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好像讲过就
就再讲一次
我们现在讲的国语
是以北京话为的声音底 但稍有修改
清代是满人建立的政权
所以国语是满文满语
一直到清末 宣统二年(1910年)
忘了哪个地方的咨议会就讨论到说
国家必须有一个全国可通行的语言
这样才能促进国家发展
不然大家都各说各话
很难团结全国人民
当时就有人提议官话
这边要先讲一段历史
北京第一次当上国家首都是金中都
第一次做全中国政治中心是元大都
北京话大抵就是在元朝的时候形成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
所以北京话受到蒙古影响
去掉入声字 有了吱吃尸日的翘舌音(注意 不是卷舌)
平声分出阴平跟阳平(今天国语的四个声调的一声跟二声)
形成今天国语的雏型
所以元曲 我们可以直接用国语念
不像唐诗宋词用闽南语或广东话会比较接近原音
明代初期 定都南京
朱元璋以中原雅音为官话
称做南京官话
但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
所以北京官话开始抬头
南京官话跟北京官话开始互别苗头
至清雍正年间 在北京设北京正音馆
以北京官话为官话(国语当然是满语)
至此北京话正式成为官话 并通行全国各地
所有当官的都要会讲
因此有人提议 将北京话由官话改为国语
除北京话外 当时广东话也很热门
后来经过表决 6比6平手
由主席裁决 主席是北方人 挺北京话
所以北京话由官话变成国语
民国后
史学家章太炎研究发明了注音符号
进一步规范化了国语的发音
也因此国语跟北京话(北京土话)分流
有了一些差异
至北伐统一后 国民政府正式确立
国语是以北京话为基础 加以改良而成的语言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国语儿韵明显比较少
而后共产党又国语为基础 进一步变成普通话
基本上
不管是国语或普通话 方言性都很弱
所以跟古代中国文学戏曲联不太起来
但因为当时适逢白话文运动
所以国语跟新诗散文比较match
不过这些都是在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时完成
所以台湾人后来听到国语
还是习惯说"北京话"(Bak Gngia Wei)
所以他们还是会觉得国语=北京话
但是有差别的
北京话只是北京的方言
就像四川话(西南官话)跟国语也很像但不是国语
北京话跟国语很像 但还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