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对了,课纲当然可以扯法律问题啊
深蓝9.2%最爱讲法律是吧????别忘记教育部现在推的课纲早就被法院认证违法了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56000
法院指出,教育部对重大政策应提供必要资讯供民众知悉和监督,判决教育部应提供“十
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会议纪录,其中签到表部份,仅能供台权会阅览、抄录;
另记名投票单部份,亦应供阅览和抄录,诉讼费用则由教育部负担。
明明被法院判决违法的课纲却强行硬推上线,教育部好像违法在先
: 先跟原po抱歉,用你的文回,并非对你的文章有意见/异见,
: 而是想用一个比较历史人的观点来回应这个话题,而你的三个问题(而非诠释)
: 对我开展想法有帮助,因此就用你的文跟你的标题了。
: 若对“历史”本身有一点理解的人,
: 应该都知道,历史(Historiography)本身分成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两者。
: 历史学身为有文字以来的重要学科开始,这个主轴就没有变过。
: 但你所知道的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 知识的解严都经过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 因此,在拥有知识的人的圈子欠缺流动性与异质性,还有他们与统治者的密切关系,
: 造成的就是历史解释在近代以前,都仍然是很单一的,
: 或者我们可以说,历史解释在那个时代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
: 例如你就很难在中世纪去挑战教会对历史演进的线性史观,
: 或者在中国,你连私修史书都有可能成为被开罪的原因。
: 因此从文化中国的史学史的角度来看,
: 过去的史学训练是以政治史为本,并且有着修前代历史的传统,
: 以建立与控制他们王朝/政府组成之正当性。
: 即便如欧阳修这样的名儒,他对官方态度的反动,
: 也仅仅只能发生在他书写《五代史记》(普遍称为《新五代史》)时,
: 对仁宗的大一统书写提出微弱的反击,并且不愿意在生前交出他的完稿,
: 而且在体例上也是传统的正史体例,强调人的因素对于历史演进的直接影响。
: 虽然在《史记》当中仍然具有口述传统与文化因素的重视,
: 但自《汉书》以降,正史中的政治份量之强调,以及他与官方史馆的关系,
: 就变得很强烈且不可分割。
: 时间直接拉到十九世纪末期,
: 当时的中国在各方面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外力冲击,
: 这种冲击自然也发生在知识体系的革新上。
: 随着傅斯年等人将当时风靡欧陆的兰克(Leopold von Ranke)的国别史书写体例,
: 以及注重档案与文字资料的史观,
: 与过去的中国史学传统以及清代的考据学杂揉之下,
: 创造了当时的中国“新史学”传统,
: 但即便在中国史学近代化与学科化的过程快速完成的同时,
: 他们在外力的压迫下,加上当时兰克的国别史传统也有强大的民族主义色彩,
: 因此中国当时的学科化史学,依然与塑造新的中国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但这跟课纲什么关系?
: 有,课纲本身,跟中国的另外一个传统有极大关系,
: 那就是官刻定本(相较于坊刻的私人出版业)的出现。
: 自宋朝开始,官方会为了稳定国家发展与政治,
: 大量印刷学术用书,并且借此打击私家的不同意识型态。
: 虽然我们知道国家机器永远不可能控制所有人的思想,
: 但配合科举考试的出现,他就产生了建立主流思想的能力。
: 在华人社会,因为“考试会考”而默默接受的人大有人在,
: 这跟《儒林外史》里面,魏好古因为当时圣上不喜古文歌赋,
: 因此被当时的学道周进要求“用心举业,休学杂览”。
: 这你就可以发现国家意志如何在一般的人身上发挥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