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关于“台湾有事”的修辞──专访许仁硕: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4-10-11 00:22:59
1.媒体来源:《报导者》
2.记者署名:
文字:张镇宏
摄影:陈晓威
核稿:李雪莉
责任编辑:张诗芸
3.完整新闻标题:
关于“台湾有事”的修辞──专访许仁硕:台日公民社会如何解决反战分歧?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mgur.com/JxhM8Uj
2015年8月30日,抗议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安全保障有关法案(安保法案)”的民
众,在东京国会外举著反战标语牌高喊口号。20天后,日本参议院通过安保法案,解禁集
体自卫权,在二战后结束70年后首次允许派兵海外,支援美国及其他盟友。(摄影/
Thomas Peter/REUTERS/达志影像)
▁▁▁▁▁▁▁▁▁▁▁▁▁▁▁▁▁▁▁▁▁▁▁▁▁▁▁▁▁▁▁▁▁▁▁▁▁▁▁
2024年9月25日,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次派出护卫舰“涟号”穿越台湾海峡,行使航行自由
权。同时,曾于今夏访台并多次谈及“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两位日本政治人物──石破
茂当上了新一任首相,而前首相野田佳彦则重新成为日本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的党魁。
一时间,台湾再次成为日本国防战略的核心议题。
但除了军事与国际政治,日本也非常关注台湾人权与公民社会发展,像是日本大报《朝日
新闻》就特别为台湾的的死刑释宪案发出社论,感叹日本也应“效仿台湾,深入讨论死刑
制度的合理性与存废问题”。
长年在台日学界、媒体、跨国公民运动与人权倡议中跨界搭桥的北海道大学传媒研究院助
理教授许仁硕认为,台湾的国际沟通管道愈多元、愈进步,台湾的国际空间与生存安全性
就愈高。但当日本逐渐对等看待台湾之际,我们又该如何从人权与公民社会的角度,扩大
和日本社会──尤其是与对“台湾有事”存疑的日本反战运动──对台海安全与历史和解
进行关键对话?
▁▁▁▁▁▁▁▁▁▁▁▁▁▁▁▁▁▁▁▁▁▁▁▁▁▁▁▁▁▁▁▁▁▁▁▁▁▁▁
越战时期,日本的反安保抗争曾与国际反战运动结合,他们曾在羽田机场与警方大规模冲
突,让出访南越的首相佐藤荣作难堪、瘫痪新宿车站,干扰越战物资调度,更多次示威包
围美军基地,并在机场外焚烧轮胎、施放风筝与气球,试图阻止美军轰炸机起飞。
1972年8月,位于神奈川县的驻日美军后勤重镇──相模补给总库,这座越战期间负责维
修美军和南越战车的基地,更遭数千名日本反战示威者包围超过100天。这场被称为“战
车斗争”的大规模反战行动,成功号召了反安保抗争、反战运动、学运青年、环保团体与
一般市民群起响应,他们不仅组成“人链”封锁基地联外交通,更以肉身拦截运载战车的
拖板车,劝说日本司机们不要再替美军将杀人机器送往越南。
虽然战车斗争的结局,是日本政府出动镇暴警察与水砲车强行清场,不过相模补给总库恢
复战车运送的两个月后,美国和北越就签署了《巴黎和平协约》,让美军在1973年3月从
越南战场撤军。但越战的军事冲突并未因此停止,直到1975年4月30日,北越大军南下攻
陷西贡,南越政权灭亡,越战才自此结束。
在日本的反越战示威中,曾经有一句响亮的抗争口号:“我们绝不成为美国战争的共谋者
。”这句话不仅浓缩了日本战后左翼的意识形态原则,也是日本和平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
反战标语之一。然而,随着台海局势的紧张升温,这句反战口号如今却经常出现在日本对
“台湾有事”的辩论里。
对于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传媒研究院任教的台湾学者许仁硕来说,日本的反战运动与“台湾
有事”辩论,不仅与自己的学术专业重叠,也是他与日本公民团体与社会运动交流10年以
来的亲身经验。
37岁的许仁硕,在台湾与日本媒体之间是很特别的“跨界学者”。他主要参与人权运动,
曾是2008年野草莓运动的发言人,目前则担任台湾人权促进会的执行委员。自2013年负笈
北海道大学以来,许仁硕开始研究日本的社会运动与治安体系,博士论文更锁定了日本警
政系统内,专门负责政治侦防任务、应对国安威胁──包括外国间谍活动及国内社会运动
监控的“公安警察”。而1960年代的日本反战与反安保抗争,正是日本警察与学运世代在
街头冲突与舆论斗争的最高峰时期。
在专业研究之外,许仁硕还拥有同世代人中不多见的台日媒体经验。许仁硕目前在北海道
大学教授公共新闻学,他曾经担任过日本《北海道新闻》的驻台采访助理,自2014年太阳
花运动掀起的公民记者与公共书写浪潮开始,就稳定在台湾媒体发表评论,并受邀在日本
大报《朝日新闻》旗下的数位论坛“论座”撰文,是少数能就台日公民社会与政治时事,
为两国媒体间担当“认识桥梁”的枢纽。
除了研究与媒体写作以外,许仁硕也一直参与着台日之间的公民社会交流,从北海道强制
劳动的遗骨挖掘、访问白色恐怖时期日本人权团体对台湾在白恐时期的海外救援、东亚各
国的历史课纲讨论、跨国反战和平运动的对话交流,乃至和日台学者共同推动的认识台湾
计画,许仁硕也参与其中──但正因积极于公民社会的交流互动,许仁硕才会对当前台日
双方的“台湾有事”认知落差、特别是日本反战论述和台湾社会的相互误解感到忧虑。
随着东亚局势日益紧张,许仁硕不断思索:如果有一天中国真的对台湾发动战争,拥有深
厚反战传统的日本舆论会如何解释与回应台湾的处境?日本公民社会是否会像冷战期间救
援台湾政治犯一样,将台湾的安全危机视为守护亚洲民主的道德义务?还是会将“台湾有
事”视作另一场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展开反战抗争?
https://imgur.com/JB4t5Bq
任教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传媒研究院的台湾学者许仁硕,从媒体写作到公民社会的推动,10
年间一直积极促成台日双方互动,但他也发现台日之间在“台湾有事”认知的严重落差。
(摄影/陈晓威)
以下是《报导者》与许仁硕的访谈,他分享了与日本公民社会的交流经验,并从日本媒体
、公民社会、学术研究与人权支援的角度,观察台湾在日本舆论中的形象变化,并说明我
们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沟通策略,日本在苦于应对中国威权主义和“台湾有事”讨论时,能
参考并理解台湾人的经验。
主词是美国,动词是煽动──日本反战派扭曲的“台湾有事”修辞
《报导者》(以下简称报):你最常遇到怎么样的反战运动论述?
许仁硕(以下简称许):对于当前的台海局势,日本的反战运动经常以“美国煽动的‘台
湾有事’”为论述起手式──在他们的理解中,“台湾有事”的主词是美国,动词是煽动
,意指日美同盟与中国即将在“台湾这个地方”展开对抗。
在这种框架下,台湾仅仅是一个背景地名,台湾的政治主体性并未被看见,台湾人真正的
想法与愿望也不在他们的讨论范围内。另外也有些人虽然承认台湾是一个政治实体,拥有
领导人、军队和人民,但认为小国在国际政治中缺乏能动性,不过是一枚棋子,没有能力
主宰自己的命运,只会随大国起舞。于是,台海紧张局势都被简化为“美国在背后煽动”
的结果,讨论也总是回到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传统路线。
但这种说法不仅存在于日本的反战团体,在国际反战论述中也是常见的主流观点。对于日
本的反战团体来说,他们对日美关系及日本右翼的论述路线已经非常熟悉,因为这是日本
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持续至今的内政矛盾。相比之下,他们对中国威胁的理解相对较少,
毕竟连在2021年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安倍晋三,在2020年首相任内,都还预
计邀请习近平以国宾身分访日。因此,对台湾人来说,中国的文攻武吓已经是几十年的老
问题,但在日本社会的讨论中,这个议题却像是这两、三年突然从天而降,双方对于中国
威胁的“现实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就台湾人的立场而言,听到这些说法当然令人不舒服,但日本的实际状况就是如此。在日
本,左翼与传统反战运动依然拥有相当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如果台湾不希望被误解、被错
误代言,甚至让中共见缝插针抢走话语权,我们就有必要理解这种“没有台湾人为主体的
‘台湾有事’”论述背后的脉络,才有机会建立信任、破解彼此的误解,毕竟这直接关系
到台湾的生存与安全。
从“被北京边缘化”转为“值得学习对象”──日本媒体的台湾再发现
https://imgur.com/TXI8CFn
2024年2月14日,台积电旗下日本先进半导体制造公司(JASM)位于熊本县菊地区菊代的
新半导体工厂全景。台积电熊本厂开幕,对日本社会带来“黑船来航”般巨大冲击。(摄
影/Philip FONG/AFP)
报:你在北海道大学的传播媒体研究院任教,且长期与台湾和日本媒体互动,你会如何解
释日本对台湾的陌生感?
许:长期以来,台湾在日本人的世界观中仿佛是一个真空地带。虽然日本人可能经常来台
湾观光、做生意,或者在生活中遇到台湾游客与同事,但对“台湾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国
家”的认识却相当模糊。
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台湾长期被国际社会孤立,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日
本国内对台湾的关注确实很少。例如,日本的历史课本会提及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但
对于日本统治台湾这段历史──尽管时间更长──通常只是一笔带过,甚至根本没教,更
遑论战后台湾。因此,大部分日本人并没有机会透过教育建立对台湾的理解。
日本媒体对台湾的报导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曾对日本媒
体设下“一个中国”的采访条件──日本媒体若要派驻记者到中国,就必须在北京设立总
局并关闭在台北的支局。当时,日本还没与中华民国断交,但包括《NHK》、《朝日新闻
》和《读卖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都接受了中国的要求,撤收台北分部。只有立场偏向保
守右翼的《产经新闻》不配合,所以在1967年被中国驱逐出境。
矛盾的是,冷战期间唯一保留台北支局的《产经新闻》,虽然与台湾政治保持着密切联系
,至今也是报导台湾最频繁的日本媒体之一;然而,在日本主流媒体中,《产经新闻》的
立场最为右翼,透过其政治观点所描绘的台湾,也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长此以往,反而
使冷战期间的日本舆论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以为“台湾就是和《产经新闻》一样保守的
右翼国家”。
尽管中国已在1998年取消了对日媒开设台北支局的禁令,但“有北京就没台北”的后遗症
至今仍影响着日本新闻界。长期下来,日本媒体对台湾的报导仍习惯从北京视角出发,许
多记者也只有在台湾总统大选时,才有办法从中国或香港快闪来台,例如我在台湾为《北
海道新闻》工作时,名片上印的还是“北海道新闻北京支局”,即便我一次也没去过北京
支局。这不仅难以形成对台湾的长期观察与深入见解,报导角度也容易陷入“唯有两岸关
系”的窠臼,将台湾视为中国议题的附属角色。如果台湾有与中国政府立场不同之处,就
算中国官方没开口,许多日本媒体都会加一句“中国势必反弹”,代表他们报导台湾时,
仍总是时时想着中国官方会怎么看。
虽然这种情况不仅限于日本媒体,美国及其他国际媒体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对于与台湾历
史渊源深厚、且在亚洲各区域报导上投入大量心力的日本来说,这段新闻关注相对空白的
时期,无疑是相当可惜的。以《每日新闻》东亚线资深记者铃木英生为例,近年来他对台
湾议题投入了相当多的关注,但他也曾在记者专栏中感叹:自己书柜里有数百本关于韩国
、冲绳的专书,关于台湾的书籍却寥寥可数,常光顾的书店也是如此。这让他感到震惊与
惭愧,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对东亚非常熟悉,却未曾意识到日本的新闻视角长期忽略了台
湾。
不过自2011年以来,日本新闻看待台湾社会的方式已出现很大的变化,主要有4个关键转
折点。首先是2011年三一一东日本大震灾后,台湾的大力赈灾让日本看见了一个“亲日的
台湾”。其次是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让世界发现了台湾的政治主体性。第三是2020年
COVID-19疫情爆发,台湾的防疫成效与数位化成果,成为日本舆论对比自家政府混乱应对
的典范,使台湾从“亲日的后进国家”变成“值得日本学习的对象”。最后,则是2024年
台积电熊本厂开幕,对日本政府、社会、产业界和舆论更带来如同“黑船来航”般的巨大
冲击。
近年来,不少日本书店开始增加与台湾有关的书籍。书架上的分类包括“台湾─历史”、
“台湾─政治”,甚至还有“台湾─唐凤”──没错,唐凤自己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分
类。这不仅是因为她的专业背景和经历投射了日本在数位转型上的焦虑,更显示出台湾的
国际形象和能见度,在日本舆论中确实正发生显著改变。
原是人权避风港的日本学界,怎么回应中国威权迫害的进逼?
https://imgur.com/gXZNUCe
1989年6月4日当天,日本东京街头上群众聚集声援北京学生,高举旗帜标语:“邓小平,
学全斗焕(韩国军事强人,1980~1988年统治韩国)回乡下去吧!”(摄影/Junji
KUROKAWA/AFP)
报:中国政府的威权主义日益恶化,从香港反送中、新疆再教育营,到日本任教的教授“
在中国失踪”的消息,这些事件对日本反战团体的“台湾有事”讨论有否影响?日本学界
和公民社会又作何反应?
许:有一个前提必须事先说明:日本学界与公民社会中,仍然有人很努力在救援中国、香
港与新疆的政治受害者。但整体而言,他们属于少数派。不过许多日本学者确实会因安全
考量而不再进入中国做研究。
面对香港反送中运动和新疆再教育营等事件,按理说,日本左翼作为国际主义者,应该积
极回应,并将这些问题纳入全球反威权主义的框架中。但仍有不少人选择保持沉默,甚至
提出“不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回避中国人权迫害的事实。
这背后的原因涉及几个层次。首先,这些事件无法融入“反美帝”的政治框架。日本的战
后经验与左翼的意识形态传统,使他们过度聚焦反美议题,至于不符合这一框架的问题,
他们则选择排除回避。特别是在维吾尔问题上,不少老一辈的日本意见领袖仍为中国辩护
,声称新疆再教育营是“美国煽动”的反中叙事──这种现象不仅在日本学界和媒体圈时
常出现,套路化的论述句型,更常被沿用在“台湾有事”的讨论中。
但在过去,日本的社会运动与公民组织曾是整个亚洲人权倡议的枢纽与庇护所。经历过反
安保、反越战抗争的日本战后学运世代,不仅对日本政治与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
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思想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此外,日本作为冷战期间亚洲极少数的
民主社会,在台湾、韩国仍处于威权统治时,两国的政治异见者常将日本视为避风港。日
本更曾是东亚政治犯救援的行动中心,像韩国的金大中绑架案、台湾的美丽岛事件等重大
事件,都曾有日本公民团体冒着极大的个人安全风险,大力支援台韩的民主运动。
在当年的这些公民力量中,日本学界的行动力尤其突出。过去,日本的大学普遍认为:学
校应负起责任保护那些被迫害的学生或老师,至少要设法帮助他们获得合法身分,让他们
能继续留在日本,或保留一个让日本公民社会展开救援行动的理由。
例如,台独运动的领袖许世楷,早年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时被国民党政府列入黑名单,差
点被日本政府遣返回台湾入狱。当时,许世楷向他的指导教授我妻荣告别:“老师,我的
论文只能写到这里,因为明天我可能就要被遣返了。”我妻荣却又惊又怒地回应:“开什
么玩笑!”立刻动用所有人脉救援许世楷,帮助他渡过政治迫害的危机。
但2023年,一名在日本留学的香港女学生,因被举报旅日期间在网上发表港独标语,返回
香港探亲时被香港警察以《港版国安法》控罪逮捕。然而,她就读的大学却表示“涉及刑
事犯罪的学生可能被退学”,不愿处理其中的政治迫害问题,也未见该校系的教师有所表
示。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教师身上。北海道教育大学的中国籍教授袁克勤旅居日本超过30年,
但在2019年5月回中国奔丧时失踪,后来传出被中国政府以间谍罪名入狱。他的同事和北
海道学界的朋友四处奔走救援,但袁克勤任职20多年的北海道教育大学,却在其失踪期间
“代为”办理届龄退休手续,并表示“退休教授的去向与学校无关”。
如今,一旦有老师或学生被捕,校方的反应往往是迅速切割,撇清所有关系──这不仅显
示出日本学界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骨,也反映了日本公民社会力量的衰退。
历史伤痛不应成为对话障碍,而是促进对话的基础
https://imgur.com/cpKGBCg
2022年6月23日,冲绳岛战役结束77周年,人们参观冲绳丝满市的和平纪念公园纪念碑。
纪念碑上刻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美军队在战斗时牺牲的20万多人的名字。(摄影/
Kyodo News via Getty Images)
报:日本的反战运动有其现实背景,尤其是冲绳,承受着战争创伤和美军基地的压力。在
双方生存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你会如何开启或面对与冲绳立场的“台湾有事”对话?
许:我首先想到已故的冲绳县知事翁长雄志。2018年在任内病逝的翁长雄志,是冲绳反基
地运动中非常具有号召力和代表性的政治领袖。他原本是自民党议员,与台湾的关系也一
直非常密切。后来,当他因为基地问题退党时,曾反问昔日的保守派同志:
守护安全固然重要,但恣意践踏基地所在地的民意,让日美同盟在冲绳失去民心,真的能
发挥大家期待的国防效果吗?
随着中国对台湾的侵略姿态日益加剧,相关各方──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无论是在台湾
、日本、韩国或冲绳──都显现出日益急躁的迹象。台湾自然因中国的军事威胁而感到压
力,而冲绳的公民团体则因日本和美国的军事政策愈发紧张,甚至只要政策涉及台湾,反
战人士便容易焦虑地联想到:“这是否又与‘台湾有事’的作战计画有关?”
但要在日本推动台湾议题,就必须面对其独特的本地政治环境,而我们所选择的论述路线
,也将决定这个倡议能否在日本社会获得共鸣。更何况日本是一个稳定且相对保守、封闭
的社会,因此任何对话都必须以“建立沟通信任感”为起点,不可能一步登天或立刻取得
共识。
在日本讨论台湾议题时,我的第一个沟通策略是“尊重彼此的伤痛”,历史的伤痛不应成
为对话障碍,而应是促进对话的基础。台湾人常说:“中国给我们带来了伤痛,我们长期
承受压迫。”而冲绳人则说:“美国和日美同盟带给我们极大伤痛,冲绳战争的牺牲至今
未止。”但双方表达伤痛后,最直观的结论却经常陷入对立──一方希望“联美抗中”,
另一方则至少是“抗美”。
尤其是冲绳,他们的伤痛极为深重。无论是四分之一人口死于冲绳战役,还是近80年来美
军基地的持续压迫,这些伤痛让他们极力主张战争不应该发生,美国和军队都是不可信的
。但这样的论点有时会无意中否定台湾所感受到的中国威胁。
包括我在内,不少想法相同的朋友在众多场合,例如我所参与的国际和平运动网络“和平
之海”,常有机会与冲绳、济州岛等地的和平运动者对话。我们经常会提到中国在人权问
题上的纪录,如天安门事件、新疆再教育营和香港,并说明台湾人经历了白色恐怖和二二
八事件的伤痛,绝不愿再回到威权统治的心情。这样的对话,往往成为开启反思的契机,
有许多朋友因此开始阅读有关台湾的书籍,或是到台湾来参观人权博物馆、二二八纪念馆
,试图多认识台湾。但随着台海情势日渐紧张,也会出现一些“那你知道有多少平民死在
冲绳战吗?再痛苦也不会比战争更悲惨”、“战争的责任还是在美国帝国主义”、“被占
领至少不会有战争”之类的反驳。
这种“比惨”反映了战争对人们心态的影响。在战争心态下,人们容易陷入二元对立,从
而失去对彼此伤痛的理解与共感能力。若反战运动者把自己定位为“反美帝战争”的一员
,认定倾听台湾的历史伤痛,可能会有利于“美帝”时,那就会捂上耳朵。另一方面,也
可以看到许多人在“抗中”逻辑下,将冲绳人对日美政府的不满,视为“亲中”、“中国
渗透”的产物,这也是对冲绳的历史伤痛视而不见。双方看似立场迥异,内在的战争心态
却是共通的。
然而,台湾当前的首要任务应是集结可能的盟友,而非制造更多的敌人。因此,面对矛盾
或经验挑战时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建立信任,让对方相信我们是真心交流,从历史伤痛中找
到共通点。
第二个策略是“说明不得已”。以台湾的统独民调为例,台湾人面对的两种民调问法:一
种是“你希望台湾统一、独立还是维持现状?”这隐含了中国可能攻打台湾的前提,所以
每次结果都是压倒性的维持现状;但如果提问设定是“中国不会对台湾动武”,认同独立
的民意则显著多数,这反映出台湾人最典型的“不得已”现实。
但外国观点通常只看到民调数字,却不理解背后的无奈和压力。就像冲绳人无奈于美军基
地问题无解,只能多向中央争取补助;或者是与那国岛的居民虽不情愿美军基地建设,却
还是因为人口与经济问题不得不妥协。若我们能清楚解释这些“不得已”,并探讨如何减
少无奈的选择,就有机会进一步打开国际的对话空间,因为它能让对方更容易理解我们面
对的现实压力,也能促进更深层的交流和讨论。
国际反战运动者容易站在“完美受害者”的立场抗议美军基地,但许多人也会忽略自己是
在各自主权国家的保护下,并不像台湾正面临更加直接且无援的生存威胁。然而台湾的现
状在某种程度上受益于美国在东亚很强的军事存在感,如果没有这种军事平衡,台湾可能
早已失去主权,这也是台湾不得已的现实。
从一箱人骨开始的公民交流:北海道经验能给台湾哪些启示?
https://imgur.com/xObugbi
2018年暑假,“东亚公民网络”在屏东的礼纳里部落举办东亚共同工作坊,营队成员来自
台日韩三国。(照片提供/许仁硕)
报:你所在的北海道是离台湾最远的日本。在你的公民交流经验中,曾遇到哪些困难?台
湾在推动与日本的公民对话时,可以具体采取哪些行动?
许:2013年10月,我第一次参与北海道的公民团体活动。当时我对日本的社运、公民社会
,甚至北海道都还不太了解,只是因为在台湾参与社运,想认识不同地方的人权议题,便
被辗转介绍过去。他们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抱来一整箱无名死者的骨头,让我和他们
一起进行分类整理。
这批无名的遗骨,来自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期间,日本政府在北海道推行殖民政策时,数
万名因强制劳动而死亡的底层工人。他们有的是囚犯,但更多是从日本各地,甚至是从中
国和朝鲜殖民地被拐骗来的劳工。在极度不人道的工作条件下,他们被迫劳动至死,甚至
遭到虐待致死,遗体被草草埋在机场、矿坑、水利工程旁的乱葬岗里。于是从1970年代开
始,这些遗骨才慢慢因北海道公民团体的努力被挖掘出来。
最初,只有少数地方文史工作者参与这项遗骨挖掘行动,但随着遗骨数量增加和资料比对
,发现其中有不少来自朝鲜的劳工;他们与在日韩国人社团联系,找到韩国公民团体合作
,比对资料后确认了一部分遗骨的亲属身分。这促使各方将国际交流进一步常态化,并在
北海道成立了“东亚公民网络”(东アジア市民ネットワーク),定期在日本、韩国──
在我加入之后,加上了台湾──之间举办跨国工作坊。于是,这样一个最初看似边缘的公
民议题,最终引发了连锁效应,发展成为一个让各国都有共鸣且愿意合作的国际平台,更
在2015年左右促成日韩跨国合作,将这些遗骨带回韩国安葬。
只是,公民社会的跨国交流,并不是有心意就够了。在与许多不同组织往来的经验当中,
也遇过因为中国代表的施压,要求主办方禁止台湾代表团接受媒体采访、禁止在活动中“
主张台独”、甚至应把台湾交流团纳入“中国”的一部分;或是日韩公民团体因为陌生,
而对于赴台交流意兴阑珊。这些经历当下都让我觉得很痛苦,但也是很俗套地──你必须
从挫折与碰撞中才能找到与别人产生共鸣的方式。
https://imgur.com/dBggAqv
2020年10月24日,许仁硕参加北海道笹之墓标展示馆的秋季追悼仪式,展示馆前两侧的纪
念碑上刻着牺牲者的姓名。(照片提供/许仁硕)
而北海道虽然和台湾距离遥远,当地对台海局势的危机感并不强,但北海道的爱努人原住
民权利议题,与台湾的经验有很强的连结性。再加上送返遗骨时与韩国建立的人脉,以及
日本对战争历史与和平教育的讨论经常与冲绳经验相关,这些人权议题的交织反而能突破
地理限制,将台湾经验融入其中。
这几年,日本公民社会在观察台湾的太阳花运动和青鸟运动时,经常对台湾公民社会的活
力和行动经验充满羡慕;这促进了新一波的台日交流,也增强了日本对理解台湾的兴趣。
台湾有潜力成为亚洲公民社会的连结枢纽,正如日本曾经是东亚人权救援的灯塔一样──
因为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能只依赖“台湾有事”的危机感来推动,而是展现更
应该受世界尊重的关键价值。
像是2024年3月,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左翼律师组织“自由法曹团”就特别来台湾参访。
这个老牌人权律师团一向捍卫日本和平宪法,强烈反对扩张军备和修改宪法第九条的放弃
战争条款。此次访台的目的,是了解台湾社会对“台湾有事”议题的看法,包括对军事扩
张、民主人权、中国威胁及日本应对台海局势的立场。
成立于1921年的自由法曹团,和台湾原本颇有渊源。日治时期,该组织曾多次从日本本土
派遣义务律师来台,为被总督府压迫的台湾农民运动、劳工运动及社会请愿运动等辩护。
但战后这种联系中断,他们自此与台湾的司法、人权和政治长期脱节。
出发前,自由法曹团特别邀我作行前演讲,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台湾。起初,这些人权律
师或许带着一种自负,认为日本是亚洲人权运动的领导者,并对台湾抱持某种怀疑态度。
他们原本希望确认日本左翼的反战论述的正确性──即“台湾有事”是美国和日本右翼煽
动的结果──但在通过访问台湾人权团体、学者,以及参观威权历史与转型正义进展之后
,他们惊讶地发现:台湾的人权运动比他们想像中更为活跃,有些方面甚至领先日本。这
也动摇了他们对“台湾有事”的看法。
在参访报告中,自由法曹团的代表强调,这次深入交流让他们开始理解台湾所面临的国际
困难,并意识到日本传统的和平论述,很难套用在台湾的现实处境,因此迫切需要反思并
与时俱进。他们特别记录了一句在台湾深有感触的心得:
`
“要实现和平,尤其是永久和平,需要大家的合作──但这个‘大家’,不应只考虑大国
的立场。”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转载媒体:
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yuji-interview-hsu-jenshuo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