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唐朝时中原讲台语根本是唬烂的吧?

楼主: OrcDaGG (Orc)   2024-07-08 13:15:12
说到这个
闽南人不只痴迷汉文化正统
还会编造祖先
刚好有个youtube影片在讲这个
以下复制贴上
闽南人最爱说自己汉人正统,这不是现代才开始的
说道瞎掰祖先,闽南人是历史惯犯
唐宋以后,闽南人不断被抓包、被揭发
不怕,再继续骗
脸皮比城墙还厚
这个去问历史学者都知道
是说哪个历史学者会没事得罪你
该讲的都写成论文,也没人会去看
在历史上最爱瞎掰祖源的高峰期是什么时候?就是唐朝(从皇室带头说谎 互不揭穿的时代)
唐朝才刚结束一段将近四百年的乱世(瞎掰很容易死无对证)
那时天下太平,南方也开始繁荣
多族融合,什么人都凑在一起
这就形成一个奇妙的社会
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
人跟人除了比有钱,还能比什么?就是比谁家比较出名
代表人物有韩愈,开口就强调自己是望族(这种炫耀家世的风气始于六朝,唐代更严重)
(韩愈自称自己郡望昌黎,其实籍贯是河南河阳)
整个唐朝都陷入这种家族尊严、血统纯正的迷思,每个人都想强调自己是汉人正宗
到唐朝了还有人自称是“汉”
这种“痴汉”不是现在台湾才有的
这种爱慕虚荣的风气,就在唐朝之前的乱世成形
唐朝人喜欢攀比,拿不出什么可以比,就瞎掰一个
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每个人都吃这套
之前有聊过,为什么唐朝很多人姓李
唐朝之前有将近四百年的乱世
不管瞎掰什么都容易死无对证
现在很多瞎掰的族谱和文献,大部份源自唐朝
乱编族谱和祖宗纪录,在唐朝已经严重到,唐朝的历史学家提出警告
(唐 史通 刘知几
郡国之记,普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世族
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乎。)
明清时代的地方志,还是朝廷介入官方撰写的
在唐朝,就是文人的私人创作
唐朝初年,地方传说已经乱七八糟
很多地方志都把传闻当事实记录
在近代学术研究和考古纪录提出更多证据前
史册的交叉比对就变得至关重要
怎么比对?我现在讲就有点事后诸葛,因为学术论证、考古纪录早就出来了
古代人喜欢吹捧自己的家族、自己的故乡
像这种针对性很强的,只写泉州的
(唐 十道志
泉州......东晋南渡,衣冠士族都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晋安郡)
就贵族逃难唯一指定,逃难都没有不小心跑到隔壁的
(闽中记、闽川名士传、福州图经、建州图经、龙溪县图,都没纪录)
都没有,只有泉州,这种就很可疑
逃难基本上是无向性,说集中只去一个地方就不合理
而且晋安郡在西晋就设立了,唐朝时已废
这种唬烂的纪录,很容易和史实对不起来
这段古文是唐朝纪录的,虽然晋安郡是在泉州这里没错
不过唐朝时说的泉州和现在说的泉州位置不一样喔
之前有讲过,汉武帝把闽越人赶到江淮
一堆人逃回福建,不得不设立冶县管理
(宋书 州郡二
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至江、淮间,虚其地。
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
冶县就在今天福州的位置
唐朝在说的泉州在哪里?你猜到了吗?就在福州,也就是冶县
(闽越人汉化大本营,当时的泉州叫做武荣州)
这边先报个结论
泉州是唬烂的大户
顺着事件因果,这部分集中后面一起讲
所以这里说的泉州不是现在的泉州
是现在的福州,也是汉朝冶县的所在地
冶县从西汉就住满汉化的闽越人
你现在有稍微感受到唬烂有多扯了吗
不管古代还是现在,要注意的是不小心纪录道错误资讯,不代表这个史册是不对的
被判断是乱写的史册,基本上是非常严重的
比方说这几本
(宋 容斋随笔 洪迈
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世族志》,今已亡其本。
《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韵谱》尤为可笑
俗闻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天元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
兴华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皆可毁。)
自唐朝传下来的地方传闻实在太失控了
宋朝翰林学士直接骂谬误可笑
这几本则说可以直接毁掉
唐朝是一个从皇室带头浮夸的年代
这些还不包含一般民间族谱
民间族谱的唬烂则更夸张
这些乱七八糟的纪录,就有污染到一些地方文献
有引用的就全都中标
研究文献,证实和证伪是一样重要
唐掰滚滚,后掰推前掰
瞎掰的最严重的是在宋朝,最浮夸在明朝,最失控在清朝
真的有在研究历史的学者都知道
南方人的族谱一大堆都是瞎掰的
这是连西方学者都知道的事
这就丢脸丢到国外
重点是,这些瞎掰的祖谱,最多、最严重的在闽南
你说闽南人丢不丢脸
闽南人爱慕虚荣、瞎掰族谱
不但学术认证,还被历史见证
被质疑的最惨的,就是树大招风的陈氏家谱
人事时地物完全时空错乱
把三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凑成父子兄弟
(陈寔,颍川许人也。......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后为都亭佐)
(陈蕃,汝南平舆人)
(陈翔,汝南劭陵人)
这一切就是要把开漳圣王陈元光说成是他的后代
所以我不算在讲别人
这里就事论事,有啥说啥
古代姓陈的很多,瞎掰也没互相讲好
所以每一本族谱写的都不一样
不仅互相矛盾,还互相反证
综览陈氏家谱的每个版本
从第四代到第八代,记载了很多汉唐名人
但没一个能连成一线
往上连不到陈寔,往下连不到陈元光
乱倒不是一集可以说得清楚
陈元光是陈氏家族的历史骄傲
所以所有的瞎掰都绕着他走
就连不姓陈的也一起来沾光
好比说丁氏家谱(白石丁氏古谱 记载祖先丁儒助陈元光平蛮立功)
说祖先有跟着陈元光去平乱
但是学者考据丁儒是宋朝人,陈元光是唐朝人
不仅如此,他说的那场战役还被质疑是无中生有
打枪这个虚拟战役的论文,可说是热门题目
学者确定陈元光有参加过一场战役
不过对照传说版本,和史实出现至少两处矛盾
重点是,说到这场战役
取得这么浩瀚的胜利,这么美好的功勋,这么灿烂的英雄事蹟
只出现在地方人家的族谱里
两本唐书都没记载
陈元光从来没有出现在唐朝正史里
陈元光唯一一次出现在唐朝史籍里
是在一本很像在写小说的书里
(唐 朝野佥载)
书里也讲他是领南首领,不是唐朝编制的将军
不过这本书的风格太猎奇,公信力也受人质疑
到底陈元光是四品将军,还是地方首领
他是扬威府的将军,还是闽帅?
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我认为闽帅才是真的
怎么说
陈元光若真是一名四品将军,怎么可能让一个六品不到的小司马差遣
(明 广东通志
琔受命专征,惟事招怼。乃令元光击降潮州盗)
是令喔,叫你去喔,在战场前县,这样以下犯上耶
跨州越级去指挥将军耶
令喔,下令喔,这个小司马是打算连命都不要了是吗?
你不要说陈元光很亲民,都没有架子。是在战场前线耶,我们说的是唐朝
陈元光的故事大部分是杜撰跟瞎掰的
所以跟史实对不起来
这就导致陈元光是哪里人,就各自表述
甚至还疑似变成统战的舞台
所以我没打算讨论这件事
我们回到最早的主题:闽南人集体瞎掰族谱,还越掰越夸张
掰到后来就出现了“八姓入闽”(大意:永嘉之乱有八姓贵族逃到福建)
这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所谓八姓入闽最早是在唐朝,最早只有黄、林两个姓
到唐朝晚年就变成四个姓,到宋朝就变成八个姓了
永嘉之乱真的有贵族南下避难吗?
有喔,谎言都是挂在事实上编故事
说八姓入闽前要先讲他的前身
谎言的复制和变种,某种程度来说和病毒一样
不管事几姓入闽,都是之前有个唬烂掰不下去了
当时民间流传一个非常浮夸的谎言
说闽南人的祖先是从河南过来的
所谓闽祖光州(大意:福建人祖先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
我相信很多台湾人都看过这段古文
(宋 跋方诗境叙长官迁蒲事始 方大琮
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时尚固始人)
很多人引用这句古文,告诉你台湾人来自河南
喔,是吗?
先说结论
闽南人的历史臭名就是从这里开始
这样说,如果学术界有所谓的共识
闽祖光州100%是唬烂的,这是跨时空的共识
历史上每个朝代是打枪不断
(宋郑樵 宋方大琮 宋陈振孙 元马端临 明洪受 清陈寿祺 清陈时夏)
(唐 开元录
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五姓,谓林、黄等是其裔。)
现在你们都知道网传福建空无一人三百年是唬烂的
闽越人一直都在福建
在唐朝看闽南人都还是“蛇种”,就闽越人
所以最初谣传林、黄是贵族入闽,唐朝人根本懒得里你
闽祖光州因为太唬烂,传没多久,就属于掰不下去那种
(宋 荥阳郑氏家谱 郑樵
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时尚固始人)
这段古文,最早氏郑樵帮郑家族谱写序
方大琮引用时,最初没人知道是哪里来的
郑樵族谱的序文是到明朝才被全文引用
(明朝《八闽通志》引用《家谱后序》全文,《前序》直到1962年才找到)
这时大家才知道原版是郑樵
骗人的是郑樵还是方大琮?
都不是喔
你们看这个唬烂有多离谱
你知道这段古文的原版长什么样吗?
原版就多了四个字:其实滥谬
(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时尚固始人。其实滥谬。)
删掉四个字,黑的马上变白的
方大琮引用时也有注明:其实非也
这四个字同样删掉再引用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骗子的下限
这甚至连伪史都不算
伪史至少要先有记录
闽祖光州连记录都没有,只有民间谣传
最晚的宋朝就被证实是唬烂
到现在还拿这个骗你的人,他是蠢还是坏?
闽祖光州因为瞎掰得太离谱,古代肯定被笑得很严重
所以郑樵、方大琮先后为自己的祖先找个理由跟说法
说:“当初王审知兄弟到闽南来,闽南人因为太害怕,只好撒谎说自己是河南人。”
(宋 跋方诗境叙长官迁蒲事始 方大琮
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燄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
冀其怜悯或冀其拔用)
这你相信吗?没关系啦,就一个下台阶嘛
当然他们自己也知道,另一个真实的理由
是因为瞎掰祖先会有好处
会搞到两位文人相继出来澄清缓颊
可见当时被讥笑的多严重
王氏兄弟入闽是在唐末
所以闽祖光州的谣言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闽南人瞎掰族谱,食髓知味
有尝到好处
闽南人不只要当汉人,还要当贵族
所以八姓入闽于焉而生
闽南人说八姓入闽不仅强调自己是贵族和有钱人
还强调是读书人喔
是全方位强调闽南人的质感喔
不过历史是会打脸的
你在撒谎,其他人不是都死光了
若真是东晋就八姓入闽
整个福建都是贵族、有钱人和读书人
为何一直到唐朝,福建还是地方知识水平最低的
闽诗录(清 陈衍补订)
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
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
诗教乃昌;至宋而日益盛。
福建的文风是唐末开始,靠一些流亡诗人引入,到宋朝才慢慢起来的
目前还没提到考古的部分
先提一点
考古发掘把当时福建的社会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
一直到南北朝结束
整个福建都还是当地原住民主导的社会
这跟唐朝人的观点是一样的
福建是在唐宋以后才开始有大量的外人迁入
王氏兄弟入闽还算早的
唐宋之前不是没有,但是人数非常有限
文献的记录和考古不谋而合
台湾人的幻想全部建立在八姓入闽这个谎言
这个八姓入闽有多扯,我们现在才正要讲
八姓入闽这个谣言盛传之时
当时在宋朝
唐朝末年又逢一段乱世,史籍不是原本就瞎掰,就是被毁掉
再不幸就是在宋朝被改写
保存的最完整的是地方上的族谱(因为很多是新掰的)
这就是一个悲剧
族谱的瞎掰源自唐朝
到宋朝可更加五花八门
瞎掰的曲线一直往上升级
明清时代直接变成一个职业“谱匠”
南方人的族谱开始批量盛产北方贵族
这种族谱有多离谱
我们回头看一下陈氏家谱
贵族是闽南族谱的标配,当然要请名人写序
龙图合学士朱熹当然要给面子
不过同一篇序文不只出现在陈氏家谱(义门陈氏大同宗谱)
还有周氏家谱(周氏合修宗谱)、刘氏家谱
大家都用同一篇
这是朱熹做鬼都要回来赚稿费是吗?
最搞笑的是,朱熹没做过龙图合学士
刚才提到批判瞎掰的谱牒之书,这位翰林学士洪迈,他才真正有做过龙图合学士
你有看过人作弊连错的都抄一样的吗
也有可能他们遇到黑心谱匠
南方人的族谱,一堆长这样
很多喔,讲不完喔
会做这种事的都是南方人
南方人就自卑嘛,痴心妄想要当北方贵族
尤其是闽南
重灾区是泉州
在宋朝冒出来的八姓入闽
闽南人的族谱从唐朝到宋,早就掰成一锅粥了
这次就有骗到当时的一些文人
(宋 方大琮版的八姓入闽:林、王、陈、郑、丘、黄、胡、何)
方大琮是支持八姓入闽的其中一人
不过要注意喔
方大琮的版本跟我们现在流传的不一样
因为八姓入闽的资料来源是民间传闻和地方族谱
对宋朝人来说有考据困难,所以会产生不同版本
但是我们是现代人
随着研究深入、时代进步
加上考古的确认,真相就会越来越清楚
考古的资讯已经出来很久了
https://i.imgur.com/gzQqXlo.png
针对闽南做姓氏研究的也大有人在
https://i.imgur.com/yiGeqlP.png
近30年还有学者在讲八姓入闽吗?
在网络找到一堆瞎掰的文章,有哪一篇是学者写的?
八姓入闽是假的,真的是废话都不必讲
但是既然要说了,就说清楚
我们多少吸收点知识也不错
日后看到这些痴汉,也能用专家的眼光来笑
接下来抓几个重点说明
福建的闽越人从西汉开始汉化,有汉姓
自闽越人被丢在冶县后,就非常封闭
在这个阶段,不用想福建会不会有外来人
不会有,汉朝人谁想去福建
连史书都懒得记载的地方
会来的只有逃犯吧?
这个阶段,汉朝在福建出现的汉姓,都是当地原住民汉化
福建什么时候开始有外人
等到三国时代才陆续有
三国时代就是福建又回到历史纪录的时候
孙吴的政权到南方,才开始陆续有人进入福建
三国志还有记录当时福建的闽越人
(三国志
贼帅张雅、詹彊不愿升降,反共杀升,雅称无上将军,彊称会稽太守)
孙吴下来遇到原住民反抗
都是叫你贼帅,不是叫你河洛帅
现在直接说重点喔
福建从三国时代回到历史纪录后
学者从文献归纳出闽越人汉化的姓
(文献对比,三国时代,原住民汉化的姓
张、詹、何、洪、吴、华、邹、随、黄、翁、唐、徐)
最晚到东汉前,福建的原住民有汉姓是非常普遍
这个结论和考古结果重叠度非常高
(考古发现,六朝时期,原住民汉化的姓
张、詹、何、洪、吴、华、邹、随、黄、翁、唐、徐、陈、林、蒋)
这里要注意的是,跟史册的记录相比
考古连史册没记录的小人物都找的到
能触及到的文化面也更立体
汉化不只是文字和语言
还有风俗、坟墓、社会结构
考古就是凡死过就会有痕迹
目前考古确定(六朝以前)是北方下来的,有留下来定居的
就只有三个姓:王、王(瑯琊)、陆
至于没办法确定的,也跟八姓入闽一点关系都没有
(考古无法确定文化归属的姓:方、谢、常、安、朱、刘、余、康、郭)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
虽然从出土文物无法确定
但古籍有记载方、谢是山酋
(梁书 王佥传
出为建安太守。山酋方善、谢稀聚徒依险,屡为民患。
佥潜设方略,率众平之。有诏褒美,颁示州郡。)
很显然是福建的原住民
毕竟你不是中原人士,都是等到出事了,史书上才有你的名字
我们一般人也不是没事上报纸
所以这些无法确定的,也很有可能是当地原住民
这时你可能想问,永嘉之乱逃难的人都去哪了?
什么是逃难,整个生物界从大象到蚂蚁,逃难都是鸟兽散(不会约好指定去泉州打卡)
所以只说重点
逃难的人大部分去了浙江,江西也有。进福建的路很难走,没特殊状况谁会来
即使说整个六朝,就是移民入闽人数最高峰的时候
逃难跑来福建的人数还是相当少
有留下来定居的又更少
更遑论是贵族
用常识想
自古以来,不管古今中外,贵族都是少数
却被闽南人说成福建满坑满谷都是贵族
说贵族(重要人物)那当然有
历史有记载的都是来一下又回去了
https://i.imgur.com/dD70OtQ.png
其他没有特别记载的平民百姓
南朝时也被陈世祖召回一大群
https://i.imgur.com/CzpYxeb.png
条件开这么好你不回去吗
要注意喔,被赶去江淮的闽越人都想偷偷跑回福建
这是人的天性
逃难的人都想回家
历史不外乎是人的记录
所以绝对会符合人的常识
说到常识
早在1958年,福建就发现了西汉遗址
https://i.imgur.com/j89zaZK.png
根据考古纪录来看
刚开始一般百姓都是只有名,没有姓
汉朝的民间百姓,取汉名都超级搞笑
好多姓都拿来当名字
照学者推断,这个情况,最主要是音译
这很正常,自古以来,异族取名字的状况都差不多
很多人的英文名字也直接音译
至于汉姓不是一开始每个人都有
像我要取个洋名,就叫David
不会专程再取一个外国姓
除非是要嫁人
若真有必要写姓,就用音译
现在外国人取汉姓,大部分是音译
这是外族音译很常发生的状况
这时问题来了
原住民汉化的姓,跟原本汉人的姓,有没有刚好一样的
音译多少会发生重叠
透过考古,哪个姓是北方来,哪个姓是在地的,其实不难分辨
我们总是要把这八个姓是怎么回事讲清楚
先说我个人认为最扯的
汉化是一个文化冲击
最大的冲击和反转是什么
之前有聊过
古代越人是宗族部落联盟的概念
整个南方原住民都是这个社会结构
汉化以后才有一家一族,一姓一氏的概念
所以在福建,有的姓在汉化以前
他不是一个家族,他是整个部落喔
这个部落、这个姓你猜是哪一个
就是姓黄的人
黄从三国时代就出现在南方山里
三国志
建安、鄱阳、新都三郡山民作乱,
出牧为监军使者,讨平之。
贼帅黄乱、常俱等出其部伍,以充兵役。
只要是原住民反抗都被叫做贼
古代时黄分布的很广
从湖南到福建,刚好横跨整个南岭
对有研究南方民族的人,看到这个分布会觉得很眼熟
这跟古代的“峒蛮”分布区域的重叠度是100%
这个民族在南朝、唐朝被称为“黄峒”
到明朝也有人称为黄峒
到现在广西还有黄洞瑶这个族群
广东也有个黄洞村
比较敏感的就会想到客家人
现在广东客家人姓黄的,没排第一也有第二
是的,这和客家人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说到南方人喜欢瞎掰祖先
客家人也很精彩
黄,在建安郡这哩,从三国时代就有
史册记载,常常和考古接得上轨
建安郡在晋朝也有黄的坟墓
若无意外,黄,就是建安郡世居汉化的山民
转眼到唐朝
你是无缝接轨,直接原地变成五大姓
所以文献只要不是唬烂得,跟考古都能match
事实这么打脸
福建的黄,怎么会是北方下来的贵族?
这谣言从哪跑出来的
当然是唐朝
出处是哪里?
刚才说到宋朝翰林学士在批判瞎掰的谱牒
他说最扯的就是《元和姓纂》,出处就是最诞妄的那一本,历史学上臭名昭彰
有江陵、洛阳、晋安三族,皆唐世士人新望。《元和姓纂》
先用晋安标示他是晋朝人
再说姓黄的是唐朝才开始有名的新发户
什么是作文技巧?这就是作文技巧
什么都没讲,但是全都交代了
现在知道是唬烂的,更觉得他文笔很好
所谓的泉州五大姓,八姓入闽就占了两姓了
那姓林的呢?姓林的是贵族吗?
看史册记录,显然不是
(隋书 炀帝下
贼帅郑文雅、林宝护等众三万,陷建安郡,太守杨景祥死之。)
林在南朝时早就是福建大姓了
而且不是北方下来的贵族,而是在地的闽越人
是闽越人,才会叫你贼帅
除非要请你帮忙,像陈元光就被叫做闽帅
(明 潮阳府志
命闽帅陈元光讨之。)
这时可能有人会提醒
史书明明有记载阿
姓林的是永嘉之乱下来的贵族
(林放之后,晋永嘉渡江,居泉州。东晋通直郎林景,十代孙宝昱,泉州刺史)
你看,好工整阿,言简意赅,该讲的都讲了
这是哪一本古册?要去哪里买?
你这就明知故问
这是畅销书,最诞妄的《元和姓纂》
八姓入闽他就写两姓
首先,这位林景在历史上完全没记录
至于十代孙林宝昱
近代已有学者考据
他跟林宝护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疑似林姓后代,为了洗白换身分(一秒变贵族)
于是虚构出林景这个祖先
当然历史也找不到林宝昱这个泉州刺史
唯一可能会记录的,就只有地方上的族谱
南方人的族谱就让人一言难尽
没有一个正常(Decent)学者会引用南方族谱
尤其闽南的
这本《元和姓纂》里面写的人
若不是没凭没据横空冒出来
不然就是出现一堆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典故
刚才说到陈元光被称做四品将军
结果地方志没有串通好
遭到爆料,被一个六品不到的小司马差遣
这个四品将军的说法哪里跑出来的
还是《元和姓纂》
会让翰林学士骂脏话不是没道理的
想看《元和姓纂》要注意
很多学者判断这本到现在不可能是原版
历代被人改写加料了不知道多少遍
尤其是闽南相关的
你情愿相信世界上没有鬼
你也要相信这本书上写的都是鬼
开玩笑之余也是提醒你小心查证
这里再强调一遍
文献的证实和证伪一样重要
你别一有人拿古文给你看,马上就迷醉以身相许
我们要做一个有事实审查能力的现代人
姓林和姓黄的一样
除了《元和姓纂》说你是贵族
其他以外,整个太阳系都没有其他典故
你说林是北方贵族进来福建
其他没到福建的是移民火星了吗
(林姓人口分布
2005年福建人口抽样调查:林姓占福建人口10.17%
2010年全中国姓氏排行:林姓占汉人人口1.18%
同一调查:占全中国人口0.96%)
林在福建是第二大姓,十个福建一个林
林,自古以来,99%的人都在福建
你可由此想像,在福建出土(六朝以前)的林姓文物有多少了吧
但里面100%没有从北方下来的
全部都是当地原住民
至於姓胡、姓何、姓丘(邱)
都是在宋朝才开始大量出现在史籍里
这代表什么意思
这跟福建为什么在历史上消失300年的原因一样
长话短说,这些姓就不是中原的姓
中原的文化舒适圈是一直到唐宋才开始扩大
不是中原人士,都是等到唐宋之后,才有史籍能见度
莫怪八姓入闽得到宋朝才虾掰出来
而且这三个姓连《元和姓纂》这种典故都没有
这样是比较好,还是不好?
出现在福建姓郑的
考古发现东汉时有出现“郑女”这个文字
但也仅此一例
接下来有活人出现在福建,显然也不是北方贵族
那时出现在福建姓郑的,是住在山上的越人
可能的来源是浙江
从姓郑的案例可以了解一件事
北方汉人的姓,南方越人也会用
同样情形也发生在姓陈这边
姓陈的要讲就有一点小复杂
陈氏父子确实在南朝末期下来福建,变成当地闽中大姓
而且来的很早
早已“世为”大姓,之前早来了很多代了
在福建姓陈的比姓林的更多
人这么多,出土的文物(六朝以前)竟然连一个北方下来的都没有
这是怎么回事
林姓是《元和姓纂》在唬烂
但陈姓记录是正史
难道考古是骗人的吗?
当然不是
古代南方姓陈的不一定是汉人
确定是南方越人姓陈的,最早东汉就有
古代南方越人汉化为何选择姓陈,已经不可考
即使到唐朝,一堆人爱姓李就姓李
这个考古结果证实一件事
在六朝以前,福建姓陈的,显然一大堆都不是汉人
说个笑话:福建的堂号和族谱
这个笑话已经被笑了快1000年了
说北方入闽,唯一没有争议的,是王姓
不管是瑯琊还是太原,王姓在北方就是贵族
不过找到的坟墓比历史记载更早
是三国时代就有
王是贵族入闽,这在文献和考古都没争议
但是唯一没有争议的王姓却被换掉了
换成詹姓,那詹姓是贵族吗?不是呢
在福建的詹,是道道地地东南方越人汉化的姓
詹,最早出现在历史上,是东汉福州的贼帅
在出现已是南朝,也是一个出身卑微的社会底层
早在永嘉之乱前
福建早就有一大堆詹姓墓葬群
詹,也和所有南方汉化的姓一样
都是等到唐宋以后,才开始在史册上有明显的能见度
这时可能有人注意到了
那个林姓和黄姓,都没给我们看史籍的统计数字喔
林 黄
隋: 4次 唐:53次
唐: 79次 宋:83次
宋:955次
这里讲的,都是已经认证很久的事了
假如在台湾,你是听都没听过
你就该更加警觉
为何号称科技岛,照理台湾的资讯是很通达的
怎么会被操弄到比文盲还糟糕
随着研究越来越成形,真相都摊在阳光下杀菌了
这都杀菌几十年了
很多早就被证实唬烂的东西
民间和网络,还是被一大堆人当作财富密码
照常拿来骗人
我们形容连祖先都不要的人,你是不是用错成语,后面好像不是那两个字
(闽祖光州:东晋南渡,衣冠士族)
像我这个年纪的都已经老了,下一站就是轮回了
要救也来不及救,就当没救了
但接下来你们年轻一辈的,千万不要在干这种事了
闽南人自古就爱慕虚荣,就跟吸毒一样
我们无法阻止
但我们可以唾弃
内容出处
https://youtu.be/AiwBrXyKbJM
闽南人瞎掰族谱,超级丢脸,被历史嘲笑快一千年。福建西汉遗址发现都已经66年了!你
还在“闽祖光州”、“八姓入闽”?你要不要起牀啦?
https://youtu.be/Z0UsnokZm8c
你是在“河洛”个屁啊?这就是一句骂你“下贱畜牲”的话。
※ 引述《bird09 (鸟九)》之铭言:
: 有一阵子很流行这个说词
: 说台语保留古汉语河洛音之类的说法,唐朝讲的都是闽南语
: 但仔细想想,唐朝核心关中平原离福建闽南几百公里远,
: 以地理距离的隔绝来看看根本不可能会使用相同语言吧?
: 拿同一时期的闽南话跟福州话来说,语言根本不通
: 再看看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三者根本彼此都听不懂对方在讲什么,
: 而闽粤已经算是很近的地方了
: 那何况是更遥远的陕西?
: 这说法有根据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