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行政ERP系统的开发商
在我的个案中 人事薪资的计算会有很多不同的花样
基本上
所有的问题核心 都要先从劳动内容的搞清楚来下手
原则上 一般公司的加班型态都是只有"特定部门在常态加班" (GG那种我不清楚)
而这个特定部门中又是只有特定个案必须严重加班
部门(通常是第一线服务人员)会需要常态加班的问题在于
二班与三班之间的搭配时数无法磨合
举例来说
服务时段是06:00~22:00 刚好16个小时
理想上 只要[两个8小时班]就可以满足工时需求
但是"实务上"根本不如如此
妳服务开工&收工 都需要前置准备时间 从半小时到1小时跑不掉 这些准备都需要工时
上下午换班时 也需要半小时不等的交接程序
各种大大小小的例行状况都会让工时膨胀
最后就会发现
[以台湾服务业超长的营业时段 两班制是根本不合理的结构 但三班制又会赔本]
所以 常态性加班成为了有效的处理方法
卖当当之所以会改成24小时也是这样的因素
因为对于麦当劳来说
他的超长营业时段与其关门不到5小时 并造成畸形的两班工时
还不如直接配置完整的24小时三班 省的轻松
台湾夜食人口够多 成本打平都还有赚
另外很多时候
在业务需求峰值时 单靠一个班是根本不可能应付尖峰时段的需求
所以 在尖峰时段时 必须两个班同时上线
这样又更挤压了头尾班的可用工时
所有服务业(没有例外)都会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就是
[离尖峰人力需求差异过大 且无法控制]
这个产业特征 导致无法有效分配连续工时的正职员工的工作产能
制造业还可以靠着出货调配/轮班平衡来调配工时
但是在服务业 业绩什么时候要上门 店家根本没有决定权
因此
针对头尾等离峰时段 会有特定的"固定超时加班人员"
这些超时人员基本上都是"自愿赌命加班"的
原因无他 他们都有家计负担 且当事人没有其他能赚钱的一技之长
所以赌命是他们唯一的"资本"
也不用说什么提高基本工时这种"没唸过书的笑话"
台湾是个劳力供过于求的劳动市场
既然是劳力供过于求 那就代表着劳动力不值钱 劳工不值钱基本薪资就会低下
更别提 还有个薪资更低的外劳在扯后腿
(当下台湾外劳人数同等国内失业人数 或更多)
所以这些本来就没有劳动竞争力的劳工 你要他们如何取要求提高基本工资?
提高薪资这种见解根本就是"何不食肉糜"
不是低阶劳工不想提高基本薪资
而是[他们的能力根本不足 也不够格去谈判提高基本薪资]
因为能取代他们的螺丝要多少有多少
甚至还有更多的奴隶 等着要取代他们职缺(尤其是外劳)
你不想做的 有更多的奴隶抢着要做
这才是一切核心的根源
这种个案一天12小时根本正常 我还不敢把我查到的班表时数讲出来呢
我看到时还以为系统出错了
他们都是以时薪打工的方式来处理薪资 这样就没有工时的上限
但是前面也说了
这种需求只是固定少数
所以 实务面应该是管制
单一公司常态加班(2H)人数不能超过总雇员数50%
超时加班人数最多不能超过10% (实际需求应该是3-5%左右)
限制"人数"而不是限制"时数"
这样才能有效满足每个角色的需求 而且规则简单易懂
现在这些高举改革大旗 根本就是没实际参与过业务的"外行人"...
-
最后
台湾薪资产业的唯一解是
[禁止所有外劳 让所有低阶劳工回到那些该有的低阶的外劳职缺]
这样劳动力才会平衡
劳动力平衡后 薪资才有盘判筹码
否则供过于求下 低阶劳工你就是去吃屎
有非常多产业都是属于"刚性需求" 且没有全球替代性 也就是只能依靠在地
刚性需求就是上帝 就是真理 没什么好争论的
所以只要杜绝外劳 3个月内雇主就必须低头花钱请本国劳工(同时涨价)
当然 一堆人只会出一张嘴
"那种外劳职缺根本没有国人想做"
既然这么有骨气不想做 又没有一技之长 那就是回家去吃自己喽
不管是在哪个社会或哪个产业 劳动职缺永远都只有两种
那就是"员工求老板给个工作" 或是"老板求员工来工作"
就只有这种分别而已
※ 引述《benpanyen (华飞)》之铭言:
: ※ 引述《isaluku (山本君)》之铭言:
: : 你的标题劈头就写了“工厂”不是吗?
: : 那其实你谈的就都是工厂的经验,不是吗?
: : 先不要提现在的劳工工作型态有多么的复杂和多元好了,你的这个工厂经验就根本不能
: 复
: : 制到其他看起来好像也是轮班计时的工作但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像是司机或者是医
: 护
: : 人员,因为性质真的差太多,怎么比?
: : 而且严格说起来工厂的经验还真的是非常单纯的,因为你要面对的只是机器和流程,可
: 是
: : 现在一大堆计时工作都要面对人的问题,非常复杂。
: : 结果你居然可以把他化约成劳工每个想要加班若渴,这真的是太....
: 其实这篇讲的就是整个“劳基法”真正的问题!
: 工作、劳动型态太多元了,各行各业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所以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一套
: 完全一体适用的“劳基法”。这正好是政府干预劳动市场的标准恶例,政府失灵的典型证
: 明。
: 我认为应该要回归到各行各业的劳资协商,真正能够改善劳工处境的方式只有提升劳动生
: 产力、附加价值。否则再多的法令规章也无法改变劳动市场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