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沉默隐性选民该发声了
2015年05月19日 04:10 主笔室
中国时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9000503-260109
民进党蔡英文主席获得提名担任总统大选候选人,密集展开竞选拜会行程,国民党提名人
选虽然难产,但2016年究竟会换谁当家已成为社会关切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民调
公布,预告各种配对的支持比例是多少,加上网上铺天盖地的各种大数据分析,连算命、
占星预言都出炉了!但台湾选举经常让人跌破眼镜,没到明年初开票结束,其实谁也拿不
准结果。无意加入预言游戏,只想就近日几桩讯息,探索台湾究竟存不存在着所谓“沉默
的隐性选民”,也就是绝缘于媒体(包括传统与新媒体)之外的民意,而这群隐性的民意
会不会在明年大选发挥力量?
我们的好奇,在于最近一家学术单位做的一项民调,其中一项调查数据挺有意思,问卷中
询问受访者“赞不赞成将投票的年龄从20岁放宽到18岁?”调查的结果是非常赞成10.9%
,还算赞成33.3%,合计赞成的有44.2%;不太赞成31.2%,非常不赞成15.9%,合计不赞成
的有47.1%。换言之,不赞成降低投票年龄的比例,不仅超过赞成,而且非常不赞成与非
常赞成的强烈态度对比差距竟然达5个百分点。
这项调查数据,与最近以来的媒体主流意见相违背。流行的观点是,新世代的意见应该受
到重视,因而将投票的年龄从20岁放宽到18岁,应该已是当下台湾社会共识,至少在主流
媒体的论述中,基本上是找不到太多反对将投票年龄从20岁降到18岁的;但民意调查的数
据结果却显示,原来更多的人是反对这种主张的,甚至反对降低投票年龄的意见,照比例
看应该才算是主流意见才对。
有趣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明明是占多数的意见,竟然在媒体论述中几近乎全面消失?
如果说反对将投票年龄降低的人确实占多数,为什么他们的声音发不出来?甚至还听任少
数意见凌驾他们的多数意见?不讳言的说,如果不是调查数据透露了事实真相,许多人恐
怕还是认定降低投票年龄,就是当下占多数的主流意见呢!
这种现象,很像是上世纪德国学者纽曼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意旨在意见市场上
原本占少数的意见,因为积极主动表达,反而造成那些原本占多数的意见选择沉默,造成
了少数意见逐渐凌驾多数意见,甚至被塑造成是主流民意的假象。许多社会中的偏激少数
意见,有时能够压垮温和多数的意见,正是源于这样的因素。
台湾面对各项议题的真实主流民意,可不可能因为少数意见的强烈表达,而一路都选择沉
默以对呢?从上述的数据看来,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换言之,这意味台湾的民意板块中
,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隐性选民”,他们对那些活跃于各个平台的意见喧嚣,很多时候是
不以为然的,但或许是因为工作忙,或许害怕触怒激进少数惹麻烦上身,因而多半选择沉
默以对,变成安静的隐性选民,最终的结果就是,明明根本是少数意见,竟能理直气壮的
以主流意见自居。
更麻烦的是,主管政策的政府相关部门,竟然也选择向这种偏激的少数意见看齐!自去年
3月学运之后,成立新媒体小组也就罢了,还督促各单位将网络上的意见,引以为施政上
的重要参考,甚至演成“婉君治国”的奇特现象,殊不知这些每天量产的意见,很多都是
偏激的少数意见。如果决策者全要将这些意见都当回事,许多政策可能前后矛盾、左右失
据,甚至违背法理,最后自失立场,政府功能大概也都要停摆。
隐性选民还是可能发挥关键作用,很多时候在意见市场上占有垄断位置的偏激少数,经常
会在选举中遭到隐性选民教训。远的不说,最近英国大选的结果,事前包括民调、专家、
网络等几乎都没猜准最后的结果,原因就在于谁都估不出隐性选民究竟占多少比例。台湾
何尝不是如此?
多数人忙于生活,对政治冷感,很容易受媒体观点的操控。过去几年台湾陷入统独恶斗,
社会渐失理性,许多人虽不赞成媒体通行的观点,却选择明哲保身。本报时论广场日前刊
登资深媒体人杨艾俐一篇专栏文章,题为“隐性支持者,2016站出来”,对此现象心所谓
危,乃针对终日忙于工作或家庭,对政治冷感的中间选民,呼吁他们不能再听任网军主导
台湾未来,应该站出来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若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缄默不语,甚至放弃
投票,就等于把自己未来主宰权拱手让人了!
▁▁▁▁▁▁▁▁▁▁▁▁▁▁▁▁▁▁▁▁▁▁▁▁▁▁▁▁▁▁▁▁▁▁▁▁▁▁
让我们静静的 ........................
那个沉默的螺旋.................
不讲话的人反对蔡英文
不是大声就有道理
用选票击败假民调
是谁说沉默的多数消失了?
黄字那段
中国时报您为什么不举9合一得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