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连结(必须检附):
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67061.html
2.原文内容:
说了几十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有了更为准确的说法:让一部分蓝领和农民也富起来。而现在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早已开始,很快大家便会挤破头争做农民。
蓝领和农民,在中国其实是一群人(没有财产收入的赤贫阶层),他们富起来的社会才是“橄榄型富裕”。为此,制度破冰已经开始:一方面是农村土地新政,让农民也有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是提高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水平。
这一切还告诉我们,做农民要趁早了!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在一次新年论坛的主题讲话中似乎隐含的表达了这层喻意。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中国的工业发展使中国富裕的中产阶层逐步且强劲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在中国,今后15年之内,中产以上的家庭将达到3.2亿个。
据最新的调查发现,拉面师月薪1.2万元;公交司机月薪8000元;搬运工月薪8000元;拌凉菜师傅月薪6000元;更不用提耳熟能详的月嫂、速递员动辄过万的收入……现在北京很多行业的蓝领劳动者工资,早已超出普通白领的工资。新蓝领时代已经到来。
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告诉我们在一个既重公平又重效率的社会里面,这个事情本身表明了公平得到了重视,也表明效率得到了重视。还告诉公平跟效率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此涨彼消。
资深传媒人张郁晖表示,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需求量最高的往往是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束,中国劳工成本的上涨,特别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白领不再是应届毕业生的唯一出路,蓝领将是未来应届生的重要就业渠道。他分析,从招聘方看,不少蓝领岗位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具有一定知识、善于在学习中积累经验的人才在这些关键技术岗位上工作。
在2011年厉以宁就表示,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标准将逐步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廉价的时代已经结束。
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熟练劳动力供给的不足,越来越影响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劳动力整体要升级。这也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社会垂直流动渠道的堵塞问题,和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相比,社会垂直流动通道狭窄,职业走向世袭化。
近年来,厉以宁一直致力于研究二元劳工市场的理论。他介绍说,我国的劳工市场形成了上等劳工市场和次等劳工市场。上等劳工市场的工作被认为是好职业,工资高,福利多,有较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和逐步提拔的可能;而次等劳工市场的工作就被认为是坏职业,工资低,福利少,基本没有学习培训、向上提升的机会,一辈子从事简单劳动。
梳理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项目,不难看出,在新一轮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规划中,农地改革成为试验区的重头大戏。
此前在2012年公布的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垦地合作发展模式改革试验等改革任务,而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
首先,建设用地外延扩张、粗放利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其次,城镇土地开发强度偏高、布局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再次,当前普遍存在的城镇建设中大规模低成本征地的方式难以为继,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还存在经济金融风险。此外,城乡分隔的二元土地管理模式阻碍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固化了城乡利益格局。
土地新政让农民也有了财产性收入。
在科技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中,如果今天还有人在区分某种工作是白领做,某种工作是蓝领做。那么,若干年以后不会有人再以这种旧眼光看你了,说这个是蓝领的,那个是白领的。
当人们都在计算机旁工作的时候,你能够区别谁是白领,谁是蓝领吗?可能连工作的自己都分不清楚。到了那个时候,区分哪种工作是白领还是蓝领,已经没有意义,社会上也不再分蓝领工作和白领工作,这是一种过时陈旧的观念。也许不久之后大家可能都被吸纳到中产阶级这个大范畴之中,没有必要,甚至也不可能再区分什么是蓝领中产阶级,还是白领中产阶级。
厉以宁表示,中产阶级不仅是一个按收入水平划分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按文化素质确定的概念,不能够认为只要有钱就一定有文化素养,就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蓝领中产阶级将越来越成为文化方面有修养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和白领的中产阶级一样,都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3.心得/评论(必需填写):
外媒中文网也喜欢玩噱头
蓝领崛起
读大学越来越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