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提振文博产业 再造中国文化认同

楼主: YusaAoi (YusaAoi)   2016-08-31 21:31:09
提振文博产业 再造中国文化认同
仿效台湾故宫,大陆故宫近年积极开发创意商品,而且加码幅度与力道越来越大,最近首度参加淘宝造物节并成为亮点,尤以Q版的帝王与人物图像、公仔最获好评。目前北京故宫淘宝已开发出8683款创意商品,展现旺盛的活力与企图心,而且就战略而言,也呼应“一带一路”的中国复兴布局。
文化商品输出大国
北京故宫作为大陆博物馆产业的引领者,事实上影响了大陆中央决策。大陆博物馆一向被当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导致全国博物馆普遍沦为静态的文物展示场域,即使有投入衍生性产品开发,大都品项稀少,缺乏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创意与品质。套用学者布赫迪厄的学说,大陆空有丰富的文化资产,却不知如何转化成文化资本并加以活用。
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因此日前大陆国务院接连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呼应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文物保护与开发的想法,要求各机关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文化元素并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
大陆中央这些举动,也进一步破除部分学界人士对所谓文化商品化的负面迷思。
因为从历史来看,从丝路开通之后,中国往欧洲输出大量文化商品,引发西方对中国无比的想像与热情,同时带动欧洲文化的演进,例如法国人根据中国的油纸伞,研发出阳伞,巴黎淑女以人手一把为时尚。中国瓷器成为欧洲家庭的名贵摆设,西方传教士想尽办法窃取制造祕密,终于开启欧洲瓷器工艺盛世。到了18世纪,中国的壁纸、家具、丝绸、庭园设计受到英法各国热爱,进而催生了欧洲洛可可时期的中国风(Chinoiserie)。
结果从启蒙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就成为欧洲各国膜拜对象。16世纪末期的文学家蒙田在〈论经验〉一文中,断定中国的美德远比欧洲人优秀。18世纪的莱布尼兹、鲍苏埃、伏尔泰等人在《最近从中国来的消息》、《世界史》、《哲学辞典》等著作中,更是不断盛赞中国。这些文哲巨擘都不曾造访中国,为何会展现如此的推崇?关键就在于文化商品所牵涉的文化价值与认同感。
归根究柢,文化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并没有任何实体可被直接指称那就是“文化”。文化这个反思性概念的本源之一就包括商品:文化越发达的国家,越能产出风靡万众的文化商品,举凡法国、意大利或日本皆然。而这些商品也显然带动其他国家民众对法、义、日本的文化认同,一如启蒙时代的欧洲之于中国情结。
博物馆商品只是起步
因此大陆中央决定积极发展文博创意产业,确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战略价值,但成败关键就在于如何释放并提振创意。丝路时期,中国向欧洲输出的都是当时最先进时髦的文化商品,今天要透过文博产业提振经济发展,同时引领全球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也必须找到符合当代需求的创新模式。
无可讳言,博物馆文创产业方面,台湾确实走在大陆前面,近年两岸恢复交流,台湾文创界也不吝分享经验与知识。北京故宫在淘宝造物节推出一款摆出“朕亦甚想你”萌样卖点的Q版雍正皇帝,不少创意灵感显然参考台湾。
但博物馆商品只是起步,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把创意进一步延伸到表演艺术、时尚业等领域并落实智慧财产权保护。所幸文化创意产业在大陆并没有像台湾一样被柯文哲等人搞到污名化,未来发展成果指日可待,也必然对台湾创意人才持续产生磁吸作用。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研究员)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831006127-262105
作者: sligiho (六年级大叔)   2016-08-31 22:05:00
学我们故宫?
作者: william2001 (人间似水泊)   2016-08-31 22:21:00
很棒
作者: Marino (马利诺)   2016-08-31 22:59:00
古中国的东西只能当做是娱乐作品 不能成为文化核心中国本身也不将它们当做文化核心了
作者: houseguy   2016-08-31 23:12:00
台湾最麻烦的是,中国像吸血鬼一样,把你的东西吸走语言跟文字又通..学得快..政治上却绑得紧..无法开放
作者: william2001 (人间似水泊)   2016-08-31 23:27:00
三楼太武断了。有何理由。不是你出张嘴说不能就不能难道台湾就有文化核心价值的东西?鲁肉饭棺材板?霹雳布袋戏?娘家?
作者: rexn (中间)   2016-09-01 01:40:00
霹雳卖到日本了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