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很简单的一个获利的方法就是规模经济 而这个方法 台湾大概最早是7-11开始
1970年代以前台湾大街小巷充满杂货店(柑仔店) 一直到1978年 统一引进连锁店模式
虽然一开始是失败的 但二方势力斗个10多年后 7-11得到空前胜利
(怎么好像国共斗争 1930年代 国民党把共产党逼到陜北喘气 1950年
共产党把国民党逼到台湾喘气 但都无法完全消灭对方..)
现在台湾传统的杂货店已经无法和7-11抗衡 只有零星势力残存 杂货店的经济能量整合
展现出规模经济的成就
然后各行各业开始copy这个模式 美发业 过去最知名的连锁经济就是曼都
然后现在有另一股新兴势力叫日式威廉 这二者我都去过 我个人的感觉是
日式威廉非常有中低阶巿场的竞争力 以它最廉价的消费来说 只要200元(还有找零)
这种价码 甚至比过去大街小巷开的私人家庭理发还要便宜.....
所以如果就消费者或是站在经营者的立场来看 我满认同 巿场永远都在 看你能不能吃到
只是1970年代 你只要付出10分力 你的回收大概就有6~7分 甚至更多
那个时代赚钱很容易 现在你付出10分力 你的回收如果有5分就该偷笑了
要回收更多 就是付出更多....
所以就站在消费者或经营者的立场 我都不会同情成天哀爸叫母的业者
消费者的行为常常在变 os:大概不会有人10年餐厅吃饭只去同一间 点同一道菜
当你的获利下滑 而你不知求变 只知道哀爸叫母 这样的经营者 把消费者送到他面前
他也留不住消费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