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想花点时间稍微讨论一下民粹主义,算是对上一篇文章的最后作些交代。在
上一篇文章中,最后的推文里:
→ urban:民粹这词的定义都不懂还敢发文 07/29 12:44
面对这样的指控,我还是作点小小的辩解好了。
上一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Mon Jul 29 12:37:30 2013,而会发表这篇文章的理由是
,更早之前我在八卦版看到一篇引用维基百科里关于民粹主义条目的文章,而我认为
该条目对于民粹主义的理解错误百出(#1HzQkEVb,删掉引文部分):
==============================================================================
作者 monopoliest (中肯无益于中出) 看板 Gossiping
标题 Re: [问卦] 八卦版主流民意完全相反的族群
时间 Mon Jul 29 07:38:52 2013
───────────────────────────────────────
这是谁在乱编写的维基条目,特别是最后三条根本不是民粹主义的特征好吗?
1.过去以南美洲为样本的研究,较倾向认为民粹主义需要一个魅力型的领袖
,但是这说法已经不太被近代的研究者所采纳。民粹主义的领袖不太需要
特别的魅力,甚至民粹运动不需要领袖来带领(Panizza 2005:18-20)。
对于东南亚和东北亚民粹主义最近民粹主义现象的研究也指出,亚洲民粹
主义的领袖并不足以形成种“ism”(Mizuno and Phongpaichit 2009:10
-11)。
2.民粹主义是对代议政治的不信任的反政治运动,因此不断想像“人民直接
参与”、“外在于既存政治势力的新力量(第三势力或者某个政治人物)
”领导现有政治体制将能解救现有的“腐败”政治。民粹主义常见的口号
不是什么“均贫富”,更可能是像阿根廷庇隆主义的口号:社会公正、经
济自由和政治独立(Taggart 2005[2000]:84)。
3.革命也不是民粹主义常见的手段,更为常见的手段是“改革”(Taggart
2005[2000]:88),政治人物利用人民的支持来对政治机器施加压力来达
到自己希望的政治目的:例如逼迫政敌、修改宪法、获得比一般民主制度
更多的政治权力。
4.民粹主义往往以“直接民主”当成口号,但是民粹主义不是民主,或者充
其量,会被视为是民主衰退下的替代手段(Lukacs 2005:6, 174)。民粹
主义的问题之一在于它的权力观,基本上它抗拒民主政治的其中一项核心
概念: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在民粹主义的观念里,那些打着“人民”名义
的行动者--无论是民粹主义领袖或者自己--其权力是不受任何制衡的
,因为制衡人民行动就可以理解为“打压人民”。但是民主政治的权力观
其实是同时存在两方向的节制:政治向人民负责,这是纵向课责;政府机
关间权力的彼此制衡,这叫做横向课责。民粹主义只在乎纵向、本质上拒
绝横向课责,因此常常转变成一种“违法的民主”(张佑宗 2009:95)。
5.民粹主义者可能有特定社会阶层的群众支持为根基,但本质上民粹主义只
有一个极为模糊的“人民”概念,因此民粹主义实际运作上可能去照顾穷
人或者富人,只要把它定义成“人民”就行。民粹主义在意的是所谓“危
险的他者”(dangerous 'others')(Albertazzi and McDonnell 2009:3
),更简单地说,就是一群怀抱阴谋对抗“人民”的敌人,这敌人可能是
外在的力量(某国、全球化、跨国公司、移民之类),也可能来自内部(
政府、统治阶级、“高层”),或者更简单的,两者合而为一。
中文维基的水准怎么会这么糟糕....
==============================================================================
早上七点发文,手上只有六个份和民粹主义相关的文献,所以我就只有引用这么多了
;不过这次发文也提醒我去看一下之前找到、但是还没有看的民粹主义文献(Arditi
2007)。中午的发文,其实就是书看到一半后无聊后再随手写写的。
因此,当有人推文说我民粹定义都不懂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去问他能提供怎么样的
文献,所以能够得出和我不一样的民粹主义理解了……不过到现在还是没有回复。其
实如果你熟悉民粹主义的话,除了Shils之外,你会注意到我并没有引用到Canovan、
Laclau、Worsley、Hayward等人的文献,这些人对于民粹主义的看法,立论确实和我
强调的面向有些差异,所以我没有引用到。不过现在,我想对此进行交代一下。
首先还是先把民粹主义定义稍微交代一下吧。Kosuke Mizuno(水野広祐)与Pasuk
Phongpaichit在2009年出版了Populism in Asia一书,主要研究东北亚(韩国、日本
、台湾)与东南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地的民粹主义现象。是的,陈水扁的民
粹主义也被列入其中。两人将民粹主义描绘为一种意识型态,其中包含下列四个主要
信念:
(一)支持凡俗民众的智慧:民粹主义反对知识份子、拒绝政治治理的技术
知识;
(二)“人民”是同质、无阶级、没有内在冲突的一个整体,民粹主义与国
族主义、排外症有着亲近性,并对政治菁英主张的普世主义及国际主
义抱持着疑惧及不安;
(三)菁英是自私的、腐败的,人民与菁英的对抗,不仅是基于利益的冲突
,同时也是正义与邪恶的对决;
(四)最后,一旦人民成功击败敌人,一个毋须政治的理想社会便将得以实
现。
嗯,看完这四项民粹主义的核心信念,我想应该很多人会同意,台湾社会当下在玩
的,正是民粹主义的这一套把戏吧。
不过如同前面所说的,有些学者抱持着比较正面的态度。他们对于“人民”抱持比
较正面的态度,而将民粹主义理解为民主政治在实践上和理想上的落差。因此他们寄
望民粹主义能够发挥正面的力量,透过“直接民主”、参与政治的手段,对于民主政
治做出较为积极的贡献。
关于民主政治的落差,甚至可以追溯回de Tocqueville的经典观察:民主政治并不
是“由人民来统治”,而是菁英“以人民的名义来进行统治”。这个论点近代的版本
则可见于Oakeshott(1996)所探讨民主政治两种类型,而这也是Canovan(1999)采
用的理论基础。民主政治尽管宣传人民拥有主权,但在实际操作上往往排除了人民参
与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了民粹主义的产生。
当代民主的发展方向,确实也是朝向人民更多的政治参与的目标前进,也出现了参
与民主、草根民主、审议民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然而,这些都不能算是民粹主义,
也不大有学者愿意将这些尝试与民粹主义划上等号。这些作法和民粹主义的想像存在
关键的不同,最后造成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
我自己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次,民粹主义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制造出一个完全不受
任何监督拘束、名为“人民”的权力怪物,因此“代表人民”的政治人物,就能够逐
步打着人民的旗号建立起以个人为基础的威权政体进行统治。阿根廷的Juan Peron是
民粹主义研究里的经典代表人物,他以著社会公正、经济自由和政治独立的口号上台
,罢黜与他相左的法官、指责反对党行为非法,并逐步收缩各项权力到自己的控制上
。于是威权主义的色彩便越来越明显,例如尽管他是获得工会支持才上台,但是他最
后只容许他承认的工会的正当性。
如果人民是不受打压、不能对抗的话,那只要获得人民承认的政治人物或政党,就
凌驾在国家与法律之上,最终转向威权主义,这便是民粹主义的最终难题。这与前述
各种参与民主的尝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尝试尽管意图扩大民众参与政治及决策,
但是在权力的赋予上,其实是相当有限与谨慎的。
民粹主义本身的侷限,在于它虽然指责代议政治、政党、政客,大谈他们的腐败、
阴谋与黑暗,但是它本身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往往天真的以为把上面这群人推翻
、“教训”、驯服了之后人民就会得胜,问题就会解决。--但是要么他们不会成功
、要么他们“成功”了但是问题没有改变、一切回到原点。这导致民粹主义很容易受
到政客与民粹主义者的利用,他们可以透过任意的解释,将运动的力量导向任何对他
们有利的方向上。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事实,正好可以“证明”政治的黑暗,而不会
有人意识到经常民粹主义本来就没有要解决问题。
但相对地,民主走的是一种很现实的实用主义路线,采行的是如同Popper所言的细
部微调工程的作法:甚至可以说是刻意放慢改革的脚步。关于这点我们下次有机会再
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