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当年文章贴上好了(外交军事情治懒得写的代价
http://blog.yam.com/aa18641864/article/18093945
百般的无奈,百般的悲哀,论马英九执政政策的迷思(经贸篇)
其实这篇应该是可以很快动笔但是笔者选择在朝陈云林先生离开之后才选择动笔,主要也
是因为等待签约仪式完成顺便整理一下过去档案同时看一下各地的相关讨论,才方便把很
多人的错误迷思看穿来好好的动笔,也许是笔者看重同时也在乎吧,所以对经贸部分能尽
量不碰则不碰,毕竟经贸跟商业这些东西理论再怎么高明,最后的变量终究还是在"人"
的身上,再怎么样的手段,最后变量还是在人的决定上,不论是转变还是定数。
这次的陈代表来台接受第2次的经贸会议,其实外面大多数人看到的协议公开只有4点声
明,也就是空运,海运,邮政,食品安全协议这4大项,实际上未公开协议才是真正的关键
核心,也就是2岸的金融货币畅通,在南海跟钓鱼台合作探勘天然气跟油田,商业往来3
项合约(请注意,有兴趣的可以观察当天签署,7本会只有4项声明?),为何笔者会注
意这3项?其实在第1次国共论坛会议上,双方本来就已经在事前的未来第2次会议上面
有计画的开启未来2方所需要的"利益",对,利益这种东西,说难听的,才是政治的需
求。
前面4项其实也早就在默默的计画,笔者要谈的,是没有人注意到的3点,这才是为何笔
者会说这是现在很多不论是写,还是批判的作者群们,最容易忽视的,但是也是最为注意
跟关键的。
先从第1点看起,由于现在的金融市场走向已经渐渐趋于地区区域化,所以对于东北亚来
说,目前彼此之间的未来短程走向,都看重在2010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为何笔者会提
到这各?约莫2005年,笔者从某各地方看到1则新闻,其中1小段政治评论(非本国
),里面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跟某国的协定签署,当时对于还在"业务"的笔者来说
,这是1篇不得不重视的重要指标,从2004年以来,中国的经贸变化从本来的"开发
"变成了"新中国式社会主义",从这1刻开始,对笔者来说(同时期的文章可以看过去
所在地相关论述,笔者不愿意回应该区任何讨论跟相关,只对现在做解释)台湾的未来已
经成为定局,为何?
因为台湾此时的经贸政策还是遵从过去的想法跟因为政治"信念"影响,导致整各方针已
经无法挽救,以笔者来说,为了反对对岸投资,所以把对岸列为危险份子加以攻击跟打击
,实际上,虽然很多人说的没错"商人无祖国",但是更现实的"商人=伤人",现在这
世界上天天在打的战争,尤其是以国与国之间来说最为不流血但是最伤害最大的,就是经
贸战争,也因此为何笔者会说人往往是真正的不确定变因,执政团队执政者没办法了解国
家的"润滑液"如何维持以及运作,那么会产生更多的问题,那么,跟金融货币有何关联
?
国与国之间的商业往来往往靠的是货币币值,今天你跟对岸之间商人往返,货币无法有各
共同的币值,那后面的商业彼此之间有货币差,那怎么办?航运空运包机在怎么方便,你
货币没办法共通性的币值,甚至未来2012年亚洲区域经贸市场(计画)届时要有共通
的类似欧元这样的币值出现,那怎么办?难道要用某各部落格(笔者刻意拿他开玩笑)说
的"自由经济"来解决?为何笔者要特别说这点,因为这是很大的观念问题。
商业这种东西本来就不可能是死的,因为有人这种不确定因素在,你1各制度的改变,可
以让他有活络,也可以让他是死亡,何况对于现在的政府来说不是只有国内的需求方式来
解决国内的问题,而是靠能提供给国内有适当的需求方式来达成更多的转换,那么这协议
就没价值吗?很多现在的经贸研究方面的对于现在马总统的经贸团体幕僚(其实也跟他无
关,而是刘兆玄行政院长)的各种政策提出的有25%是正确的,要修正(笔者不讨论这
范围,有兴趣可以提问,另外专述),剩下75%实际上在这几次的接受媒体采访上,都
在在的提醒了其实是靠彼此之间的活络截长补短。
第2点方面其实虽然正确是归类在外交(有1部分是外交问题的规划),因为这2各地区
实际上都有国与国争议,所以这边不专述,届时外交篇将会特别的申论以及解释。
第3点,其实笔者最头痛的部份也在此,因为现阶段的台湾,彼此之间的人群想法冲突,
真的开放刚开始接会受到的变因太多了(在此指对岸来台设立商业活动等),刚开始的文
化冲突届时会需要时间的方式慢慢消弥,虽然现阶段也不是没有,但是目前来台的都是小
规模,未来开放更多比如学生,银行业,大型企业等,当会受到国内的文化与人的差异影响,
比如最简单的2岸学生问题,届时就可以有"台湾学生的地位没价值"等。
虽然简短,但是对于笔者来说,实际上这3点比这4点来的更真实,对于未来也是更多变
数以及影响(未完续待)
本短文发于恶德奸商大江户商店,由吉翁残党亚纳贝尔 卡多氏(A.G 奸商)攥写刊
载于天空部落阁,如要转载连结,请先经由本人同意许可认证,未经由人许可而私下连结
.盗贴.修改,转载者,本人将依照网络著作权法提出相关法律上的控诉权利。
2008年回头看着2014,短短几年,验证了这次服贸在这篇里面的隐忧(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