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和上天抢孩子的儿童急诊医师李嵘:看了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3-11-01 19:26:58
1.媒体来源: 《报导者》 | The Reporter
2.记者署名:
文字/陈洁
摄影/林彦廷
核稿/杨惠君
责任编辑/张诗芸
3.完整新闻标题:和上天抢孩子的儿童急诊医师李嵘:看了太多无辜幼儿离世,我也是个紧
张的爸爸
4.完整新闻内文:(摄影/林彦廷)
https://i.imgur.com/jbtTjD9.jpeg
孩子明明上一秒还活蹦乱跳,下一秒就不幸离世 尽管在急诊室里使出一切的救治手段,仍
然会眼睁睁看着小小的生命因为溺水、窒息、坠楼、车祸等意外而消逝,常常让儿童急诊医
师李嵘跟着悲恸的父母一起心碎,甚至会无力的“丢掉白袍”。为了消除这份无力感,他成
为台湾少数投入“儿童死因回溯分析”研究(Children Death Review, CDR)的临床医师,
到全台各地参与不幸死亡孩子原因探查,并提出警讯,希望能让挽回儿童意外死亡的“救治
”,从医院早一步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我看了太多无辜孩子死亡。”虽然是专业医师,但家有两个孩子的李嵘也是一个紧张的爸
爸,家里完全照着育儿安全指南做好一切防护,因为他深知,生活环境里有许多隐藏的危机
,都可能成为孩子的致命杀机。
50岁的李嵘,目前是林口长庚医院儿童急诊科主任,在急诊工作20多年,他永远不会忘记5
年前的那个夏天晚上。
那夜,桃园一间机车行发生火警,猛烈火势烧毁了12辆机车,造成6人受困,其中7岁男童、
4岁女童因为严重吸入性呛伤而昏迷,抱出火场时已经没了呼吸心跳,紧急送往林口长庚急
救。
第一眼见到两个孩子时,李嵘的内心着实揪了一下──孩子们的外表都很健康,没有烧烫外
伤,但一靠近就发现全身都是烟味,且因为吸入过多浓烟,整个呼吸道严重灼伤。虽然李嵘
紧急施行心肺复苏(CPR)尽力抢救,孩子们最后依然没有撑过这次劫难。
明明看起来都好好的、肯定是活蹦乱跳的孩子呀,“那个7岁大的孩子,(当时)跟我的儿
子同岁,我的心情好复杂,看到一样大的孩子受苦,真的让我很难过。”即便过了5年,李
嵘提到这对不幸的小兄妹,语气里仍有满满感慨。
曾因救不回孩子,自责丢掉医师袍
https://i.imgur.com/CV9V0rY.jpeg
林口长庚医院儿童急诊科主任李嵘从医20多年,每月都有1~2次遇到需要急救的孩子。(摄
影/林彦廷)
和上天抢孩子这件事,李嵘平均每个月会经历1~2次,每次都是生死一线,全心投入且惊心
动魄,但结局却可能是生死极端。
“他还这么小啊 怎么会死掉呢?拜托医师再救救看呀 。”
孩子没有救回时,场景总是令人鼻酸,李嵘的耳边回荡著孩子父母撕心肺裂的哭声,久久不
散。
这种生离死别的场面,在工作场域中不断上演,任谁都不容易调适。李嵘如今说话的语气总
是平淡,但年轻时常常苛责自己,没办法接受急救失败、孩子过世这件事,“我还是住院医
师时,如果急救没有成功,我会很自责、对自己生气,觉得医师袍有什么用?就把医师袍丢
掉!”
和李嵘一起在2000年时进入长庚医院担任住院医师、现同为林口长庚儿科急诊专责主治医师
的黄一安回忆,那时和李嵘一起在儿童加护病房轮班时,因为病童的状况时好时坏,李嵘还
会自己去买一些小孩子的小衣服,为孩子祈福,希望孩子能活下来“穿上新衣”,“这让我
印象很深刻,不是很多医师会做这样的事情。”
随着年岁增长,李嵘不再“丢”医师袍 了,无力回天时能稍微冷静告诉自己“尽力就好”
,明白急救总是事情发生后的挽回行动,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憾事才是重点,因此不管
有没有救回来,他会进一步问自己:“到底出了什么事?”
“结果听到了太多,我从来没想过的故事,都是短短几秒钟、或一个动作疏忽而失去孩子的
憾事。”
印象最深的例子是2002年左右,李嵘在急诊抢救一名一岁多的孩子,经过30分钟CPR急救,
孩子活了下来,却因为脑部缺氧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变成了植物人;追问之后发现,竟然只
是因为家长让孩子吃了钙片呛到所导致。经过整整13年,孩子在呼吸照护中心长成了青少年
,却不幸在2015年因缺氧而心肺衰竭。当时李嵘正好在值班,到现场支援、看了病历马上认
出是同一个孩子,只是这一次,没能救回他。
这类的遗憾,李嵘脑里随时都能浮现好几起:爸妈去隔壁房间拿个衣服,回来就发现孩子勒
吊在窗帘上;担心孩子睡觉会哭选择同床睡,半夜就压到孩子;趁著爸妈午睡,学龄前的兄
弟俩偷跑到果园,结果跌落水池;帮孩子洗澡,转头拿个东西,回头就发现孩子溺毙在仅有
10公分左右浅水的浴缸里;又或者一时心软把哭闹的孩子从安全座椅里放下,结果不幸发生
车祸,孩子就飞出车外,从此天人永隔 。短短几分钟,李嵘念出各式各样的例子,都是他
在急诊遇到的心碎故事。
看了太多意外,自己育儿超紧绷:至今未撤下窗帘束带与窗户安全锁
李嵘自己有两个孩子,今年一个16岁、一个12岁。大儿子出生时,李嵘是入行5、6年的儿科
急诊医师,从业以来看到太多惊险的意外事故,让他身为儿科专家,育儿却比一般父母还来
得提心吊胆。
每一个在急诊看到的个案都是警钟,尤其遇到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年纪的孩子时,李嵘的感受
就更强烈。他回家时总会一一确认检查环境:
“窗帘、婴儿床够不够安全呀?电线有没有收好?窗户有没有安全锁?连孩子的妈都说没有
关系,叫我不要乌鸦嘴!但我看到这么多案例吓都吓死了!还是觉得要做好最万全的准备。

https://i.imgur.com/ZrPq8n1.jpeg
在急诊看到许多意外,让李嵘更加小心谨慎,家中窗户加装的安全锁至今仍未拆下。(照片
提供/李嵘)
他把家里打造成极安全的育儿环境,包括窗帘采用安全束带,而非传统的系绳,避免小孩被
绳子缠绕而窒息;窗户加装安全锁,确保周围没有椅子让孩子攀爬到窗户旁。“我还多次把
头探往窗外、不断检查安全锁,模拟所有可能的意外情况再来调整,因为像勒毙、坠楼是连
急救的机会都没有的,我怕得要命!”其他如各式家具、桌子的尖锐直角也都装上防撞套;
孩子洗澡时视线紧盯,绝对不能有“离开一下下,不会怎样”的心态。
谈到李嵘,黄一安的第一个形容词也是“小心”。黄一安举例,几年前她与几位医师一起去
花莲锥麓古道健行,李嵘也带着当时国小、幼儿园年纪的两个孩子参与。锥麓古道的“精华
”,是沿着垂直陡立的大理石断崖峭壁前行,俯瞰立雾溪美景,但当时李嵘就说自己带着两
个小孩,听过有人不慎坠落的新闻,“他为了小心起见、不想冒这个险,就表示有来就好,
所以没有走完断崖那段路。”
不过,这么战战兢兢的李嵘也体会过一次惊险时刻。大儿子3岁时,全家到墨西哥旅游,因
为看到泳池旁有救生员,他就放松的坐在岸边看书,结果只是瞄了一眼,发现孩子正痛苦的
呛水,救生员完全没有注意到,他赶紧冲上前把孩子拉起来,“从此之后我就更小心,任何
时候还是都要自己盯着才行。”即便已事隔逾10年,李嵘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
如今孩子大了、婴儿床不再需要了,但窗帘束带与窗户安全锁仍没有撤下,那是带孩子过程
中紧张心情的证明,也是在急诊看到许多消逝生命的提醒。
李嵘医师的育儿居家布置
☑预防坠落、跌倒
窗户加装安全锁、护栏
不将椅子、脚凳放在窗户旁
尖锐的家具、桌角等加装防护垫
☑预防溺水
避免幼儿独自上厕所、留在浴盆,几秒钟都不行
家中所有储水容器使用完毕,都必须把水倒掉加盖
☑预防窒息、噎食、中毒、火灾
窗帘换成束带,不要使用绳子
电线、延长线安全收纳,放在幼童无法接触的地方,避免火灾
会形成密闭空间的家电,例如冰箱、洗烘衣机,应选择不易被幼儿开启的种类,或加装幼儿
不易开启的机制,避免孩子困住窒息
收好小物品,例如图钉、钮扣、铜板、别针、螺丝钉、玩具小零件等,避免孩子误食
将所有化学药剂放在高处或锁在橱柜,例如洗洁剂、杀虫剂、沐浴乳、洗发精、汽机油、化
妆品等等
资料来源:林口长庚儿童急诊科主任李嵘、国民健康署儿童卫教手册
资料整理:陈洁
到加拿大进修,学习更多儿科急诊经验
因为喜欢小孩,李嵘医学系毕业后选择儿科。2000年左右还是小儿科兴盛的年代,林口长庚
一年就有超过30个小儿科住院医师,僧多粥少,儿科主治医师没有开缺,李嵘原本打定主意
训练完就离开医学中心,转到基层开业。
但结束研究医师(fellow)的训练后,正好跟上了儿科急诊专责医师新制度的时代。美国自
1990年代开始儿童急诊次专科认证,原本各国儿科急诊都是由小儿科住院医师负责值班,台
湾目前多数医院仍是如此;但林口长庚2003年开启小儿主治医师专责急诊的制度,于是李嵘
成为长庚首批小儿急诊专责医师,守在急诊室20年。
https://i.imgur.com/Y1VJ7TY.jpeg
2003年,林口长庚开启儿科主治医师专责急诊的制度,李嵘则是长庚首批急诊专责医师。图
为儿童门诊诊间内的检查仪器。(摄影/林彦廷)
李嵘说,急诊重视快速且正确的诊断,但当时台湾一切都刚起步,没有太多整合性的资讯可
以参考,尤其在急诊看到的孩子,许多都没有明显的病征可以判断,“比方说,100个来急
诊的孩子,如果症状是呕吐,几乎都是肠胃炎,但也会有几个是肠胃打结、肠套叠,此时就
需要医师有足够的敏感度判断。”为了救更多孩子,2011年李嵘申请到加拿大进修,接受为
期两年的儿童急诊医学科次专科临床研究员训练,在加拿大的儿童医院里,扎扎实实的值班
、待在第一线看病人。
回国之后,他把加拿大所学带回长庚,引进高拟真模拟训练(High-fidelity Simulation T
raining),让住院医师可以模拟紧急状况发生做出对应,例如病人有不正常的心跳、血压、
紧急休克、抽筋等等,透过不同情境来练习。
投入儿童死因回溯,从系统建制孩子的安全环境
诊断、治疗,可以随着经验慢慢熟悉进步,但李嵘回台湾后,依然持续看到许多孩子没办法
好好长大──不是因为疾病,而是健健康康的孩子,因为意外而送来急诊──这让他愈来愈
无力,“为什么(孩子)从高楼掉下来了?为什么又淹死了?”他想着是否能建立系统性的
制度,归纳出这些很小的关键问题,在失去更多孩子之前向家长提出警语。
黄一安从旁看到,李嵘自住院医师时期,只要在临床上观察到问题,就会自己写论文、找答
案,过去也曾进行幼儿到院前死亡的案例分析;以及运用林口长庚、全台健保数据库资料,
了解儿童死亡的原因。
也因此,当成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所教授吕宗学接下国民健康署计画,要针对6岁以
下进行儿童死因回溯分析(Children Death Review, CDR)时,他很快的就喊声投入,成为
计画的协同主持人之一。
CDR是在孩子死亡之后,聚集地方卫生局、警政、消防、法医、医师、社工等相关各单位以
各自的立场交流、尽力还原当时孩子死亡的脉络情境,找出可以避免憾事发生的原因细节,
统整后提出具体改善方案,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上演。
★延伸阅读:〈以死因回溯防范更多孩子枉死,3年分析163例看到什么?为何推展牛步?〉
从2021年各县市陆续开办CDR以来,李嵘只要时间可以配合,就会以医师角色代表出席会议
,至今参与10多场,从新北、桃园、高雄、屏东到台东,几乎全台各县市卫生局的会议都曾
参与。我们采访时的8、9月,李嵘就去了基隆、南投、彰化等4次CDR会议,耗时费力,但他
十分投入。
李嵘发现,讨论到后期,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纳分类,且几乎都大同小异,属于老生常谈的育
儿知识,例如不要趴睡、不要独留孩子一个人、要依法安装汽车安全座椅等等:
“我觉得CDR很有意义,这些个案如果可以统整起来,真的可以减少孩子死亡,所以我能去
就去,跟警政、消防、法医、社工等交换意见,讨论改善作法。”
即便是老生常谈的卫教知识,依然要持续宣导
https://i.imgur.com/c7QSyzv.jpeg
李嵘认为,要如何让育儿卫教文宣资讯真的到深入人心,甚至不限于新手父母、邻里长辈,
是现阶段最需要努力的地方。(摄影/林彦廷)
其实这些基本知识,都在国民健康署陆续制作更新的手册中,例如1995年开始的儿童健康手
册,2022年则新出版爸爸孕产育儿卫教手册,普遍都有介绍。其中,儿童健康手册、孕妇手
册、爸爸育儿手册会在医院拿到,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儿童健康手册改版,拆分成“健康
手册”与“卫教手册”,但后者以电子化QR Code形式印制在健康手册中,需要家长向医院
或卫生所索取才有纸本版。资源丰富但宣导不足,能够找到资讯、加以详读的家长更是少数

李嵘说,曾有一名医师同事的高社经地位朋友产子后不久,婴儿不幸因窒息而离世,结果家
长表示没看过手册的内容。
卫教资讯、文宣手册都有了,如何能让新手爸妈真的吸收进去,李嵘认为是现阶段最大的问
题:
“我在加拿大看到,妈妈出院时,医院会赠送一些礼物,厂商就会将卫教资讯印在上面;卫
教护理师也会到府确认环境、了解状况。但台湾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宣导,是接下来必
须好好思考的。”
同样深耕儿童议题多年的儿科医学会理事彭纯芝也提到,要让卫教资讯“深入人心”并不是
做不到,而是政府要投入相对应的资源。“因为新冠肺炎,现在全台湾的人都知道‘1922’
是什么,有大量的广告、影片、广播让大家关注,不断播送资讯,一定可以达到效果。”
而在实际执行部分,例如要怎么喂奶、帮新生儿洗澡,新手爸妈多半也需要指导。新北市卫
生局局长陈润秋接受《报导者》采访时表示,新北市社会局其实有“育儿指导”的服务,只
要父母致电社会局登记,指导员就会到家中确认环境、提供实作知识等,但许多家长并不知
道有这项服务,需要加强宣导。
不只卫教,政策执法应同步跟上。李嵘在加拿大接受两年儿科急诊临床研究员的训练时,就
发现当地对于保护幼儿的政策十分完善。以汽车安全座椅为例,台湾虽然自2020年起发布“
小型车附载幼童安全乘坐实施及宣导办法”,要求2岁以下孩童乘车应使用安置于车辆后座
之携带式婴儿床或后向幼童用座椅,并予以束缚或定位,但执法不易,至今不时传出幼童没
有坐在安全座椅、不幸车祸身亡的意外。而在加拿大,当新生儿在医院准备返家时,家长就
得将安全座椅拿给护理师检查,才可以开车返家,“我曾在加拿大急诊时看到车祸的案例,
受伤的家长直接把安全座椅拆下来走进急诊,宝宝坐在里面毫发无伤!”
彭纯芝也深有所感,她与靖娟儿童安全文教基金会、国健署、交通部6月时共同召开记者会
,不断宣导汽车安全座椅的必要性,她提到意外发生时,冲击力道是婴儿体重的30倍以上,
如果仅靠家长环抱,宝宝很容易就飞出车外。“国外都是严格执法,像美国,不管是有什么
理由,有钱买车子,就一定要配置安全座椅;如果孩子哭闹,就停在路边安抚,因为生命安
全还是最重要的。”
20多年了,李嵘因为单纯喜欢小孩而投身急诊,却看了太多无辜离世的孩子,每次急救、每
次憾事发生,都拴紧了他心中的结,自己也成了紧张的爸爸。如今他不断参与CDR,希望真
的能有一天,不再有孩子因为疏忽而离开。
5.新闻连结:https://www.twreporter.org/a/children-death-review-doctor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