尘世的历史镶嵌于“朝代”之中,而非视政府为某一个土地上或时间中
的产物,而是相反的,尘世和人间在政权之中得到发展。
现代人需要“我就是世界”的历史吗
传统的中国历史书写,将上古的三皇五帝,视为“朝代”的开创者,夏商两支部落领袖,
变成了“夏商”和“商朝”,因为他们要为正统的周朝塑造一个道统。“周朝”的天命是
来自哪里的呢?断不会是无中生有,或者不想承认只靠武力打回来,于是他们向上推出一
个夏商的道统。
后来的各个“朝代”也是这样,为了为“本朝”塑造法统。“朝”理论上只有一个,为之
统一。如果有多过一个政权,中史就会视之为“割据”,然后道学家就通过若干不一的标
准去找一个“正统”,即是叙事的重心。
“朝代”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朝即一代,一代即整个时间领域,理论上是“天下”,即
整个世界。以前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我就是世界”,即“中史”也就是世界史,
因此那是自我中心的史观。但现代人是否应该这样学历史呢?日本的中国历史为什么那么
发达,因为他们视中国为客体,而不是自己,自然避免了很多自我中心而产生的盲点。
中国传统史料,也就是一个政权中心主义的历史。政权可以触及的,也就是历史可以触及
,反之亦然。当政权无法接触,势力退却的时候,历史就会空白。然而“中国”的定义、
每一个政权的领土、政权的民族都非常不同,因此就算不谈论“东亚”的格局,要多层次
地理解“中国”,也必须跳出政权中心的论述,从更大的范围观看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年
代的那些“本朝史”,都不可能是东亚史。
事实上“中国史”本身就意味着中国是独立的,但我们已经慢慢了解,外族的实际进入和
文化资源输入,决定了中国世界的数次大转变。就算是古世的商周文化,也与更西边的印
度关系密切。
例如大清中后期的变乱,以“中国中心论”或朝代史观之,不可能解释得清楚。因为那种
写法只是重复一套治乱兴衰史,将每个历史人物和事件脸谱化。每一次政权衰落,都是因
为皇帝失政、官员腐败、外族兴起、内有民变……历史书永远是这样写。但事实上是要更
有深度的讲大清衰落,要讲欧洲大航海时代、海权国家崛起、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主义成
为主流,才能解释清楚大清和英国在争持什么。以前的历史教你英国人一心殖民侵略、瓜
分我国土地,是肤浅的教法,也是自我中心的教法。
以令“本朝”取得看似代代相传的法统
玄一点的说,历史是绝对真实,但也因此不可能被人类所完全理解。人类可以接触的是“
历史学”。举凡是历史学,就有一个书写的角度。你站在哪里看历史。这是相对主观的东
西。
举凡一处人有一定的本位意识,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角度去观看历史。台湾人自然不可能取
消中国史,但他们必定越来越倾向用台湾史观去看待中国史。所谓区域史,如果是将中国
史与政权叙事脱勾,那也是一种将历史还原的方法。
如果将中国史这个框架取消,将之放在区域的脉络里讨论,可以令人更接近“历史真实”
,then why not?
有一些人会认为这样处理历史,是国之不国,成何体统,但那个体统其实又有多真实呢?
所谓传统的中国史,只是用一套固定的历史书写方法,将非常分裂、领土不一、统治民族
乱到不行的几十个互不相干的政权,整合成一条政权链,以令“本朝”取得看似代代相传
的法统罢了。
事实上中国史朝代相续、代代相传,本身就不是真实,而跟据这种幻想而编写的中国史,
亦不过是一种大一统的政教意识形态,而多于历史真相。只是一代一代的读书人习非成是
,士大夫饮狼奶长大,就认为转饮人奶是大逆不道。
所谓传统中国史的体统,只是一种认为东亚有一个持续的政权和治统,而这个治统今日已
转移到现代中国(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这样的历史学,从来是政治多
于科学、主观多于客观。
不论台湾的历史教育要如何改、最后改成怎样。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中国史方法学,因
为要服务单一政权,不容易做得客观,也从来不是什么好东西。引入西方和东洋史观,并
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帮助“华人”走出原朝代中心的思维桎梏。如果说台湾人将历史叙
事的中心由“朝代”转移到台湾本部,就是政治斗争;那么一定要将叙事局限于帝都同心
圆的,何尝又不是大中华的政治呢?
一个习惯传统中国史观教育的国家
总不能说本土史观就是政治,大中华史观就是学术吧?
说到底就是历史是客观,但历史学是相对主观,因为你始终要选择一个出发的地方。有这
些就有史观,史观必牵涉身份政治,没有绝对真实,只有相对真实。台湾人从台湾地缘的
角度去观看世界、研究历史,就像其他国家的人一样,非常正常,并没有什么原则问题要
讨论的—如果讨论者真的关心历史真相、社会科学,而不是只顾著中国这个神主牌的政治
利益。
反而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如何演进,那就不是单纯通过政治转变就可以一夕达成。如何将
东亚史接驳欧美史,或曰如何建立世界史的视野,才是更大的问题所在。不过习惯传统中
国史观教育的国家,在老师和资源的惯性之下,“中国史”扩大成“东亚”,粗略一数就
多了蒙古、中亚、朝鲜、东南亚世界等等的各种视野。对于东亚人如何对历史有进一步的
认识,安于现状是容易,前进必然是艰难的。
4.附注、心得、想法︰
不需要什么中国
早早拆了它回到诸夏列国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