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转文] 周梁楷 历史的尊严和历史的留白

楼主: loser1 (拍嘎爪得白酱)   2015-08-04 13:41:29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LluvHXQ ]
作者: carsen (carsen) 看板: historia
标题: [转文] 周梁楷 历史的尊严和历史的留白
时间: Mon Aug 3 23:52:45 2015
http://98history.blogspot.tw/2011_01_01_archive.html
“98高中历史课纲‧大家谈”的网站收录了2010年《当代》杂志“高中历史课纲
大体检”专辑,其中有四篇文章讨论98课纲与99课纲的差异(99课纲即后来的
101课纲,当时的教育部长郑瑞城宣布因国文、历史两科有争议而搁置了98课纲。),
分别为:
  周梁楷〈历史的尊严和历史的留白──谈高中历史教育及课程纲要〉、
  周婉窈〈改良还是改劣?──评扩大中国史压缩世界史的九九新高中历史课纲〉、
  陈弱水〈九九年高中历史课纲中国与东亚部分评议〉、
  林桂玲〈对高中历史课纲的看法──一个高中老师的观点〉
这批文章的PDF档原先是放在scribd,小弟转存到Google,并将曾担任95暂纲与
98课纲历史科召集人的周梁楷教授其文章转出来。周梁楷教授在该文中叙述参与
拟订课纲的经历,并讨论"Nationalism"的含意,以及为何预留供任课教师弹性
利用的空白时段。
PDF文章 -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3SpMe9DBHM0fm42RW9y
     MGpZZ09wT3NoNUtTYzZ6bWNVaFNub29SblcxUHlzcEExRWV4Mjg&usp=sharing
短网址 - https://goo.gl/dmoumE
(预先提醒板友,全文非常长)
----------
历史的尊严和历史的留白
--谈高中历史教育及课程纲要
周梁楷
▌我们生长的时代
  一九九○年代初期,宁静幽雅的台北市植物园里,原来的国家图书馆馆址已
改为教育部所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指导委员会的办公室。这座一层楼的中国宫殿
式建筑冷冷清清的,少有人进出,说是冷衙门一点也不为过。在这个委员会底下,
分成几个学科,其中有历史科的委员会。由于我主修西洋史,刚从美国留学回来
不久,所以受邀参与历史小组的委员会。起初,只定期开个会,完全没事,看不
出来委员会对历史教育有什么理想目标。然而,在一九九三年之际,接到上方的
指示说,要我们负责拟订新的高中历史课纲。这倒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因为原
来部编版一纲一本的教科书少说已使用十多年了,大家都觉得有必要打破长期令
人窒息的氛围。
  由于这份机缘,我奉命主笔草拟高二全学年《世界文化历史篇》(上、下两
册)和高三下学期《世界文化史》(全一册)的课纲。当时完全不晓得整个高中
历史课程结构是哪些人设计的?教学目标何在?有什么基本的指示?这种情境的
确让人失望和着急,不过转个念头,发现这正是不受限制、展现理想的好机会。
  当时拟订课纲可以非常轻松毫无压力,编写几条章节的名称,只要公听会和
历史小组委员会通过就可以了;但是,也可以全心投入,无怨无悔奉献给下一代。
为了突破台湾中学历史教育的困境,我设这三册世界史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首先,
应该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惟(historicol thinking)或历史意识
(historicol consciousness);其次,协助学生建构个人的世界史观;再者,
就是学习与认识各种较新的,但已肯认的历史解释和研究取向;同时,更重要的,
不再把历史教育当作培养民族精神的工具。至于近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
和国家主义(nationalism)的形成及演变,属于历史的现象,我以一个章节的
篇幅,希望学生借此反思,并且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认同感。
  按理,这些大胆的新意应该经过热烈讨论后,再凝聚成共识,个人丝毫不敢
自以为是。然而,前后北中南三场公听会中,参与者寥寥无几,并且似乎都由学
校派来的,沉默无声、毫无意见。最后,历史小组委员会也很快地通过,转呈教
育部。这就是民国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年)颁布的课纲,一般简称为八八课纲,
于民国八十八年正式采用,属于一纲多本。历史科共有六家民间编写的版本,但
要先经由国立编译馆的审查通过,才得以出版。
  从一九九○年代到二○○○年以来,台湾及全世界急遽的变迁。例如数位科
技和互联网改变了通讯方式和人际关系、资本主义再登高峰促进了全球化,以
致于学术界国际级一流的大师个个都“老了”,不只身心方面,连其学说都来不
及应付新世纪的种种问题。又如台湾很明显地更加自由化和民主化;但同时国家
认同感统独对立问题也更加分歧,尤其民进党的执政,迫使许多人满怀焦虑
(anxiety),好比面临改朝换代的局势。
  到了二○○三年,教育部(时黄荣村任部长)有意重新编订高中的课程纲要。
历史科聘请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张元教担任召集人,小组成员有大学教授和中学
教师,共十多人。张教授长期奉献历史教学,积极改进中学历史教学,并且推动
“历史思惟”为教育的基本目标。我个人也受邀成为小组中的一员。当时,在张
教授主持下,大家都坚守学术良心,为下一代的教育而设想。其间难免有些争议,
但都涉及学术与教学,与现实政治无关。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有位中学教师建议:
“既然大家已有共识,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惟为要务,然而养成这种能力需要从
中学开始,运用各种史料,台湾史最方便满足这些条件,容易达成教学目标,我
们为何不把台湾史列为高一上学期的课程呢?”这点意见既纯一又明白,直指人
心,于是大家毫无异议一致通过。从此,高中生开始有了台湾史的课程。这段缘
起也逐渐传开,因为丝毫没有政治,而且与“同心圆”之说完全无关。
  (图片)一纲多本之始,是民国八十四年颁布的课纲,于民国八十八年正式
  采用,一般简称“八八课纲”。图为根据该课纲编写的“世界文化史”。
  (图片)黄荣村担任教育部长时期,曾两度组织委员会以重新编订高中课程
  纲要。
  历史课纲委员小组内部尽管大家心平气和,出于理性思辨;然而,台湾政治
的大环境却波涛汹涌,一点也不宁静。公听会和各媒体为“台湾史”单独成册与
“中国史”并列,造成相互挞伐,连张教授也上了立法院被质询。最后这份历史
课纲胎死腹中,被废了。
  下一步应该何去何从?任凭谁都无法肯定回答。到了二○○四年春,接到教
育部(黄荣村任部长)通知,要我担任召集人,重组委员会,拟订新课纲。明知
这是件苦差事,必须面临莫大的挑战,我还是同意了。除了坚持原有的理想,我
更进一步推算及反思:“我是在一九六○年代后半期接受大学教育的,假设我毫
不长进,或者畏事保守,把六○年代师长辈给我的知识原封不动放入课纲,然后
形成教科书,交给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和第二个十年的青年学子(他们在十五岁至
十八岁之间),他们到了二○三○年或二○四○年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在全
世界快速变迁之际,一九六○年代之前的视野、知识和思惟,能全盘适应二○三
○年和二○四○年吗?这个念头不只一直盘据我心,而且有意无意之间也常与课
纲委员们聊起。“回到当下”与“回归(中学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主体”才是历
史学的终极意义。为此,大家同意在《历史》第四册(即世界史的下册)的课纲
里把一九六○年以来的世界史单独成为一章,也就是全书的最后一章,题目订为
“我们生长的时代”。
  这份新课纲于民国九十四年元月(二○○五年)正式颁布(杜正胜任部长),
全名是“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由于在隔年九十五年正式编写成书,供
高中生采用,一般人简称为“九五暂纲”。历史科当然属于全套纲要的一部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科的课纲不仅打破八八课纲的前例,(仅列简要几条
章节名称)而且超出教育部的规定,也详列“教育目标”、“核心能力”、“时
间分配”、“实施方法”以及表列了各单元(即文章)的名称、主题、重点和说
明。在“我们生长的时代”这章单元中的“说明”栏里,我主笔写了几个语重心
长的话:
    教室里,“我们”的同学都是在一九九○年以后出生的。“我们”小时
  候打电玩、使用网络等现代设备,但是“我们”却来不及目睹柏林围墙倒塌、
  苏联解体和东欧共产国家的改制,至于对农业时代厨房里的煤球、大灶、菜
  橱柜…等更是陌生。学校里,“我们”的老师中有些都在一九七○年前后出
  生,听说他(她)们小时候台湾刚有电视、冰箱和瓦斯炉等现代设备,农村
  的景象也逐渐改观。这些老师、班上同学和“我”都生长在同一个时代里,
  然而这是个什么时代呢?
  这段话后来也转录在我编著的版本里;因为我希望阅读这套历史教科书的新
生代能“回到当下”、“回归生命主体”。
▌几位华人的对话
  暑假期间,有些年轻的海外华人来台湾学习中文,并且借此机会认识本地的
文化。有位台湾学生与他们聊天寒暄,他想知道这些青年来自哪些国家,于是首
先问某甲:
  "Where do you come from? "
  某甲简短地回答说:"Brazil",意思是来自巴西。
接着,这位台湾学生看某乙的衣服穿着和语言动作很像来自美国,所以他直接地
问:
  "Which state are you from?"
  某乙回答说:"New York",意思是来自美国纽约州。
后来,这位台湾学生换种方式问某丙:
  "What country are you from?"
  某丙回答说:"Canton",意思是广东。
这个答案一时让台湾学生觉得有点突兀,因为某丙看起来不像广东人,何况广东
并非一个国家,某丙显然答非所问。但台湾学生立刻发现对方是把"country"想
成“家乡”(home country)。某丙的回答是指,他的祖先来自中国的什么地方。
于是,台湾学生又问:
  "What is your nationality?"
  某丙回答说:"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以上的对话,让这位台湾学生深深体会到:现代中文里常说的“国家”,与
英文的"nation-state"、"state"、"country"往往有些出入,尤其在中文里,
“国”和“家”可以连接起来成为新的名词。因此,这位台湾学生从历史中思考
一些问题:
    大约两百年前,也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或乾隆末年以前,全世界是否有我
  们现在所谓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呢?如果没有,“民族国家”
  是如何形成的呢?五十年或一、两百年以后,世上的政治组织是否仍与现代
  的“民族国家”一样呢?还有"nationalism"这个名词应如何翻译成中文呢?
○ 民族意识的出现
  "nationalism"的中译的确相当棘手。有的译成“民族主义”,也有的译成
“国家主义”、“国族主义”或“国民主义”。这些译名都各有道理,但不见得
完全贴切。例如,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并非由单一民族形成,所以他们有美国
的国家主义,却没有民族主义。相反地,十九世纪以来,俄国藉著泛斯拉夫主义,
企图主导东南欧各国的政治,这种观念只能称作民族主义,而不是国家主义。由
此可见,"nationalism"的意义必须落实在历史的脉胳中来理解。
  (图片)犹太人虽然长期遭受异族统治,却因宗教的信念,坚守传统的文化
  习俗,并意识到他们是属于同一个民族,这种观念可称为宗教的民族意识。
  古代的犹太人(Jews)称为希伯来人(Hebrews),由于宗教的关系,他们
笃信自己是唯一真神耶和华(Jehovah)的选民(the Chosen People)。换句话
说,他们是神所遴选的民族;当世界末日来临时,神会特别眷顾他们,带领他们
进升到天堂。犹太人在西元前十一世纪建国,分裂为二,而于西元前八世纪和西
元前六世纪先后亡国,并且长期遭受异族统治,从而四处流散,寄人篱下。不过,
犹太人并没有因此被他族同化;因宗教的信念,他们坚守传统的文化习俗,并且
意识到他们是属于同一个民族。这种观念可以称为宗教的民族意识(national
consciousness)。
  自古以来,有许多政治组织的形式,诸如城邦(city-state)式的、帝国
(imperial state)式的,或封建邦国(feudal state)式的…等。西元十世纪
中叶,中欧所形成的神圣罗马帝国,表面上类似帝国的组织,实际上皇帝的权威
有限,尤其自从十四世纪以后,整个帝国只有其名却无其实。所以由捷克人所建
立的波西米亚王国,其国王也可以膺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法兰西(France)和英格兰(England)本来都属于欧洲的封建邦国。曾经
有段时间(一○六六-一四五三)英格兰的国王还是法兰西体制内的贵族(或领
主)。这种现象,生活在欧洲封建政治以外的人们可能都很难理解。
  由于封建法规以“个人关系”和“土地所有权”为基础,所以邦国之间的关
系往往因统治者而定。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Ⅲ)是法王菲力四世(Philip
Ⅳ)的外孙。西元一三三七年,爱德华三世有意继承法国王位,因而爆发了英法
百年战争。在这场时续时断的冲突中,百姓逐渐意识到:这场战争并非两个国王
之间的争夺而已,其实人民和人民之间也有分歧。战争期间,更出现来自民间的
贞德(Joan of Arc),唤醒法兰西军人的战斗意志,彼此同心协力,联合抵御
外侮。战争结束后,英格兰完全丧失在法兰西所拥有的封建权利,而两国人民之
间的民族意识也逐渐浮现出来。
  然而,有了民族意识不一定就有成熟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法国国王路易
十四雄才大略,屡次对外战争,有意建立强大的国家。西元一七○○年,西班牙
王位世系中断,依照封建继承法,路易十四的长孙因血缘关系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不过,欧洲各国深恐法兰西和西班牙因王位继承而结合成为超强大国。这一年年
底,路易十四毅然宣布,由他的长孙继承西班牙王位。在临别的仪式中,路易十
四亲吻他的长孙,当时西班牙大使激动地说:“庇里牛斯山的分界线不再存在了。
”意思是法、西两国从此合而为一。这件事终于引燃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The
War of Spanish Succession,1701-1713)。战后订立和约,依规定路易十四的
长孙得以继承王权,但法、西两国永远不能合并。由此可见,当时欧洲各国真正
忧虑的是,法、西合并后国力倍增,破坏了欧洲的“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至于由谁继承王位是属于次要的问题;换句话说,在当时主导政治的
思惟仍然是封建的传统,而不是国家主义。
  (图片)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农家女贞德唤醒法兰西军人的战斗意志,被视
  为法兰西的民族英雄。
▌历史的尊严
  “历史,这门学问和学科重要吗?”
  如果说“重要”,为什么许多人轻视历史?瞧不起学历史的?把历史课程当
作副科?把历史授课时间切割给其他的主科?
  如果说“不重要”,为什么近年来每次为了高中历史课纲都掀起一阵风暴,
引起争论?国际间,中日韩三国也常常为了历史教科书而争吵?
  说穿了,历史做为一门学问,一般人并不重视,原因在于学历史的薪俸所得
远不及高科技人士。反之,历史做为“教化”年轻学子的“工具”,可灌输民族
主义或国家主义,就显得特别重要,许多人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Nationalism"既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已如前叙;编写历史课纲及教科书
必须慎重思考,要从历史的脉络来理解"Nationalism"。在我依照“八八课纲”
而编著的《世界文化历史篇》(上册,页一○三)中,有感于"Nationalism"很
容易使得历史教科书形同一颗地雷一般;接着,在课文中又指出,历史上各地政
府及人民在处理"Nationalism"时,也常面临两难。这一节以“民族主义的发展
及双重性格”为题,全文如下(页一一一-一一三):
    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好比双刃的刀剑,既能团结民气,助长文化,
  但也可能伤害国人的人权,或损及他族的利益。
    任何国家必须有行使主权的政府,和相互生活在一起的人民。政府和人
  民之间的权力如何分配,往往是最难拿捏的问题。政府权力过于微弱,很可
  能使得国家瘫痪,陷入危机。相反地,政府掌握强势权力,或由少数人专制
  独裁,则可能剥夺人民的权益。大致而言,十九世纪时,英、法和美国的政
  府,比较能兼顾人民的利益和自由,他们的“国家主义”含有“国民主义”
  的精神。不过,十九世纪末新兴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统治者握有实权,
  全国的财富也集中在大地主和资本家手中,平民百姓并未得到合理的待遇。
  这种“国家主义”的负面影响远超过正面的影响。
    一国的人民与外族接触,因肤色、面貌、行为和文化的差异,而歧视对
  方,这是历史上很普遍的现象,按道理近代社会应该设法消除。不过,十九
  世纪中叶以来,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使得许多人反而获得学理上的根据,
  公然提倡种族主义(racism)或民族的优越感。新帝国主义的国家对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侵略和压榨,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而希特勒屠杀犹太人,
  也和这种偏激的民族主义有关。
    十九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地民族自决的思想日益高涨。爱尔兰人的种族、
  宗教和文化都和英格兰人不同。从十二世纪起,爱尔兰开始接受英国统治,
  成为次等的人民。十九世纪初以来,他们积极推动自治运动。英国的政坛中,
  有人持反对意见,主张对爱尔兰采取高压;但也有的表示同情,主张适度开
  放权利给爱尔兰人。十九世纪末时,执政的自由党内部为了爱尔兰问题而分
  裂,结果内阁易人,首相下台。
    美国总统威尔逊特别关心弱小民族的自主权益。他曾经担任过大学教授、
  校长,也出任州长。一九一二年,当民主党提名威尔逊为总统候选人时,他
  以“新自由”为施政文宣,压倒共和党的“新国家主义”。在国际外交上,
  威尔逊反对以强欺弱,主张逐步赋予菲律宾自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
  黎和会中,他发表著名的〈十四点和平原则〉(Peace Program of
  Fourteen Points),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民族自决。可惜他的理想过高,
  很难被功利挂帅、本位主义的政客所接受。
  (图片)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次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中,发表著名的〈十四点
  和平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民族自觉。
    不过,“主权在民的国家主义”在战后仍然继续影响世界的政局。从武
  昌革命以来,中华民国经五四运动,到一九二○年代,这股思潮一直澎湃发
  展。爱尔兰于一九二二年正式成立爱尔兰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随
  著奥匈帝国瓦解,捷克也于一九一八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不过,
  在一九三九年初,当德国纳粹军队入侵,这个新兴国家再度失去独立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脱离殖民势力而独立的国家,好比雨后春笋。
  例如,许多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区,于一九四八年建立以色列,
  结束了二千多年的流浪生涯。一九四五年联合国正式成立,共有五十一国参
  与。联合国宣言的宗旨有四:1制止一切侵略行为,以维持国际间的和平与
  安全;2根据国家平等与民族自决的原则,增进国际的友谊;3经由国际合
  作,解决一切有关世界性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4促进各国对人权、人
  性尊严及人类基本自由的尊重。联合国成立时,中华民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
  而且也是安全理事会(Security Council)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不过,这
  些资格,于一九七一年因退出联合国而丧失,促使许多人反思国家定位的问
  题。
    一九八九年以来,苏联和东欧国家因共产党势力的衰竭,又相继出现了
  一些新兴国家。以捷克为例,一九四五年苏联的坦克车隆隆地闯入布拉格。
  表面上看起来,捷克似乎赶走了纳粹德国的势力,再度独立建国。然而,新
  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却沦为苏联的附庸,人民失去自主权。一九六八年,
  捷克人为争取自由而发生革命。这次政治运动因苏联坦克车的镇压,功败垂
  成,世人称作“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一九九一年,苏联瓦解,
  民主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年底终于得以成立。然而,这个国家其实
  是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组成,他们的族群、文化和生活习俗不尽相同。经
  过双方的协商,于一九九三年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分治,于是产生了“捷克
  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而后,交响诗“我的祖国”每年仍固定在
  布拉格音乐厅演出,悠美的旋律中流露出捷克人的民族情怀。而斯洛伐克也
  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心声。
    二十世纪末期,世上许多角落的人民无法像捷克和斯洛伐克人一样,拥
  有他们自己的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些新兴的国家其实是由帝国主
  义国家强行规划出来的。他们的种族、文化和历史背景没有获得充分考虑,
  反而是为了一时方便而勉强撮合成为国家,结果导致后患无穷。例如:非洲
  国家卢旺达(Rwanda)和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Serbia),都因反对境内
  他族的自治,相继发生种族屠杀,甚至引发了区域性的国际战争。可见,人
  权与民族自决的思想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上,仍然是相当重要的课题。
  (图片)捷克与斯洛伐克的族群、文化和生活习俗不尽相同,于一九九三年
  经公民投票后分治。此后交响诗“我的祖国”飘扬在布拉格,流露出捷克人
  的民族情怀。
  以上长篇抄录了课本的文字,一则有意请《当代》的读者参考,大家谈谈中
学历史教科书如何“书写”"Nationalism"。另一则表明我的忧心,长期以来不
断叮咛,提醒年轻一代以理性为主,切忌玩火,引爆了那颗地雷。结果,事与愿
违。
  当“九五暂纲”在二○○四年年底提交北中南三场公听会时,不巧遇上立法
委员选举,那颗地雷轰然一响,连续一个星期争议不断,忽然间我成为媒体的星
期人物。这段期间课纲委员们和我个人的心路历程颇多曲折,由于篇幅有限,许
多故事不便细说。在此唯一透露的感想是历史课纲也好、教科书也好,都是检验
个人胆识的最佳机会。
  “九五暂纲”公布实施时,立委选举的烟硝早已风吹云散,表面上一片清明
平静。不过,苦的是我又另起一段忙碌日子。由于课纲或课本里难免有些新的观
点和书写方式,中学教师常常透过各种管道提出质疑。为此,不仅在网络上通讯
回复,我也必须到各地演讲。所幸,几位课纲委员同心协力,为历史教育而奉献。
又如,联经书局为了出版《思想》这份新的书刊,来电邀我撰写文稿,指定内容
谈“什么是历史意识或历史思维?”我立刻同意。这篇文章非写不行,最后,以
这个大问题的答案为标题:〈历史意识是种思维的方法〉,文长二万多字,于二
○○六年六月出版。这篇文章写得不轻松,阅读的人可能更累,所以殊少听到任
何直接的回应。
  正当喘气稍微缓和时,二○○六年七月教育部(杜正胜任部长)来了公函,
要我再度担任历史学科的召集人,提报一份小组成员名单,参与新版课纲的制定。
这套课本预定于民国九十八年起用,所以简称为“九八课纲”。接受了这项工作
后,立刻慎选同事,内心同时先立下两个原则:1应让小组委员中的高中教师有
更多的发言机会和影响力;2应更精要简化内容,同时历史解释的参考架构也应
更明朗清晰。
  教育部一再声明“九八课纲”将是“九五暂纲”的“微调”,表面上似乎轻
松,但是,历史科课纲委员从二○○七年四月起至七月期间总共开了十次会议,
地点几乎都在台北建国中学红楼。夏日炎炎,大家面向Power Point的字幕,字
字斟酌,让人联想起玄奘翻译佛经的精神。为了放松一下,也请助理骑车到学校
墙外购买冰品,许多问题反而在谈笑中获得灵感。接着从七月十一日至十九日举
办三场公听会,争议性不再如同“九五课纲”尖锐对立,我们也密集开会,参考
公听会及各方人士网络上的意见,修改课纲。
  一直到目前为止,课纲委员们都同意历史科“九八课纲”比“九五暂纲”改
善,教学内容的份量也显著减轻了。只是,各科目“九八课纲”都毫无动静,迟
迟未闻教育部有任何开会的决定。紧接着不久,总统大选,政党再度轮替,新内
阁中郑瑞城担任教育部长。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我接到通知,前往教育部
五楼开会。会中,没有任何人发言批评历史课纲;我原以为利多,只等待好消息。
万万没料到,这位新部长在决议时,宣布历史和国文两科“搁置再议”,我心想:
这件事明摆着是拿国文当作历史的陪葬,于是做了一些回应。(参见二○○八年
十月二十九日刊登在“周梁楷的史学园地”部落格,〈给各位参与高中历史科新
课纲制订的好友〉一文)之后,这份搁置版的“九八课纲”很少有人公开讨论,
也许因此一般人都忘记了其存在。这件事让我又联想起:许多建筑师的设计蓝图
不也是被“搁置”吗?然而蓝图却反而受人欣赏玩味,比得标的实际建筑更长命
吗?“搁置版九八课纲”的委员们都心胸豁达,大而化之以冷眼看待这件事。
  有件事至今仍然很少公开,那就是:二○○九年二月十三日上午,台大中文
系教授柯庆明教授和我双双上了监察院。就国家宪政体制而言,这可以是件大事,
因为涉及监察院是否有权办理学术及教育的问题?尤其有关课纲的专业内容?然
而,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无能也无暇追究,只好“搁置”一边吧!就会谈的议
题和人物对象而言,只不过是两位王姓教授(一位历史学者,一位哲学学者),
向监察院“说”国文和历史课纲违宪。柯教授和我都不以为这是个大场面,角色
既然不对,自难成大戏,开个会也就算了,没有必要在媒体上又添话题;守着自
己的教学和研究才是务本。
  日后教育部(时吴清基任部长)为了“新版国文课纲”和“新版历史课纲”
又开始动员忙碌起来。一听说那位王姓哲学教授,同时也是“今上”的“圆桌武
士”,居然当了历史科课纲委员,我大概预知事情会如何发展,但也懒得打听。
直到有一天,台湾大学历史系周婉窈教授来电,问我是否同意她引用〈给各位参
与高中历史科新课纲委员的一封公开信〉,才得知一切比我所预料的还更恶劣。
(详见《南方电子报》)之后不久,周婉窈教授上了头版新闻。版面的确不小,
只是在报纸舆论版及电视媒体上的争议,相对而言,不如“九五暂纲”的爆炸力,
莫非距离五都选举还有一段时日。
  从王姓哲学教授介入历史课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政治黑手来自中央,新版
课纲委员的召集人前后三易其人,都无可奈何。这是台湾政治权力污染“历史的
尊严”之实证。我之所以用“污染”一词而不用“戕害”,原因在于其能耐有限。
今日台湾中学历史教师的视野及知识水准都已大幅提升,而且自主性也普遍增强;
这股清流劲力,如同太极推手,只要反弹,足以四两拨千斤,甚至影响下届总统
大选。
  新版课纲已办过三场公听会,内容已公开,在此不必赘述,更何况有多位学
者已对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提出不少批评意见,我想也没必要一再重复。本
文只想简要地指出:这套课纲的基本要害出自于某些委员的“心态”。他们首先
以中国传统的“正统论”(orthodoxism)书写“中国史和台湾史”;其次,以
中国中原的“中心论”(centrism)看待“东亚和世界史”。我说他们的“心态”
,而不说“理论”,那是为了免得高估他们。例如,高三的世界文化史课纲根本
缺乏世界史解释的基本架构,只是披着“文明”的外衣,以“地区”为单位,如
同一片一片的拼图,少了世界史上的各项交流活动。这套“新版课纲”依照个人
的判定,其实只是“带有阿Q味的中国式中心论和正统论”,见不到任何“历史
的尊严”。就我所知,现任召集人黄克武教授是位有学术良知的学者,主修中国
近代史颇有成就。他理应悬崖勒马,否则如何面对胡适和鲁迅等前辈学人!
▌历史的留白
  台湾史、中国史或世界史,不管它所涉及的时间纵深有多么长久,空间领域
有多么广大,只要做为一门知识(knowledge)和学问,就必然属于通史。所谓
通史,并非一般人所想像的,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入门知识或课程。自古以
来,中西史学史里都有通史类的著作,例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罗马帝国
李维(Titus Livy, 59BC-17AD)。通史的书写,不仅时间上从远古贯穿到近代,
更重要的在于呈现一套融会贯通、自圆其说的历史解释。依照清代章学诚在《文
史通义》的说法,通史讲究的如同“韩信用兵”以“圆而神”为理想。
  在中学课程里,许多人看待台湾史、中国史或世界史如同“概论”的课程,
忽略了通史的基本精神,这一步一跨出其实就走偏了。或者,许多人认为通史应
该巨细靡遗,涵盖所有的基本史实,却不知史实是被史家或历史的表述者所挑选
的,而挑选的标准在于个人的历史解释和分期架构。可见,台湾史、中国史或世
界史授课的份量和几册教材,都属于次要的问题。
  坦白讲,撰述通史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传统史学中通史类的佳作,能传
世者,仅有数种而已。原因在于才学识三者兼备者难求。近代史学中,尤其自从
一九六○年代以来专业史家(Professional historian),几乎人人偏重某个领
域,撰写专题式的论文,甚至被“评鉴主义”牵着走,以致于怯步,不敢涉足通
史。
  (图片)二○○八年台湾政党再度轮替后,“九八课纲”的历史和国文两科
  搁置再议,周梁楷因而在部落格表公开信。
  台语中有句话说“瞎子不惊大砲”;同样的道理,稍微务实一点的史家都尽
量避开通史。自从一九八○年代中期起,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排山倒
海而来,冲撞著原有的史学理论。其中,李欧塔(Jean-Francois L yotard)在
《后现代的状况》(The Postmodern Condition)正式提出“后现代”一词,并
且抨击“大叙述”(master narrative, grand narrative)或“大历史”
(macro-history)。他认为,“大叙述”的背后,牵涉到文化权威,例如或以
阶级利益或以族群利益,或以男性沙文主义来叙述历史。李欧塔希望各种弱势族
群的声音能出来,所以提倡“小叙述”,强调历史的“断裂”而非“连贯性”。
很显然地,此说正对准所谓的通史。这也难怪许多人对通史书写避之为恐不及。
  我们的中学课程有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这几门知识如果美其名好比矗
立在孤岛上的灯塔,那么至少应该顶得住四周“后现代主义”巨浪的冲刷。在编
写“八八课纲”的《世界文化历史论》时,左思右思,我采取“多元文化”的观
点,所以在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以〈多元文化与历史思维〉为题。同时,在编写课
本时,这一节从“胡若望的故事”谈起,引的是西方史家史景迁(Jonathan
Spence)的《胡若望的疑问》一书。后来,在编写“九五暂纲”及“九八课纲”
搁置版时,我与委员同事们商议,采取更进一步的做法,调和“通史”与后现代
主义“反大叙述”的矛盾。我个人私下称之为“历史的留白”。在正式的课纲中,
称作“建议的单元”。
  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规划,高中生每学期授课十八周。如果扣除两次大考,实
质上只有十六周。我们决议每门历史课每学期只有十二个教学单元;换句话说,
每个教学单元各授一周(共二个授课时数)。如此十八减二,再减十二,剩四,
那四周完全留给中学教师自主运用。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连目前其他科目也没
有这种设计。为此,我们在课纲中,附有一文,现以台湾史部份为例:
建议的单元:
一、高中历史第一册讲授台湾历史,授课内容安排十二个主题,即十二周的课量;
  预留四周供任课教师弹性运用,以在各单元之后各安排一周为原则。顾名思
  义,如何利用弹性周,权在任课教师。教师以利用该时段加强或补充课程,
  也可安排讨、报告、故事分享…等活动。无论如何,该时段只应进行与历史
  课相关之活动,不可移作其他用途。
二、本册内容从宏观视野讲授台湾历史,因而对各个在地的历史缺乏贴切的、微
  观的描述。建议教科书的作者可采行两种策略:
  1依各单元之进度,设计与各在地历史相关的活动。由于各地的差异性大,
   教科书只采取原则性的引导,实际操作应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
  2在第四单元之后另辟一独立的单元,设计“小型研究”之活动,如以田野
   调查的方式考察各地之历史,以口述访谈方式探索各地历史,或绘制各地
   之文化地图…等等。换言之,教科书只采取原则性指导,列出各项“研究
   方法”之要点。
  为了这种新意,我藉著演讲的机会,到处宣传解说。有一回,我举实例说,
我们的台湾史课本尽管“巨细靡遗”厚厚一册,但是我们写了多少有关澎湖、台
东或花莲地区的历史?还有,在强调台湾史之余,我们如何让金门高中、马祖高
中的学生除了八二三砲战,也看到更多属于他(她)们自己的历史。后来在中场
休息时间,听众之中有位来自马祖高中的教师,我们相对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图片)黄土水的雕塑作品“释迦出山”。
  我喜欢“留白”,在中学历史课纲里、在大学讲授的课程里、在仍然建构中
的史学理论《史谱》里,都有“留白”。这并非全为了应付后现代主义,而是为
了包容和不断升扬。因为尽管怎么说、怎么写和怎么想,都有待补充、有所不知、
不可预知、无法言喻。在《世界文化历史篇》下册的最后一页课文中,附有黄土
水(一八九五-一九三一)的作品“释迦出山”的插图。图说是全书“点睛”之
处,也是偷偷送给中学教师和学生的礼物:
    《金刚经》记载:“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台湾艺术家融
  合本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以不同方式呈现个人心怀和对世界的态度。
 
作者: eric7385 (eric7385)   2014-08-04 00:30:00
推周老师对课纲的努力跟史谱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14-08-04 01:51:00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8-04 02:01:00
推自己的手是白的 别人的手就是黑的
作者: liebemond   2014-08-04 06:05:00
作者: gfabbh (David)   2014-08-04 06:24:00
台湾本岛的高中生有台湾史,金马的高中生为何没有金门史和马祖史可念?
作者: icelocker (野渡无人舟自横)   2014-08-04 10:44:00
1.金门史横贯1600年(from金门县志) 2.考试不会考
作者: jack0123nj (墨坎)   2014-08-04 10:47:00
作者: icelocker (野渡无人舟自横)   2014-08-04 10:50:00
话说本岛各县市应该也会编篡自己县市的历史才是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8-04 11:04:00
高中生准备考试时间都不够 那有时间背地方志
作者: Rise68 (Rise68)   2015-08-04 14:06:00
广东人那段课文我念过
作者: chataulait (牛奶猫)   2015-08-04 14:16:00
推周梁楷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15-08-04 14:20:00
作者: truewater (记得我爱你 )   2015-08-04 15:21:00
推 所以哲学系的可以出来面对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