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吵塞车问题,我觉得应该洗白一下。
文长,但小弟拜托大家看完,感谢。
首先大家要有个认知,就是塞车的问题很难被解决。
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当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供过于求,在交通上来看就是塞车。
所以这时候生产者要制造更多产品来提供给消费者。
在此的生产者就是政府,他必须造更多路、拓宽原有道路来增加供给。
但是问题来了,今天台北市的土地利用已经趋近饱和,
基本上要再盖新的路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把民房拆掉盖马路,根本荒谬。
还有,就是交通的供给是几乎没有办法调度的。
会这样说是因为若我是卖实体商品的生产者,我可以透过调货来满足不平衡的需求,
但是交通呢?其实可以,但功能有限,
调拨车道就是一个例子,尖峰时段加开班次也是一个例子。
但是有可能尖峰时段政府把道路拓宽,离峰再还地于民吗?
不可能,所以基本上这样的手段只能减缓塞车的现象,但是并无法解决。
再来我要谈谈塞车的原因。
再来我要谈谈塞车的原因。
塞车可以有很多原因,当然不只是车祸、管制或是道路施工。
其实就算你开在国道上,
没有车祸、没有施工、没有临检,甚至是大晴天,都有可能塞车,
为什么?纯粹因为车太多。
但我想要解释这个理论又得花上相当篇幅,因此附上连结供各位参考:
http://ww2.kqed.org/lowdown/2013/11/12/traffic-waves/
我想说的是,今天纯粹因为车多就可以造成塞车,
你就知道当路边都是违规停车、红绿灯、车祸,
加上一堆人不守交通规则乱钻乱闯,糟糕的是路就这么一条,
还要分配给行人、自行车、机车、汽车、公共汽车,是有多么的不足与拥挤。
讲到这边有人可能会觉得,那既然都塞车了还拓宽人行道自行车道让塞车更严重。
没错,他是让塞车更严重,但是我前面一再提到,
一条路就那么宽,还要分配给不同族群。
台湾在过去车辆本位的交通政策,几乎没有考虑到较弱势的行人和自行车路权
(你去看看北市以外的其他地方人行道根本少得可怜,就算有也大概被拿来放自家杂物)
,因此建设人行道自行车道只是弥补过去的不足,
只是在车辆过多、开车成本过低的现在,
大家看起来不太平衡而已。
所以三横三纵虽然加重了塞车的程度,但我觉得也只是刚好而已。
综合上面建立了塞车无解以及塞车成因的观念之后,所以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你看到这边可以理解塞车的问题可以减缓,但不一定能被解决,
我想接下来的解决方案可能会比较好懂。
要怎么减缓?限制与分散需求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这部分可以从制度面、态度面、技术面来探讨
第一,制度面
限制买车的数量,限制大家可以开车上路的权利,鼓励大家搭乘大众运输工具,
不过这不是我的重点
第二,技术面
像柯 P 说的用 eTag 侦测道路交通量来分析,并提前在容易塞车的地方实施预防措施,
不过这也不是重点
第三,态度面
这部分也是我想说的重点,
当然塞车并不是大家所乐见的,
不过当媒体报导拿着麦克风访问开车的驾驶会不会觉得很塞时,我觉得根本就是荒谬。
塞车是大家造成的,你可以怪政府,你可以怪三横三纵,但是你不能不怪你自己,
因为你也是造成塞车的原因之一。
当你坐在驾驶座上嫌塞车让你上班迟到的时候,
当你坐在驾驶座上嫌塞车让你上班迟到的时候,
你有没有想过你可以提早出门搭捷运换公共汽车;
当你在雨天抱怨塞车的时候,
却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想搭捷运只是为了方便怕被雨淋湿。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大家的自私。
讲这样好像有点重,
但是我也不是觉得大家应该像圣人一样乖乖搭大众运输而不批评,
而是这一切争议到现在我认为根本就没有在一个对的基础上来讨论这件事,
说要解决塞车,说什么阵痛期都是假的。
话说回来,政府当然可以解决,
我认为政府应该也知道如何解决,
那为什么他不解决?
因为要选票。
当政府说要收进城费的时候,他少了一些选票;
当政府说要限制车辆上路的时候,他又少了一些选票。
结果就是下一任选不上,改朝换代之后后朝又将前朝的政策废除,前功尽弃。
他宁愿大家小小抱怨但是下次选举继续投给他,
却不要做放弃选票但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事情。
以上,感谢大家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