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长辈:常看抖音会让小孩变笨 如何反驳

楼主: slovea (liaoalex)   2025-02-01 22:55:09
※ 引述《Alberta99170 (爱尔)》之铭言:
: 是这样啦 过年期间有亲戚让小孩看手机打发时间
: 有长辈看到他们在看抖音
: 就武断表示“常看抖音会让小孩变笨”
: 请问这有道理吗 该如何反驳
本肥小孩刚出生时,跟以前的家教老师通过电话。
她语重心长的说:千万!不要看手机!宁可小孩很无聊也不要给他看手机。
严禁3C,能撑多久就撑多久,真的不行宁可看电视,而且要陪同看,时间也要严格管控,
然后千万不要看短影片。
短影片并不会直接让人变笨,而是改变大脑的使用习惯。
它会破坏一个人的专注力,这对大脑还在发育的小孩是毁灭性的。
因为短影片的核心机制跟即时满足有关,而这正是让人难以投入长时间学习的关键问题。
短影片的特点,快速获得多巴胺。
高强度感官刺激(视觉、听觉、动态剪辑、特效)
极短的回馈周期(几秒钟内就能得到娱乐效果)
随时可以无限滑动(每次滑动都有新的刺激)
不需要主动思考(内容通常是简化的、娱乐性的)
而与之相反的长时间学习的特点:
低强度但深度刺激(阅读、思考、练习、推理)
长回馈周期(可能需要数周、数月才能看到明显进步)
需要耐心与专注力(反复练习、错误修正、持续思考)
主动参与(学习者必须持续努力才能获得回报)
短影片容易让大脑习惯“马上得到回报”,因此当面对需要长时间努力的学习时,会觉得
无聊、没耐心、难以坚持。
短影音的设计让注意力变得短暂、破碎化,这与深度学习所需的长时间专注是相反的。
“奖励系统过载”
每看一支短影音,多巴胺——负责“快乐与奖励”的神经传导物质——就会被释放。
但这种奖励来得太快,让大脑习惯于“低努力→高回报”的模式,进而削弱对“高努力→
高回报”的耐受度。
这会让像阅读书籍、学外语、练乐器、解数学题等需要长时间累积成就感的活动变得乏味
、难以坚持。
“短时记忆过载”现象
短影音中,大脑必须快速处理大量新资讯,但这些资讯往往是零碎、不连贯、缺乏逻辑结
构的。
大脑的工作记忆被不断占据,无法深入处理资讯,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降低。
这与深度学习(如阅读一本书、学会一门新技能)所需的长时记忆加工方式相违背。
最终造成“耐心缺乏”与“学习动机降低”
短影音让人习惯了“轻松获得快乐”,因此当遇到需要长时间努力的学习时,就会觉得“
太累、太慢、不想做”。
当学习无法立即带来快乐时,大脑会想逃避,转而寻找更快速的刺激(例如刷手机)。
→ 这会导致学习动机下降,甚至难以专注于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上。
这比以前的电视儿童还严重好几倍。
短影片成瘾就好比赌博成瘾,因为它们都利用了多巴胺奖励系统,让人上瘾、难以停下来

变动比率增强
这是赌博成瘾的核心机制,也是短影音让人停不下来的关键原因。
赌博时,你不知道哪一次下注会赢,这让你持续投注,因为大脑期待“下一次可能中奖”

在短影音中,你不知道下一支影片会不会超有趣,所以你一直滑,期待“下一支影片可能
更好看”。
结果:
‧赌博让人无法停止下注,因为偶尔的胜利让大脑不断期待下一次。
‧短影音让人无法停止滑动,因为偶尔看到特别精彩的影片,让大脑期待下一支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会让大脑释放大量多巴胺,使人陷入反复行为,难以自控。
“短时快乐 → 快速回报 → 难以耐受延迟满足”
学习 / 深度工作:则需要长时间投入,没有快速回报,大脑反而会抗拒。
这种“快乐来得太快”的模式,会让大脑变得不耐烦,无法适应需要长时间努力的活动。
沈迷短影片的小孩基本也练废了。
比起刷手机,我更偏向让小孩拿起书本来看。
阅读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技能,阅读看似在执行一件事情,但实际上却是非常复杂的组织运
作。
当你开始阅读时,大脑也同时在开派对。
首先是视觉处理-枕叶,负责识别文字讯号。
语言解码能力-左侧额下回(布落卡区)额上回(维尼克区)。
语言映射能力-顶叶
记忆与联想能力-海马体、额叶
诸如此类,阅读对小孩的大脑发育是很好的训练。
大脑可塑性在12岁以前最显著,是最适合培养各式技能的黄金时期。
这种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却被用来看短影音,把大脑变得跟黑猩猩一样,然后还很得意的说
这是未来AI世代的趋势。
会这样说的人不是坏就是笨。
有点责任感的父母,都会尽量让小孩远离手机。
如果真的读不了书,学外语、学音乐、拼拼图、组模型、玩乐高、玩桌游、学运动都远优
于看手机,都是对大脑很好的活动。
尤其过年看到亲友的小孩真的感触良多。
放下手机,多陪孩子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