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安史之乱为何在历史课只有一笔带过?

楼主: bulden (bulden)   2025-01-10 18:31:18
※ 引述《kauosong (如何一少年,匆匆已白头)》之铭言:
: 唐朝的建国基础
: 1.府兵制
: 2.均田制
: 长安十二时辰就带到 唐玄宗 安史之乱之前的乱象
基本上你搞乱了!
直接影响安史之乱的,是募兵制,而不是府兵制。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来征集管理军队,但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但随着唐朝中期之后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
加上腐败日益严重,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因此无人愿当府兵。
到了唐玄宗时期,基本上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己经无兵可交了。
所以朝庭改府兵为募兵。
而长安十二时辰的张小敬就自己说,他是第一批募的兵(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
: 唐朝的军人 中央已经无力管制照顾
: 中央军主角跟战友退伍后 面对均田制崩坏
均田制的崩坏是在武周时期就完全如同虚设了,主要在初唐时期,因为天下大乱,让新的
农民转变成了新兴地主阶级,而地主当久了,在旧社会就容易形成土地兼并。
唐代的均田制和过往朝代不同,他只有男丁才能参与均田,妇女不行(除了寡妻妾可得分
田三十亩),加上后来人口日众,然后比之前朝授田得晚,还田得早,所以田地被越分越
少。家族为了让自己的土地能够持续分下去,所以间接造成一些富有的农民开始新一轮
的土地兼并。
: 士族 兼并土地 他们不是妻离子散就是家里被豪族兼并
基本上参与土地兼并的不是士族,主要是开国的皇室、贵族、官僚和开国后的土地。
均田制让国家的土地转移到私手手中,就是永业田的设置。
原本十之八九,在原户死后要还给国家,然后剩下的2成永业田,但是一个男丁最多给
20亩,而且不得买卖,农民死后就还给国家。
理论上这种制度,就是用来防止土地兼并的。但是因为授田有定制,所以到了周武朝时
国家回收的土地己经不够拿出来分的,而且其漏洞是官僚地主和皇室宗室掌握了国家大
量的私有土地,一直到唐宗建中元年施行两税法,才让均田制退出历史舞。
真正造成唐朝土地集中的,是租庸调+均田。
: 只能投靠地方势力当府兵或是像主角张小敬在长安当城管。
府兵是兵农合一,每年两个月要服役,其它的时间就是回到原地进行农地生产。
所以基本上,如果是传统的府兵,平时是要耕田的。
张小敬是一般的平民参与了募兵,这反而变向的容许地方蕃镇自建武装,久了变成募兵成
了地方节度使的兵力来源。
理论上,早在周武时期,府兵制早就崩坏了,但是编制还在,所以张小敬才会说自己是
折冲府第八团。
: 地方府兵的待遇与装备比中央军还好
: 均田制崩坏 :因为大官财团兼并土地 政府也因为没钱
: 没再调查户口 这些流民 变成政府的隐忧
: 戏里的科技宅徐敬 就钻研造纸术精进
: 要让纸降价 让地方官员调查户口可以降低成本
: 唐玄宗 当时已经职业倦怠了 只想退休跟杨贵妃游山玩水 无心政治
理论上应该不是这样!
这是传统中国政治的形成,就是以相为盾,而皇帝无为,垂拱而治。
但是唐玄宗更深的用意,应该是藉著起用李林甫,达成军事改革,来打压太子党的力量。
基本上,在唐玄宗时期的开元之治,是延续周武后而来的。
主要是靠着宇文融在清扫周武势力后,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和藉外土地,增加了税收和兵力
来源。
基本上长安十二时辰的背景,是介于开(元)天(宝)之间,张九龄被排挤,而李林甫主政。
原则上还是中央权势之争,主要还是皇帝和太子之间的争斗。
但是安史之乱的起因,不是来于土地兼并和府兵制的败坏。
而是唐玄宗起用了外族将领,造成这些蕃镇的互斗,进而形成全国性的动乱。
全起用外族将领,应该是李林甫想靠着募兵制,来形成军事专业化,用以制衡回纥和后突
厥,但是反而加强了各方节度使的军事力,这才是安史之乱的远因。
: 总总原因 就这样埋下引爆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