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反送中运动5周年:从人流、经济、文化数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4-06-12 06:36:55
1.媒体来源:《报导者》 | The Reporter
2.记者署名:
文字/简毅慧、柯皓翔
设计/、江世民
数据整理/简毅慧、柯皓翔;核稿/张镇宏、李雪莉;责任编辑/张诗芸
3.完整新闻标题:反送中运动5周年:从人流、经济、文化数据看香港的改变与走向
4.完整新闻内文:(设计/江世民)
https://imgur.com/EmjGhFW
2019年6月,逾百万香港人多次走上街头反对港府修订《逃犯条例》,这场“反送中运动
”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民示威行动,但北京随之而来政治镇压、整肃,不仅加速
了一国两制的崩解,也将香港的城市命运推入了不一样的道路。
5年过去,在北京强势介入下,争议的香港《国安法》、《基本法》23条上路,除了打击
香港公民社会,言论空间与新闻自由更遭前所未有的限制,《报导者》让数字说话,从人
口结构、经济贸易、教育文化与“大湾区发展”等关键指标解读,在自由紧缩、疫情萧条
与中国政策的多重影响下,香港的沉浮轨迹出现什么转折?
“任何恫吓和制裁都动摇不了香港的国际经济地位,更吓不倒中国人民。”2020年6月30
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国安法》,香港政府在同日晚间公告实施。中国国务
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办)发表声明,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港府将共同维护国家安全与
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随着北京收紧对香港的控制,香港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发展真的未受到任何影响吗?反送中
运动后5年间,港澳办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联办)主任
等香港事务管理阶层接连被撤换;香港政府要员亦多由“爱国者”出任,其中包含警队出
身、当选香港首位武官特首的李家超。
“爱国者治港”原则下,今年(2024)3月香港政府更通过《基本法》第23条,列出叛国
、煽动意图、间谍、境外干预等罪行与对应刑罚,所有境外组织与活动人士都可能在定义
不明的情况下被控违法。
各项人事、法规、行政措施交互施力,使香港自2020年前后出现一波港人出走潮。经济方
面,近年亦有不少跨国企业选择撤离香港,显见外资信心不如以往。《报导者》从人流、
经济、文化面向的关键数据,观察近5年来这颗东方之珠的变与不变。
I. 去或留:人口及人流消长
香港居住人口3年内一度骤减约17.9万人,39岁以下青年离港比例最高
https://imgur.com/ksqcmze
2019年反送中抗争爆发后,港府及北京的镇压手段不断升级,在香港前途不明朗的气氛下
,“离港”遂成许多港人的出路选项。
2019年底香港人口约752.5万人,后续又受COVID-19疫情影响,边境封锁使人流来往骤减
,2020年年中起香港人口开始出现负成长,跌势一路持续至2022年中,人口衰退规模高达
17.9万人,是香港有纪录以来持续最久、规模也最大的人口跌幅。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可注意到2019年年中到2023年年底,4年间人口衰退尤其以20
至39岁的青年族群最为显著,从205.3万人下降至179万人,占比从全部人口的27.3%掉至
23.8%。
COVID-19爆发、《国安法》生效的2020年,最多人离港
https://imgur.com/vu12DvK
总人口增加或减少,包含出生及死亡的“自然变动”,以及移入及移出的“净迁移”。
2020年底香港净迁移人数为负成长8.6万人,为1997年主权移交以来之最。大环境上,该
年初COVID-19疫情爆发,大量人流来往受限;6月底香港《国安法》通过,也加速港人离
港、降低外国人赴港意愿。
港府曾在新闻稿中指出,净迁移包含香港居民以工作和读书等各种目的进出香港的流动,
“概念上与移民并不相同”;疫情期间严厉的关口管制和检疫措施,导致移入香港的人数
处于低水平;疫前已离港的香港居民可能选择继续留在外地,这些因素在在导致香港居民
净移出量大幅增加。
但2022年香港居住人口开始反弹回升,净移入人数达100,600人,这与疫后防控措施松绑
、滞留海外的香港居民返港有关,另外各项吸引中国人才的计画也发挥带动效果。
https://imgur.com/FxbJKlQ
进一步观察影响净迁移之重要因子“单程证持有人移入”,可发现长期以来,每年均有4
万至5万名单程证持有人移入香港。1997年以来,持单程证赴港者已经超过118万人。
单程证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往港澳通行证”,是提供在港澳有亲属的中国居民前
去定居的证件,由于申请时需注销在中国原有身分(有去无回)而被称之为单程证。这项
制度从1982年港英政府时期开始实施,现行制度每日有150个配额。
在净迁移出现负成长的2020年,单程证持有人移入数出现近年新低;随着疫情解封,2023
年单程证已经回复到40,800件、超过2019年水准。
至少24万港人移民海外,英加澳台最多
https://imgur.com/C0rKcr9
2019年反送中运动、政府后续镇压引起香港一波移民潮,其中以英国、加拿大、澳洲、台
湾为主要选择地点,这四地申请永久居留或定居许可人数,至少超过24万人。
英国将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前,便开放港人申请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 BNO),持有者可获得6个月免签居留权。
2020年7月1日,在《国安法》生效后一天,英国宣布将原本BNO持有者原先6个月居留权延
长至5年,且可找工作及就学,在英国待满5年即可申请永久居留权、再过1年可归化英国
公民。当时英国政府统计,香港约290万人(约香港人口的38%)符合申请资格。
根据英国内政部数据,对港BNO政策放宽以来,截至2024年3月,海内外一共有210,843人
提出申请,其中95.7%获批准。
加拿大在2020年11月起提出港人“救生艇计画”(Hong Kong Pathway),放宽港人申请
永久居留。加拿大媒体《New Canadian Media》报导,根据移民部(IRCC)数据,截至
2023年已有23,684件的申请获批。
澳洲也是许多港人选择移民的国家之一。以一般移民计画为例,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共
有12,582人获永久移民签证,每年移民签证都在4,000人以上。
此外,澳洲政府2022年3月启动“香港避风港”计画(Hong Kong Stream),提供港人两
种永居签证新选项,包括当地毕业生和技术劳工等,都有机会借此申请澳洲永居。
台湾部分,2019年7月至2024年4月,移民署批准定居许可为7,472人,居留许可则达43,
365人。然而,由于台湾本身法规框架限制、国安审查门槛提高,部分港人短暂来台后,
选择二次移民者也不少。
中国成港生求学热门地,来台人数跌落新低
https://imgur.com/HwwWlqS
港人移民情形显著,另一方面,中港两地学生交流却出现增温趋势。近年北京与港府推出
许多优惠政策,大力推广两地学生交流,过去10年间,港生报考中国院校的人数逐年提升
,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中申请上的港生来到5,626人。
与此同时,港生报考台湾的大学虽然在2020~2022年期间突破2,000人,但随着疫情趋缓
、香港政治氛围紧张,来台念书的港生就直线下滑,2024年仅776位新生,创10年新低。
香港校园里,中国学生占比增加
https://imgur.com/aszmQXH
不只港生到中国念书人数明显增加,香港大学校园里的中国学生占比也升高。
疫情以后,考取香港学位的中国学生显著增加,增幅超过本地生、其他非本地生的人数。
香港公立大学的中国学生占比从反送中运动以前的12.2%成长至2022年的15.8%,人数增长
近4,000人。
近年来,在疫情与地缘政治紧张的因素下,中国赴欧美留学人数大量减少,部分学子转而
选择香港、新加坡。为了接收更多中国学生,2023年香港3所私立大学获准提高中国学生
的限额,香港政府也宣布自2024年的新学年起,将放宽8所公立大学录取非本地生员额的
上限,由现有的20%倍增至40%,吸收更多非本地生。
香港教育局前局长杨润雄指出,2019年起,教资会为8所香港公立大学拨款5千万港币(约
新台币2兆元)预算,以“促进本地和非本地学生交流共融的校园活动”。
2023年香港各项计画引入人才数写新高,中国占比达77%
https://imgur.com/omoQ8W9
过去以来港府推出许多政策,希望留住在港念书的外国及中国学生,或招募更多的优秀人
才。目前港府推出的揽才政策包括:
一般就业政策
输入内地人才计画
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
优秀人才入境计画
科技人才入境计画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画(下称高才通)
2019年时,香港各项人才计画共引入6.7万人,其中约36.8%来自中国。到了2023年,香港
引入的13.4万名人才中,中国移入者占比则急升至77.3%。
2023年人才引入数的剧增,与港府2022年12月推出“高才通”有关,共引入4.8万人。高
才通虽是对全球招募,但超过9成申请者(4.7万)皆来自中国。
另外,中国人才透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入港有2.4万人、“输入内地
人才计画”有1.9万人、“优秀人才入境计画”1.2万人,都是各计画实施以来之最高纪录

李家超在今年4月30日表示,从去年至今年3月底,香港的各项全球揽才计画,已吸引11万
人抵港,其中高才通就占6.2万人;这些移入人才及其配偶普遍年轻,通常会携带子女定
居香港,“为香港人口结构带来正面影响。”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宗弘接受《报导者》采访时分析,早在反送中运动发生
以前,中联办就有计画地透过各项政策扩张中国人在香港的比例,以稀释香港本土中产阶
级在社会上的领导权与话语权。
反送中抗争未果、《国安法》上路后,具一定资本的香港人大量出走,原先医疗、金融等
服务业流失的香港专业人才,被透过人才招募政策引进的中国人才取代,“把不服从的人
换成服从的人,这就是体制换血的逻辑,”林宗弘说,这不是新鲜事,但2020年后移民潮
影响过大,加速了体制换血的运作。
中国官媒曾指出“‘新香港人’是推动香港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移入的“港漂”及不断
增加的单程证赴港人士,将构筑出何种香港新地景,值得持续关注。
II. 经济:香港还是亚太经贸枢纽吗?
疫情后,货物贸易一度创新高、又急转直下
https://imgur.com/TSLkfPg
自1841年英国殖民以来,香港一直是亚洲最重要的贸易枢纽之一。百年来政权更迭,但在
自由经济政策的保护下,香港凭借其卓越的贸易转运能力及服务业的发展,与世界各地建
立了稳定且强大的贸易关系。
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额是观察香港经济变迁的两大基本指标。货物贸易额部分,虽然整体
呈上升趋势,但2018年开始却出现骤升又暴跌的大幅波动。
2019、2020年,受到美中贸易战和疫情的影响,香港对欧美市场的进出口大幅衰退。不过
随着疫情趋缓,全球经济复苏、供应链恢复正常,各国商品需求大增,2021年香港货物贸
易总额反弹至10.2兆港币(约新台币42兆元)。
但2021~2023年,再度出现大幅下跌。将2023年贸易成绩与2021年比较,2年间衰退14%,
为1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香港统计处分析指出,这源自于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经济增
长减慢,预料将在短期内持续为香港货物贸易带来压力。
海运:货柜吞吐量连年下降,被中国多个港口超越跌至第10
https://imgur.com/TxrpH3r
虽然货物贸易额回涨,但香港作为亚太航运枢纽的位置遭受巨大冲击。
2012年以降,香港港口吞吐量呈下跌趋势。截至2023年,香港已跌至全球第10名,已落后
上海(第1)、新加坡(第2)等往昔竞争对手,在华南地区则排在邻近的深圳(第5)和
广州(第6)之后。
长年以来,全球前十大港口都多位在亚洲。20年前香港葵青货柜码头是全球货柜吞吐量最
高的码头,2005年被新加坡、2007年被上海超越,落至全球第3。而后深圳、广州、上海
等港口背靠广大工厂,加上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政府逐步放宽沿海运输权限制,许多中国
制造商转而就近进出口货品,导致香港逐渐失去国际转口港优势。
空运:疫情一度影响香港机场吞吐量,2021年后重返空运龙头
https://imgur.com/kI6SPYz
空运也是香港货贸的传统强项。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从香港起飞5小时内可到达亚
洲多数城市,航程范围涵盖全球约一半人口。由于背靠中国市场,加上清关手续简便、货
物处理量大,因此全球各大物流公司都会从香港空运货物至中国。
过去10年,香港机场几乎稳坐龙头,即便2019年发生反送中运动,机场几度瘫痪停摆、全
年货运量较2018年少了6%,但香港仍是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
然而2020年COVID-19重创全球,各国实施边境封锁政策,港府收紧空运管制,加上客运航
班锐减,而过往大部分空运货物又皆以客机腹舱载运,导致该年空运载货量大减,重创香
港货运链。
同一年美国孟菲斯机场一跃成为龙头,该机场本就是快递巨头FedEx(联邦快递)的大本
营,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货运机队,对客运依赖度较低,因此受疫情影响程度较小。该年孟
菲斯机场吞吐量达461万公吨,超越香港的446万公吨。
随着疫情趋缓,香港又重返龙头位置,2021年香港机场吞吐量回升至502万公吨,超越孟
菲斯机场的448万公吨,目前持续维持。
旅游、运输、金融等服务贸易额尚未回暖
https://imgur.com/NwZVeO9
服务贸易的复苏状况,则不如货物贸易那般顺利。
香港四大产业为金融业、运输业(贸易及物流)、旅游业、专业及工商支援服务业,其中
运输业及旅游业2019年受反送中运动影响──机场几度瘫痪、各地爆发警民冲突,美、日
、星提高赴港旅游的警告级别──香港该年度旅游业服务出口额(服务海外游客之产值)
就大减21.6%,足足少了624亿港元(约新台币2,586亿元)。
甚至,周边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马来西亚、中国游客人数都受到波及,旅游业出口
额约只剩2018年的8成;其中又以台湾最为严重,只剩7成3。
2020年疫情袭来,旅游业、运输业陷入寒冬,海上客运、航空客运、商品服务输出贸易额
都受到重创,香港旅游业仅剩2019年的1成、运输业剩2019年7成6。
2018至2020年间,香港总体服务贸易额少掉5,813亿港元(约新台币2兆4,093亿元),仅
剩原本6成,陷入10年新低。
近年港府积极推广观光旅游,包含“你好,香港”或“夜缤纷计画”等刺激消费,整体服
务贸易略有起色,但仍低于反送中运动以前。
美中关系紧张留不住外国企业,中企取而代之涌入香港
https://imgur.com/oLbJYY8
香港是各国进入中国市场的重点门户,数年来吸引无数海外企业投资、落地设点。但近年
来中国市场逐渐封闭,外企、外资相继出走,即便疫后香港恢复全面通关,在港设立地区
总部的跨国公司数仍持续下降,其中又以英、美为主要流失国,2019~2023年少了143间
英美企业。
过去日本、美国是香港最主要的两大境外企业来源国,各有1,300多间企业驻港。2018年
驻港的中企增加了327间,来到1,591间,超越各国企业家数。2023年驻港的外企和中企里
,已有2,177间来自中国,占比24.1%。
相比之下,其余国家外企数成长缓慢,其中美、英、台企业数一年比一年少,即便疫情趋
缓、港府松绑防疫政策,外企数量仍持续下降。
港府宣示要发展总部经济,为扩展业务的企业提供协助,但根据香港美国商会最新调查,
尽管政府承诺支持金融服务,但由于香港资本市场活动放缓、中美地缘政治紧张等因素,
香港的区域竞争力仍存在不稳定性。
“国际金融中心遗址”?港股2021年后难甩下行疲态
https://imgur.com/lvaQyGy
2018年1月22日时,香港恒生指数曾经站上33,484点的历史新高。不过后续在美中贸易战
、反送中抗争、COVID-19疫情、《国安法》上路等因素影响下,股市表现不断下行,市场
信心不复以往。
2022年10月31日,恒生指数一度落到14,597点,较1997年7月香港主权移交中国时还要低
(回归前最后交易日收在15,196点)。
虽然后续一度反弹,不过今年1月22日也曾收在14,961点,写下15个月低点。5月22日则为
19,195点。
股市阴霾挥之不去,中国社群媒体平台微博、小红书上曾出现“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说,
引发正反意见论战。
摩根史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S. Roach)今年2月投书英国《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提出“香港玩完论”,认为在政治情势、中国经济、国际角力等因素
影响下,香港经济没有容易的出路。尽管官方祭出一系列措施,但任何反弹可能仅是短暂
现象。
2023年香港IPO集资额掉至全球第6,写下2002年以来最低纪录
https://imgur.com/Wjjp8sr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城市的地位,还可以从“IPO市场”来观察。
企业为了募集资金,可能会透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正式上市。透过“首次公开募股(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集资额,可评估一个市场的投资热度与资金流动状况

过去,香港是许多企业IPO的首选,集资额多次位居全球第1,不过在美中关系紧张、中国
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港股IPO荣景不若以往,甚至出现美国投资银行放弃办理中企赴
港IPO的现象。
2023年全球IPO市场普遍衰退,香港IPO总额仅462.9亿港币(约新台币1,915亿元),KPMG
(台称安侯建业、港称毕马威)分析报告指出其为全球第6,落后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
所、那斯达克、纽约证交所、印度国家证交所。
2020年,原本蚂蚁集团预计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全球史上最大IPO案,不过最终该案却
宣布暂缓,中国官方也对其进行监管约谈;后续香港缺少大型IPO案,连带影响整体集资
额表现。
不过如此态势今年有机会回暖,美的集团等多家中国大型企业已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
,预料可对IPO市场注入活水。
香港房价下跌,港府撤除打房“辣招”救房市
https://imgur.com/Rd0VmZc
地产业是香港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过去国际热钱会流入香港投资房地产,香港也屡次成为
全球“房价最高城市”。2010~2013年港府为了抑制房价,开始祭出一系列打房的“辣招
”,包括额外印花税(SSD)、买家印花税(BSD)、双臂印花税(DSD)等。
不过在港人移民卖房、中国经济疲软等背景下,情势开始变化。以衡量香港房价的指标“
中原城市领先指数”为例,该指标以1997年7月香港主权移交第一周的水准为100,可看到
2021年8月初站上191.34历史高点后,便开始一路下行,今年3月初曾掉至143.02。
面对房市疲弱状况,港府今年2月28日宣布“全面撤辣”,盼挽救投资信心及意愿。虽然
政策推行前几周房价走势略为回温,不过反弹能量是否仅为昙花一现也引发关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孔诰烽接受《报导者》访谈时分析,香港房地产跟
股票市场表现不好、消费下降、政府财经收入也下降,“几个因素连在一起、互相加强,
中国、香港的经济就一直往下走。”
III. 中港融合主旋律:粤港澳大湾区
“9+2整合梦”,中港边界日益模糊
https://imgur.com/31pb4ml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珠三角地区就是中国第一批城市工业现代化的区域,由此
发展出香港接单、珠三角加工的“前店后厂”模式,更带动制造业北移,香港经济也启动
产业转型,中港边界愈趋模糊。
2015年,中国在一带一路计画中,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意欲整合香港、澳门
和广东地区的经济,成为中国对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2019年2月《粤港澳大
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更展望该区2035年时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港澳在众多国家级经济合作计画下,更加融入整体中国的发展蓝图。作为中国连结国际市
场的重要窗口,香港被定位持续发挥金融优势,如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强化国
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成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服
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建立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等。
大湾区GDP屡破纪录下,香港被深圳、广州超车
https://imgur.com/QQYlswS
根据中国官方统计,大湾区2023年GDP达到人民币14兆元(约新台币62.5兆元),这相当
于中国GDP的九分之一;李家超也指出:“大湾区经济实力相当于全球第10大经济体。”
2016年以前,香港凭借著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成为大湾区中最具竞争力的都市。不过若
以官方修正版的GDP数据比较,从2017年开始,深圳GDP就已超过香港。
作为美中贸易的重要转口,随着2018年贸易战开打,双方祭出关税壁垒,亚太供应链受到
影响,香港首当其冲,GDP成长趋缓。
2019年之后,香港旅游业等服务贸易受到重创,内部消费与投资需求降低,GDP不升反降
,同年就被广州超越,如今在大湾区11座城市中位列第3。
基础建设相继落成,加速香港与周边交流及融合
https://imgur.com/vO4ow1K
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下,中国、香港政府也开始积极发展双边建设,2018年9月广深
港高铁从深圳福田至香港西九龙正式通车,香港正式被纳入中国高铁系统网络。
同年10月,港珠澳大桥也正式通车,成为世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与广东珠海
、澳门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除此之外,粤港边境也设立多个陆路口岸,最新启用的是2020年8月的香园围管制站(对
应中国端为莲塘口岸),这是香港与广东地区第7个陆路过境口岸,也是深港两地首个可
让居民自驾或行走直达另一边的陆路口岸。
港人北上人次创7年新高,中国旅客访港却不如疫情前
https://imgur.com/oPacTqe
香港本地经济衰退、疫情解封,再加上各大口岸全面通关,都使今年北上消费的香港居民
大增。根据中国官媒央视报导,2024年光是广东省罗湖区莲塘口岸的出入境人次就已突破
千万人次。
其中,又以“港人北上”为最主要的人流方向。今年3月,港人入境中国的人次就达到716
万人,正式回到疫情前水准,也创下2017年以来新高。
相较之下,中国人赴港人次尚未顺利回暖,学者孔诰烽认为,原因可能在于近年中国整体
经济疲弱,到各地消费、旅游的频率才会不如疫情前;另外,由于港币与美元挂钩,过去
中国旅客至香港消费,很大的诱因是汇率较划算,但当中国经济不好时,在港消费便缺少
汇率优势。
IV. 文化:逐渐消失的本土性与新闻自由
https://imgur.com/3kkua2S
除人流与经济层面的影响外,近年来香港在身分认同、媒体与文化上也出现一些转变。
1841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英国在香港展开长达百年的殖民,期间还历经两次世界大
战,香港在二战期间一度受到日军占领,1945年日本战败后回归英国统治,直到1997年英
国将主权移交回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7年主权移交前后,有一批香港本土学者对港人的身分认同展开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民调机构就是香港民意研究所。
反送中后,本土身分认同一度提升
https://imgur.com/JVMF1yL
根据香港民研所从从1997年开始的统计,近15年来有超过6成港人都认为自己“先是香港
人,再来才是中国的香港人”,而这种认同在2019年反送中后达到巅峰。
在香港2014雨伞运动、2019反送中运动的发生前后,认为自己只是“香港人”的比例都有
显著升高。从结果来看,这些重大社会运动的经验,不仅降低港人对“中国人”的身分认
同感,也降低了对北京中央政府的信任度。
然而随着在地人出走、中国人移入,以及社会运动带来的反中意识冷却,近年又回到反送
中前的趋势,认为自己只是“香港人”、“香港人+中国的香港人”比例都显著下降。
《国安法》颁布后,港府严加审查“敏感言论”,也可能进而影响非亲中派人士的政治表
态意愿。2023年7月23日,香港民研所宣布之后不再公布身分认同、国家民族、立法会满
意度、六四事件等民调议题,民研所行政总裁钟庭耀称这项改变是“与时共舞”。
使用粤语占比,微幅下滑
https://imgur.com/5YhgTyT
香港电影、音乐、电视剧、戏剧和文学大量使用粤语,形成独特的香港文化,因此粤语不
仅是香港的主要语言,更是香港人身分认同的重要基础。
粤语在香港的普及程度在主权移交后仍持续攀升,根据港府统计处5年一次的普查数据,
2006年有96.5%的港人能说粤语,也是9成港人的惯用语言。
中国中央政府自2008年起推动“普教中计画”,资助香港学校开设以普通话为主的中文科
课程,取代以粤语为主的母语教学。中国教育部更在2021年建议,将普通话教育融入考评
体系,并在法律上确立普通话与简体字的地位。
在中国移入人口增长、政府推广普通话使用等多项因素下,近年粤语的使用、惯用比例都
呈缓降趋势。
《国安法》后,香港新闻自由度骤降
https://imgur.com/GentLmj
曾经是亚洲新闻自由前锋的香港,2010年以后新闻自由度排名年年下滑,到了2022年更是
一落千丈,自全球80名一路掉到148名。
无国界记者组织东亚办事处执行长艾玮昂(Cédric Alviani)2022年指出,香港新闻自
由跌幅呈全球之最,主因是2020年通过的香港《国安法》,已被港府用来整肃、逮捕新闻
工作者。
根据无国界记者组织今年5月说法,目前仍有10名香港记者遭到关押。
《国安法》上路以来,至少10间港媒被迫停止运作,其中包含《苹果日报》、《立场新闻
》、《众新闻》等。《苹果日报》及《壹周刊》创办人黎智英更被以“串谋刊印煽动刊物
罪”、“串谋勾结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等国安重罪遭到起诉。黎智英于2020年8月
被港警国安处逮捕,并从2020年12月3日被收押监禁至今。
自由与法制持续收紧,香港5年变化给台湾的启示
不只有记者遭到逮捕,5年前参与反送中运动的香港人至今仍持续被港府问罪。截至2022
年底,香港警方就涉入反送中及后续示威事件,总共逮捕超过1万名港人,被控罪名包含
非法集结、暴动、刑事毁坏、袭警、阻碍警务人员执行职务、藏有攻击性武器等。
在被捕的1万多人里,其中有近3千人被正式起诉,起诉率近3成。截至2022年底约有76%案
件已审理结束,其中6成5的人被定罪,13%被告自签保守行为。
根据2024年4月初,港府对立法会质询的回复:自《国安法》2020年7月上路以来,共有
291人涉嫌国安犯罪而被捕,其中年纪最小者只有15岁。
香港《国安法》生效以来规模最大的案件,发生在2021年1月。导火线是2020年7月民主派
内部进行立法会初选,随后特首林郑月娥以疫情为由推迟选举,隔年1月香港警方对参与
初选的人士展开大搜捕,共计有55人被国安处拘捕,47人被起诉“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
,3年来他们面临“未判先囚”长期羁押,日前判决结果出炉,45人被判有罪。
https://imgur.com/gsQX0aK
除了以《国安法》、《基本法》23条收紧对香港治安的管控外,这5年来中国中央政府、
香港政府修法动作频频。
其中对香港民主制度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中国全国人大在2021年以“落实爱国者治港”为
目标,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改变了香港
行政长官、立法会及区议会选举制度。
新的选制强化了中国全国性组织、全国人大香港代表、全国政协香港代表等亲中派人士的
影响力。同时,各级选举引进资格审查制度,参选人需要经过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确保
候选人“拥护《基本法》、效忠香港”才得以参选,这导致大批民主派议员因“资格不符
”而无法参选。
https://imgur.com/DvzlBNZ
6月6日,两位英国籍香港终审法院海外非常任法官郝廉思(Lawrence Collins)与岑耀信
(Jonathan Sumption)宣布辞去法官职务,前者指出因“香港的政治形势”而做出请辞
决定;另一位加拿大籍法官麦嘉琳(Beverley McLachlin)10日也宣布,7月底任期届满
后不会再续任。届时,香港终审法院海外非常任法官人数,将从《国安法》实施前15位,
落至仅剩7位。
岑耀信更投书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以5月底民主派初选“47人案宣判
结果为例,指出香港法治岌岌可危,在政治环境恶化的压力下,“(香港)许多法官早已
忘记了他们作为捍卫个人自由的传统任务。”岑耀信强调,虽然《基本法》和《国安法》
在字面上都主张保障公民集会与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实际上都只是空谈,“那怕再轻微的
异议迹象,都会被政府视为革命的号召,无论是出版‘不忠诚’的儿童绘本、高唱支持民
主的歌曲、或为天安门事件受害者组织默哀活动,都已被视为国安犯罪而判以重刑。”
“香港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政治多元化的社会,但如今却逐渐沦为极权之邦,”岑耀信
表示,“直到上周辞职为止,我一直担任著香港终审法院的海外法官。在此之前,我曾以
为海外法官的存在,能约束香港继续尊重法治,但我担心这个愿望已不再现实。或许其他
人对香港的未来不那么悲观,我只希望他们是对的。”
港府发言人则发布新闻稿,表示“极不同意”岑耀信说法。港府坚称法院在审理国家安全
案件时“绝对没有受到中央或特区政府的任何政治压力”,新闻稿更再三强调:“香港法
治亦无任何倒退。”
政治影响经济,“愈靠近中国愈能发财”已成幻想?
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林宗弘则分析,2019年反送中后的区议会选举,民主派大胜,让中国
意识到若不从选举制度进行“改革”,民主派将会成为香港政治的核心力量。
林宗弘从“自由”与“民主”两大面向观察,他认为2014雨伞运动、2019反送中运动其实
都与海外势力无关,“根本的问题就是香港人不服从这个政权。所以(中国)一方面用《
国安法》、《基本法》23条限制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另一方面就是要民主制度退缩,去
限缩香港人的选举及政治权利。”
除政治外,近年当局也用各种方式挑战一国两制下香港原有的司法独立性。今年1月香港
政府通过《内地民商事判决(相互强制执行)条例》,容许香港与中国的民商事案件互认
,在中国的民商事判决,可向香港法院申请认可并执行。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孔诰烽则认为,这项修法关注度低,但对香港司法而言
是很重要的变化。举例来说,若有人在中国发生商业纠纷,原告可向香港法庭登记中国法
院判决、并进一步申请冻结被告在香港的资产。
孔诰烽说,过去许多中国富商会将资产、家人移转至香港寻求保障,但在新律法、新政治
环境下,香港不再是这些有钱人的首选,这些资金、人才可能会转移到新加坡、杜拜等地

当有钱人不再来香港,就会影响到原本的经济。“他们(政府)的算盘是政治收紧,经济
可以继续繁荣,但政治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经济环境,”孔诰烽指出。
从前述的数据中,我们也看到政治环境的骤变,对香港经济、人流、社会氛围与文化带来
极大影响。对于隔海相望、处境相似的台湾,这些变化也提供了值得关注的经验与参考。
林宗弘认为,香港这5年的变化带给台湾人最重要的启示是,当政权丧失自主性,唯一的
目的仅是服务北京的政治稳定时,当地人的经济、生活品质与自由就不再是政府执政的优
先考量点,“台湾人都要认真去思考,‘愈靠近中国愈能发财’这样的论述是有问题的,
这是一种幻想。”
孔诰烽则指出,过去《中英联合声明》里,中国承诺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与生活方式50年
不变,如今北京当局却声称“这只是一份不具现实意义的历史文件”。香港的变化成为警
示,提醒台湾人,当前北京提出所有与一国两制相关的承诺,都需要谨慎看待。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转载媒体:
https://pse.is/62xnj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