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改课纲到底在叫什么?

楼主: a874622 (流浪者)   2018-08-14 05:19:47
※ 引述《oftisa (oo)》之铭言:
: 最近新课纲的新闻出来,一堆人在叫叫叫
: 不知道在要什么?
: 说什么去中国化,根本是屁话
: 课纲根本还是以中国为核心在编写,只是多了中国跟周边国家的互动而已
: 台湾根本没有经过转型正义,政府公务员都是党国独裁时代遗留下来的,根本没换人
: 这些人怎么可能去中国化
: 现在在抗议的到底在叫什么?有人知道吗?
以下个人意见 当然是门外汉对接触过中学生在高三时狂印国编本
学习历史的一些心得:
(1)我是认为学科是逐步发展的,学习心理也是逐步发展的,要循序渐进学习
依认知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最有名的皮亚杰的理论人的学习发展是
感觉动作→ 前运思期→具体运思→ 形式运思
学习该由具体到抽象,累积事实经验材料至一定深广度才能产生有价值观点意见。
中学是初学历史基础时期,教材课本一要符合此原则学习才有效果
(2)历史科发展是以史料上的人与事加上时序为基础发展而来,
基本传统叙事结构是政治、军事、制度、经济、学术文化………….
现在学院中的美国研究所、东亚研究所、欧洲研究所、东南亚研究所
研究一个国家地区的重点也是以政治军事经济概况与重要影响力大的领导人为核心重点。
再旁及庶民社会生活文化。为何近年历史科刻意贬低政治军事重要影响人物比例?
当然与近代历史学发展瓶颈及其他社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统计学挑战介入有关,
历史科开始跟随潮流搞一些庶民生活文化,心解史、计量史,
但这些史料数量远不及传统基本结构丰富全面,
常有硬将极为有限史料塞入社会学 哲学范畴(汪荣祖)
,不同学者套用不同理论观点南辕北辙,“以理限事”。
加上后现代存在主义 结构主义 批判主义文本脉络分析 海德格、德希达、哈伯玛斯
,………………
这些文组比我熟悉,这些方法观点论述我认为在专精深入研究或可扩大史学视野
及提供不同观点,但在中学生初学没有累积材料经验或极度贫乏下
是毫无意义学习成效极烂的。
(3)中学生初学历史教材应以什么为主?依学习心理以具体、结构性强、基本确定为主,
人、事、时序建立累积材料的“基本认知基模”,材料经验累积到一个厚度,
方法观点立场才有意义,把历史搞成像布劳岱尔一样的“古代人文地理”,
或写一堆思想论述却砍去基本材料架构,在中学每周两节历史课中根本不适合,
这些东西是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方法,而不是成为文本的主体
期待中学生课前课后为两节课去大量阅读史料或查阅史实更是不切实际,
学生在课本上读到波希战争、电影上看到 300壮士会有兴趣去查阅相关人事史实、
在课本上读到一堆哲学论述、物质冶金文明或庶民夜市生活会有兴趣去查阅史实才有鬼。
(4)至于文理科逻辑、思辩、观察解析情境爬梳资料、历史学和
写程式分析问题 分解步骤组织程式
检视每条逻辑谬误能力是大同小异的,差得是材料经验架构的熟悉与连结,
材料经验的累积正是初学者最需要的,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总贬低这些,
贬低政治军事影响巨大关键人物,我认为根本唱高调,自己在学院自嗨可以,
你叫美国研究所、东亚研究所、欧洲研究所照历史系流行方向搞说你们研究的都不重要,
我们的才是潮庶民立场观点根本……我看根本呵呵!
作者: houseguy   2018-08-14 07:05:00
统派最恐惧的事就是文化台独,应该要打飞弹了吧
作者: nqj (黑貓)   2018-08-14 08:37:00
现在也不怕文化台独了吧,例如三国,军师联盟,以前的康熙帝国等陆剧都比历史课本精彩且吸引人多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