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霸凌
在网络盛行的e世代,很多青少年会说没有交过网友就“逊毙了”,也许你周遭的
朋友或者你自己就曾经在网络上交过朋友,但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交友产生一些隐忧
,因此父母师长多半对青少年的网络交友持反对的消极态度,但与其消极面对,倒不如正
面积极的面对,并正确教导地青少年“安全的网络交友”呢!
互联网来生活上的便利,让学习与人际沟通更多元化,但是也使得霸凌行为更胜以
往。网络霸凌行为与校园传统霸凌有其相似性,也就是恃强凌弱的行为从传统的面对面威
吓,变成以网络影片、照片与文字来威胁、讥讽、辱骂他人。因为网络讯息生产便利、传
播快速、流传广大,以及发送者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寄送,免除了面对面的对峙压力,让霸
凌者可以更快速且轻易的伤害他人。
* 何谓网络霸凌
传统上,霸凌(bullying)指的是出现在校园中、青少年族群间恃强凌弱与以大欺小的
行为;霸凌包括暴力与非暴力攻击行为;最常见的种类是滥用语言,例如讥讽辱骂。这种
欺压行为对许多正处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受害学童与青少年带来极大的伤害。
现今因为电脑网络与通讯科技的普及,使霸凌行为透过这些媒介,例如电子邮件、网络贴
文、手机短信等方式,在校园环境中蔓延。这种透过现代网络科技而进化的霸凌行为即称
为网络霸凌(cyber-bullying),又称“电子霸凌”、“短信霸凌”、“数位霸凌”或“线
上霸凌”。
网络霸凌,不论是难以入目或令人尴尬的影像张贴,威胁恐吓、人身攻击、难堪的票选、
漫画,或性暗示的字眼,都会造成被霸凌者精神伤害,加上网络世界容易一传十、十传百
的特性,以及不易掌控传播途径的特性,更大大增强了霸凌的杀伤性。遭受霸凌的青少年
有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不满、自我排斥、甚至出现身体及精神上的健康警讯。国内已有部
分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倡友善校园,明令禁止霸凌,以避免学习环境恶化。
TOP△
* 校园网络霸凌的特性与种类
校园网络霸凌的主要工具为青少年可方便取得的通讯科技产品为主,包括使用网际网
路(电子邮件与网站贴文)与通讯器材(移动电话)。
当成年人视电脑网络为实用性工具且可理性使用时,青少年则认为互联网是社交工具与
空间,尤其是目前相当普遍线上社群网站。国外著名社群网站包括Facebook与MySpace等
,高中生几乎人人都有帐号;国内最普及的类似服务有Yahoo!奇摩与无名小站,提供个人
网志,相簿,留言板等功能。同一间学校中通常有一个特别流行的网站,人人都有帐号;
所以当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受到排挤诋毁,其实等同于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相同的压力。
* 常见网络霸凌行为
网络文字:例如有歧视意味的笑话与残酷严厉的批评;也包括令人难堪的线上票选。由于
青少年对于外表的重视,使其特别容易被他人言语行为影响,且可能导致负面的心理发展
。若是被提名票选“班上最XX的人”,加上同学们后续的玩笑与骚扰,及有可能造成青
少年极大的精神压力。
图像骚扰:例如个人私密照被公开流传,含有性暗示的图片,或经过移花接木的不实剪接
照片等。图像的骚扰也经常伴随着文字出现,让受害者的名誉与生活深受影响。
个人讯息:即恐吓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可直接传送至被害对象身边的骚扰方式,即使不
上网站不接电话也无法避免。这种网络霸凌行为会结合上述文字与图像骚扰,使受害者更
防不胜防,乏于应付,且造成更严重精神伤害。
以上三种长期且无来由的骚扰,内容从言辞讥讽、辱骂、社交上的排斥或是课业上的阻扰
和破坏都有可能。霸凌者利用透过一按即送的电子邮件与手机短信大量发送不实且负面的
讯息,冒名、排挤,甚至陷害他人,使受害者人际关系恶化、受到误解等精神伤害,其严
重性有时更胜于传统校园霸凌。
霸凌受害者也可能是教师或学校行政人员;例如某位学生对于教师上课责骂他而心生不满
,迳自在网络上发表不满情绪,其攻击性字眼与不实夸大的负面言语均会构成网络霸凌。
又例如将教师的照片拼贴成清凉照片大量寄送,造成教师的莫大困扰。
* 国内外校园内网络霸凌的相关案例
据报日本有高中生因为受不了手机霸凌而自杀,也有霸凌受害者表示“连我已经不上学
,待在家里,手机还是响个不停,恫吓骚扰的讯息持续疲劳轰炸。”因此得了厌食症,几
乎半年没有离开过自己房间。
近年新闻媒体可见多起类似案例,也有议员发声呼吁校方应多加防止。网络霸凌行为在不
论国内外的国高中校园中,都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国外研究表示常见的网络霸凌状况:
受害者被冒名发送黑函诋毁好友,导致其被排挤断交。
与男女朋友分手后,却长期被即时通,恶作剧无声电话等骚扰。
网络流传受害者感染疾病,造成同学朋友都远离他。
国内近年来发生的网络霸凌案件也不少,包括“国一女狠呼巴掌 学霸凌贴上网”、“负
我就贴你”、“怕同学排挤 最困扰孩子”、“厕所修理三女 过程全都录”等新闻事件
。
霸凌行为透过手机拍摄,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仅对受害者产生伤害,部分青少年甚至
不以为意反而加以模仿,也就是造成copycat效果,造成是非价值观念的混淆。网络霸凌
如同“看不到的拳头”,伤害更大。
* 校园网络霸凌的处理方式
爱邻协会白丝带工作站提出“终结网络霸凌六帖要”分别是要遵守法律,要终止留传,要
即时处理,要勇于求助,要勇敢通报、要分开辅导。另从校园不同角色来细分,网络霸凌
的应对与预防可从青少年,家长,教师与学校三方面着手。
青少年:
校园中的学童是最可能直接受到校园霸凌的对象,对于如何应对需有正确且完整的观念。
若有收到类似霸凌的讯息,不管是发生在面对面生活中,还是来自网络,都应该勇于通报
教师、家长,不要以为自己就可以处理好。
若是不断收到同学的恐吓威胁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可封锁其电子邮件地址或手机号码。
若是不明人士任意张贴不实言论在公开网络空间,造成旁人误解,则应立即通知父母师长
代为处理。
审慎判断校园流传的消息是否属实,不任意转寄或张贴可能伤害他人的讯息;切勿成为霸
凌者的帮凶。
在网络公开空间张贴讯息前,需谨慎思考是否触法或可能伤害他人。尤其在情绪激动时,
更需待心平气和时方可采取行动。
教师与学校: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目前不论是校园霸凌加害者、受害者或是旁观知情者,大部分均保持
沉默,少有人会向师长或校方寻求协助,这是因为青少年认为师长或校方没办法或不愿意
保护他们或是阻止霸凌行为,或是他们觉得可以自行处理,不需他人协助。
虽然目前国内尚未有明确法令规范校园网络霸凌,不过国外部份学校已于校内规章中禁止
类似行为。若是教师与校方可积极宣导正确的言论自由观念—以不伤害他人为最高原则,
应可减少校园网络霸凌的发生。
教师应正视网络霸凌在校园环境中的确产生问题,应更加积极预防遏止。例如于课堂中,
灌输网络霸凌的概念与正确的因应方式;这样就算发生网络霸凌事件,也可以将伤害减至
最低。
防堵霸凌影片与文字继续流传是治标的办法,可以防止二度与扩大伤害。但是其背后产生
的原因仍须深入了解并加以解决,以免类似状况再度发生。
家长:
霸凌事件发生后,最后知道的通常是家长。父母以为小孩子待在家里就不会加害他人或是
遇到危险,殊不知网络霸凌的威力是超越时空、难以闪避的;而父母事后知晓后也都难以
相信自己平常乖巧的孩子会去霸凌别人,或是被同学霸凌。多数霸凌加害者并没有意识到
霸凌会为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而父母则应灌输正确观念。
告知孩子切勿回应霸凌者的言语暴力,避免引起不必要且非理性的言语攻击,并形成加害
者与受害者间互相霸凌的循环。
根据研究显示,目前校园网络霸凌受害者多半保持沉默,而不愿意像校方师长寻求协助。
若是孩子有精神低落或异常行为,例如害怕上学,或是不愿意接电话与上网收信时,需主
动关心询问;除了课业以外,多和孩子聊聊学校的生活。
若是孩子主动反应,则必须深入了解状况。切勿冲动责骂孩子学坏或是不好好与同学们相
处,否则将造成青少年受尽委屈也求助无门。
* 网络霸凌法律问题
我国刑法明订条文禁止诽谤与公然侮辱等妨害名誉等行为(刑法第xxx条),而网络也属
于公开的空间,适用这些法律,也就是在网络上公然散播不实言论而造成他人伤害则很有
可能触法。虽然网络霸凌不一定会构成违法,但是这些霸凌行为可能导致受害学童与青少
年产生自我认知、人际关系障碍,对个人学习造成莫大伤害,甚至在个人心理发展上造成
长远负面影响,也会使校园环境恶质化。对霸凌者而言,若不加以防范、矫治其行为与态
度,最后极有可能恶化成触法行为。
原文出处:教师网络素养与认知网
https://eteacher.edu.tw/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