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介民、廖美/“被统一”的张力
2015-10-19 06:00
统独选择与预估走向的差距
吴介民、廖美/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
人们经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而苦恼不堪,有些属于个人挣扎,有些则在国家社会的层
次发生拉扯。个人心理落差或许无关大局,但集体的心理落差可能造成巨大的政治后果。
困扰台湾几个世代的统独争议,就是一个同时攸关国家前途与个人抉择的重大议题。
中研院最近的研究调查呈现:台湾民众在“当下统独选择”与“预期未来统独走向”之间
,存在着明显落差。多年来,“统一”已经成为小众选择,此次调查只有十六.一%选择
统一;但是,当询问人们对未来趋势的评估,却有高达四十九.七%预期“台湾被中国大
陆统一”。“独立”已是主流选项,有四十六.四%,但评估将来可能独立者则为卅五.
九%。选择“中间立场”的人有卅七.五%,然而,预估台湾未来可以继续“维持现状”
的人,只有十四.四%。
危机感促使人们行动
我们分析发现,选择独立的人,有卅七.○%认为未来会“被统一”;而选择中间立场的
人,认为会“被统一”的高达五十一.三%。什么因素让人们在意愿与预期(选择“独立
”或“中间立场”,却预估会“被统一”)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距?
先看选择独立的群体中,预估“被统一”者有两个特质,一个是外省籍,另一个是中国因
素的生计面向,包括在目前两岸关系中,担心自身失业以及台湾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人,
都倾向评估“被统一”。但同一群台独支持者中,如果具有较强的民主信念,比如认为民
主比独裁好,或中国未来可能民主化,则倾向不会“被统一”。再看选择中间立场的群体
中,预估“被统一”者,也有两个特质,一是认为“中国大陆的经济会一直维持快速的发
展”,另一个是“赞成太阳花运动”。
这些结果说明,“被统一”的焦虑与经济的关系,在不同群体中有差异。台独支持者比较
担忧两岸经济关系是否影响自身的经济情境、或扩大贫富差距;中间立场者则关注中国经
济是否持续快速发展。
至于中间立场者,若支持太阳花运动,却倾向预估“被统一”,这个统计关联性如何解释
?以我们目前的研究资料,尚无法提出决定性的解答。不过,如果把调查发现放到政治情
境中检证,则可以提出一种诠释:人们因为担心台湾的“现状”维持不住,而选择支持太
阳花,甚至直接参与占领行动。换言之,拒绝统一的人(不论是选择独立或中间立场),
因为担忧“被统一”,而在国家遭逢政治危机时,愿意采取行动,抵抗“被统一”的趋势
。这个心理机制,虽然不能解释所有支持或参与太阳花的人,但至少能够解释一部分人的
心理状态,他们并没有坐困于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听天由命,而愿意挺身而出。
“现状”难以维持
本研究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只有十四.四%的人认为未来可能“维持现状”。当国、民两
党把“维持现状”当作主流论述,民众心里有数,台湾未来继续现状的维持,可能性很低
。所谓“现状”,并非自主掌握的理想选择,而是被迫的无奈。何况,“现状”也非固定
不变,国民党把现状解释为“坚持九二共识下的现状”,但九二共识不过是国共两党为了
联手对付台独,虚构出来的话术。而民进党为了安抚中美双方、或选举需要,主张“维持
现状”时,有没有深思:当台湾的“现状”是趋向被中共霸权并吞、被恶质的国家资本主
义吸纳,以及更多的政商参与两岸分赃,民进党仍主张维持现状吗?
台湾有将近半数的人预估未来会“被统一”,显示社会广泛的危机感。危机意识促使人们
关心公共事务,参与讨论。“两岸服贸协议”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被公民社会否决。太阳
花运动之后,曾经创造一个“宪法时刻”(语出黄丞仪),兴起一波由下而上的宪改倡议
。从事宪政改造,必然会触及“现状”中各种不合理的对国家发展的桎梏。然而,主流政
党提倡“维持现状”,其实在阻碍人们对台湾未来的想像进行公共讨论。人们如果没有参
与到国家前途的讨论,评估要为理想付出何种代价,怎么可能克服“随波逐流”或“搭便
车心态”,激发真实的改革动力?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24910
评估认为会维持现状的人才10几%左右
大家只是表面不讲其实也认为现况并不是在维持现况 而是在迈向统一
大家也知道国民党的92共识 就是迈向统一
但民进党的维持现况 也没提出方法要如何解决这窘境
所以会绝望是自然 要对政党监督
不要放弃自己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