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抢先看》高温成灾 两岸合作因应
这个夏天北半球酷热难当、洪灾频繁,美国大气及海洋局(NOAA)警告,全球将接连15个月创当月新高温纪录,“全球须一致面对”。两岸文化背景与生活模式相同,在预防气候灾变的互补性极高,必须加强资讯与防灾科学的交流,避免气候灾害造成无谓损失。
现在是防灾的关键时间点,NOAA侦测发现,这一波超强圣婴已在5月退去,长时间低纬地区高海温,改变了气候循环,造成各地旱涝频生;9月形成的反圣婴一样会带来不稳定气候。但让科学界不解的是,圣婴虽已结束近3个月,北半球高温现象并未缓解,感热卫星侦照的地球一片红通通,显示高温现象反常持续中。
台湾今年这一波酷暑,除了7月上旬尼伯特台风侵台那几天,从6月窜高一直到8月底还余威不减,高温超过35度的天数已超过70天,相较1951年台北气象站设站迄今纪录的35度以上高温天数年平均才22天,凸显近几年台湾都会区热增温既急又猛,进入灾害等级。
大陆今夏因为太平洋高压西伸,且威力强大,以致城市高温超过40度屡见不鲜;更因为强高压罕见的把印度洋水气引进,造成严重的强降雨带来洪患,几乎是有气象纪录以来不曾见过的规模。过去淹水集中在华中、华南,今年连黄河流域也到处决堤,水乡泽国;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保守估计达2000亿人民币,受灾人数超过5千万。
更不可轻忽的是,圣婴之后下一个天气系统反圣婴已确定迟到。根据过往经验,反圣婴本该在圣婴退去后短时间形成,但此刻的反圣婴仍不明显,高温现象并未趋缓,为什么如此?大气科学界正在探索,这显示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超出以往能掌握的程度。酷暑之后会不会出现冷冬?至今完全说不准。
地球增温现象虽然是阶梯式渐进,但2014年起增温呈急行军飙速,今年则又比过去两年还要翻倍。去年起,台湾学界、媒体开始有零星“暑灾”的说法,但政府、民众的关心仍侷限在缺电的狭窄面相,并不了解因应酷暑需要多元的科学支撑,必须有足够的基础研究与大数据分析,才能防止酷暑成灾恶化。
与增温有间接关系的减排碳、增绿覆率、改善空污、能源转型等层面,因直接关系民众健康,加以国际减碳压力日增,台湾近些年确实有相当的进度;但从今年增温现象恶化来看,显然这样的努力还不足,或者有许多导致增温的因子还未发现,需要更宏观、多元的角度去过滤生活周遭的致热因子;都会区增温明显,更牵涉城市治理是否照顾面够完整,这部分显然还有段距离。
相较台湾的酷暑成灾认知不到位,大陆进度更显不足。一方面认为幅员广大,对天气变动的涵容能力强;另也因酷暑洪灾无年无之,并未在意今年的急剧恶化;此刻防汛的高峰期已过,等入秋后汛期结束,船过水无痕未记取教训,今年气象灾害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显然未淬练出痛处。
与台湾相似的是,大陆这几年抑制暖化、改善空污有相当程度进展。去年柴静的《穹顶之下》大幅提升民众环境认知,借助大型国际舞台的亮相机会例如即将在杭州登场的G-20,推动城市改造,扬弃人定胜天、违反自然原则的追求城市扩张,重回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正道,也增加了国土防灾能力。
成灾原因多元,因应不能再只是传统作为,必须要有更根本、更全面、宏观思考。两岸属同一陆块,影响气候的条件相近,台湾掌握海洋先机,大陆则握有欧亚陆块的第一手气压槽线变化资讯,两岸若携手共同面对,将产生互补、加乘效果。
特别要强调宏观思考,不是传统汛期作法,防洪、抗旱而已,必须进阶到城市治理、国土安全层面,非常关键的思维是师法自然。以台北盆地为例,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是关键的三大通风廊道,回顾城市扩张过程,大量的河床槽化、截弯取直、行水区变建地,大大干扰盆地原有的通风廊道,怎可能不造成都会区急速增温?大陆城市急速扩张,如此的觉醒也极迫切。
文化、生活同源,两岸应携手找出潜藏的致热、成灾因子,才能进一步寻求治本解方,防止气候灾害再次发生。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830006088-26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