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财务均衡就不怕年金改革
内文:
新政府上台后,把“年金改革”视为重要的施政目标,
年金问题确实是迫切的危机,从军
公教退抚基金的收支状况来看,军人部分已于民国100年首见红字,预计破产年度为108年
。公校教师收支首见红字是在103年,预计117年破产;公务人员则于104年见红字,预计1
19年破产。而攸关广大上班族的劳保基金,情况同样堪虑,根据劳保局的统计,民国107
年将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状况,预期116年将破产。
从以上数据来看,年金改革只剩10年时间可进行,再不动作,台湾“希腊化”不足为奇。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政府的年金改革,一般人无法做什么,但应保有的积极态度
是:从改革过程中理解问题所在,想办法拿出具体行动,让年金问题不困扰我们。
年金改革仅3条路可走
说起来现在让人头痛的年金问题,有其历史背景因素。政府迁台后,军公教是整个社会的
安定力量,过去,军公教人员的薪资水准相对低,为了稳住这群人的心,政府提供一些优
惠措施,因此有了18%的优惠存款以及所得替代率过高的情况。
历史背景无法改变,但破产危机算得出来,此源自制度结构的因素,加上人口老化及少子
化速度超乎预期,使得保费进来的远比出去的少。年金确实是沉重的议题,只是,高喊“
不公平”于事无补,共体时艰是唯一选择了。
年金改革的方案,也没什么新鲜事,只有3条路可走:①多缴;②晚领;③少拿。
不过,光是“少拿”就要叫许多人跳脚了,没办法,既得利益者不会考虑远忧。
仔细想一想,现在不退让,对于“少拿”气愤难耐,苦的是谁?还不是自己的子女。所以
不希望“远忧”落在子女身上,坦然接受改革吧!其实接受少拿才是大智慧的做法。另一
方面,还在工作阶段的年轻人,若了解到自己缴了费用,却无法获得退休保障,结果势必
是选择拒缴,这是“近虑”。因此,如何凝聚跨世代共识,让好的年金制度能够永续是当
前课题。
其实“多拿”、“少拿”不是关键,真正的议题在于怎么拿才是“刚好拿”?怎么样才叫
做“够”?此依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回归到自己的财务状
况,了解到人生要的不是最多、不是最好,而是“够”所带来的安全感。
为什么要这么复杂的回归自己的财务状况呢?很简单,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收支平衡”、
“知足常乐”这些人生道理,却少有人真的去算清楚家庭的收支状况,没有算,怎么会知
道平衡点何在?因此当年金改革的议题一来,就会因为“少拿”而无法达成共识。事实上
,只要够,少拿也可以称为拿得刚刚好,不是吗?但什么叫做“够”?把家庭收支状况展
开来,才能一目了然。
以一般家庭的开销来看,有4大块是基本支出,这部分省不得。第1块是生活费,以大数据
来看,一个家庭基本生活支出在3 5万元之谱,1年抓60万元可以过水准以上的生活;第2
块是安居的房贷负担,进到台北市,买一间房子约需2,000万元,走出台北市约1,000万元
。
第3块是养育子女至大学的教育费,以念公立的简单版核算,大概1个子女的花费是250万
元,若念私立则有可能跳升至500万元。最后一块就是退休金的准备,每人每月2 3万元
应该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花用的金额都是“基本盘”,不加计子女学
才艺、出国留学、海外旅游等花费,以及通膨因素。
应备、已备算清楚 靠投资理财补不足
厘清基本开销,等于是知道一个家庭“应备”的财务,接下来就要计算“已备”的部分,
包括储蓄(每月结余)、投资理财的收益、未来可能领的劳退与劳保老年年金等。
当“应备”与“已备”都清楚了,就会知道不足的部分究竟是多少,接着拟定出符合个人
需求和预算的规画策略,再根据策略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当然,如果应备与已备差距甚
大,请从延后目标或降低需求(欲望)着手,房子不求在台北市区、也不求大,只求住得
开心如意,有个安居之所便好;生活费1个月若只能花3万元,就不要有5万元的豪迈。
从财务规画的起点,了解目标缺口是多少,就不会心悬在那边,老是觉得“不够”;相反
的,知道那条“够”的线是多少,用行动来达标,年金怎么改,你怎么少拿,都能坦然接
受。
来源:
http://tinyurl.com/joxt6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