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汉字音异读、复合名词、方言

楼主: wagor (宇宙大帝)   2016-01-06 02:22:14
※ 引述《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之铭言:
: 最近想到的一些问题,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 一、汉字发音的异读
: 大抵上来说,韩语汉字的发音好像相当固定,只有少数情况,会有异读的情形发生。
: 底下举“茶”为例:
: 红茶、绿茶的“茶”读成:cha
: 茶道的“茶”则是读成:da
: 这部份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案例?
: 日语汉字中的唐音、吴音…等、台语汉字中的文读层、白话层与韩语汉字读音相比,
: 丰富许多,让我相当好奇,为何韩语在汉字读音上的差异会这么少?在过往历史上,
: 韩国地区跟中国的交流也没少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没在汉字读音上留下不同层次的痕
: 迹呢?
====
先回复这个问题。的确扣除原本汉语即为破音字的情形后,同字异音的情形非常少,
如茶da/cha应为不同层的例子更是绝无仅有。勉强来说,辰sin/jin、状sang/jang不知道
是否堪作为不同层的例子。
少数韩语独有的同字异音,则应该是韩语本身音韵变化的结果,而与汉字音传来的时
间点未必相关。如则jeuk/chik、宅taek/daek、洞dong/tong、糖dang/tang。这几个异读
反映的是韩语受汉字音影响产生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但因区别是后来发生,个别汉字音
送气与否并不与汉语完全对应。此点可从韩语汉字音整体观察得知,例如牙音声母不论送
气与否皆对应g,仅“快”字为kwae。唇音声母送气与否对应更不整齐(我认为便byeon/
pyeon是韩语本身音韵因素,而非对应汉语方便/便宜这种破音。实际上在不同词汇中读哪
个音,与汉语毫不相关)。这些异读同时兼有辨义功能。
金geum在姓氏中的异读gim,历来是讨论的重点。从声韵上来看,金为侵韵重纽三等
,理论上geum较接近韵书,而gim应受较晚近汉语的影响。然而金姓是新罗三大姓,且为
王姓,是韩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因此从历史观点,金姓读为较晚近的gim,不易解释。可
能的状况是金姓从某个时间点,为区别而改读为gim(此点并非不可能,曹姓即有历史纪
录,于朝鲜正祖时统一为一划),但此点缺乏历史纪录。我们也无从得知新罗时代金姓
读音为何。以下权仁翰2004年论文最终也无结论,仅考证14世纪日本资料中新罗金姓对
音为komu而已。然而日本史料的注音看起来比较像是日本汉字音(吴音),并非新罗
译音,不一定具有参考价值。
http://www.korean.go.kr/nkview/nklife/2004_4/14_10.html
值得注意的是,诸如易、索、复、推、拓、刺、炙、北、奈、帅等字,现
代汉语只剩一个读音,韩语仍同中古汉语维持两个读音。泌、杀在现代汉语的破音字,大
概一般人也不熟悉,韩语一样维持两个读音。
此外,在个别单词中用哪个读音,韩语与汉语也不一定相同,甚至与字义毫不相关,
而仅为惯用。例如更gyeong/gaeng虽然对应三更/更改,龟gu/gui对应龟兹/乌龟这种破音
,但绝大多数的词汇惯读为更gyeong、龟gu,而不论字义为何。谒见读为al-hyeon(现)
,败北读为pae-bae(背),也与字义无关,应为惯用音。
题外话,调查在闽粤越语均读为“条”查,国语读为“掉”查,殊不可解(日韩因音
韵关系不区分条掉两音)。调查本身是日语借词,可视为日语shiraberu(调beru)的汉
词化结果,与“调”字原始字义毫不相关。因此
也无法从字义判断何者较为正确,只好看人随便唸了。
至于韩语汉字音缺乏文白异读等分层现象,这说不定反而是常态。实际上有体系性文
白异读分层现象的,较为人知的是闽南语、日语、越南语,其他诸如国语、粤语等强势语
言未必见得有体系性的分层,或纵使有分层,在实际应用上未必见得有意义(全部读为同
一惯用音也不影响辨义,或如国语文读几乎无人使用)。严格说起来日语也不见得有分层
,因为绝大多数的词汇在近百年来都改读为同一套惯用音(以汉音为主,参杂部分吴音)
,所谓吴音仅留在诵经及少数佛教由来名词的场合,一般人并不熟悉,其实和国语文读无
人会讲的情形相去不远。而越南语汉字音更是固定且高度对应韵书,只不过有大量早期汉
语借词让人还看得出层次,但这些早期汉语借词多半被越南人当成非汉语。
实际上韩语也并非完全没有分层现象,诸如笔bud(音读pil)、墨meok(音读muk)
应为古代汉语借词,与后来音读不同层。马m@l也不知和汉语有无关系(或与蒙语mori同
源?或汉蒙韩通通同源?),外加一个风曰孛缆b@r@m,与上古汉语“风”的拟音有无关
联等等。只不过这些都是孤例,不足形成体系。实际上它们因为是孤例所以不被当成汉字
音,因此在看汉字音时会略过,一如粤语新抱实为新妇,但因为是孤例,因此没有将pou
认定为妇的白话音。
汉字音是否形成分层现象,依各语言状况有所不同。以日语为例,汉音吴音显然是儒
佛两道教育系统不同而形成,佛教较早传入以南朝音为基础,儒教较晚传入以唐朝北方音
为基础形成。在近代以前汉字音并没有大量渗入取代固有词汇,而仅存在于儒佛各自的私
塾教育中。个人浅见韩语的状况也与其相仿,而来源更为单一,儒佛教育皆采同一科举用
汉字音,因此形成现在状况(惟须注意训民正音制定目的之一,在于规范汉字音使其对应
韵书,但最终这种人为的东国正韵式汉字音,无法取代既有传统汉字音)。
====
: 二、复合名词
: 我发现到有些名词在结合的时候,会在前一个字尾加上 s,可以猜测得出来,意思等
: 同 ui。
: http://i.imgur.com/9JuIu1f.jpg
: 请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合法呢?有没有特殊名词(例:头音法则)或论文是在讲解这
: 种结合方式呢?
====
-s-历史悠久,在吏读、口诀字(以叱代替),乃至于鸡林类事之类的拟音资料都可
以发现踪迹,更不用说训民正音创制时便有-s-表记。这是一种原始的语言现象,有或无
没有什么理由。或许可以把它当成名词的结合式construct state(所有闪语名词结合时
都有特殊接合方式。泰语中梵语借词接起来时,也会添加-a-在其间),使结合名词听起
来是一个整体。
====
: 三、方言
: 一直对所谓的 satuli 到底是什么很感兴趣,底下先排除济州岛这特殊情况来讨论。
: 目前我所知道,韩国所谓的各地 satuli,有底下几种情况:
: 1) 不同声调
: 就是同一个词汇,在发音声调上有所不同。若以国语来看的话,就类似早期不同人在
: 讲国语时的“腔”,例如底下例子:
: 蒋经国发表国庆祝词
: https://youtu.be/84WE4ix8_Ts
: 在台语部份,则是类似泉腔、漳腔之类的分别。
: 2) 词汇差异
: 这种情况比较好理解,就是同一个东西,在各地会有不同的称呼。
: 3) 语法使用
: 这部份我比较难理解,因为有些韩国人会说,虽然各地 satuli 在语法变化上会有不
: 同,但听了是可以理解的程度。这样感觉起来是文法变化差异不大。
: 但前阵子看了釜山 satuli 的影片介绍,最后有提到“很像外国语的表现方式”。
: https://youtu.be/5dqur02voXY?t=2m21s
: 似乎说明也有可能在语法部份完全不同?这部份在台湾的语言现况来说,有可以对应
: 的情形吗?
====
这个问题太大了。简单说,所有的方言大概都是某个祖语经过各自不同的历程而形成
,音调和词汇不同(某些方言词汇保留部分古语特色),更是所有方言共通的情形。若是
说韩语方言有何不一样之处,首先方言相互理解度高,差异有限。其次方言差异主要体现
在语尾,此点和日语类似。
作者: MrSigma (Mr.Sigma)   2016-01-09 04:07:00
受教了 学了不少以前没想过的东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